黄河文明与秦岭

2021-01-26 06:34
传记文学 2021年1期

李 刚

西北大学

“和合南北、泽被天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在黄河之滨和秦岭脚下有一块神奇的土地,那就是陕西。陕西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陕西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发祥地之一;陕西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地标。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对秦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定位:“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秦岭之于我们民族、国家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显著地位。

一、秦岭是中国山河再造的主控因素

秦岭位于中国山河版图的中心。距今约6 亿年前,中国还是一片叫作古秦岭海的海洋,当时中国的两大板块——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还沉浸在海洋之下。约4 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两大板块碰撞、融合,连接在一起,使秦岭北麓首先升出海面,这也导致了秦岭北麓至今都比较陡峭。而到了约3.75 亿年前,由于“海西运动”影响的结果,秦岭南麓也逐渐升出了海面,随后的“印支运动”改变了“南海北陆”的基本格局,对大秦岭地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约1.95 亿年前,秦岭彻底告别了浩瀚的海洋,至此已经显露出“中华脊梁”的雄伟身姿。

秦岭山脉发源于青海的喀喇昆仑山,因而古书中也称秦岭为昆仑山。观察秦岭山脉的走向,可以发现秦岭在青海和甘肃的走向呈南北趋势:这就是由昆仑山而下到青海和甘肃交界的西倾山、进而到甘肃祁连山、麦积山。在麦积山下,秦岭突然转向,呈现从西向东的发展态势,这就是进入陕西的西秦岭太白山、中秦岭终南山和东秦岭华山。到了华山潼关,秦岭又呈现出了两种走向:一方面继续朝东,就是河南、河北中原大地的王屋山和熊耳山;另一方面朝南,就是太行山、大别山和崂山。秦岭从青海一直到青岛,贯穿中国东西,将中国南北两大板块联系在一起,使中国形成统一的地理板块,中华民族也就是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可以说秦岭是“和合南北”,是中国山河构造的主控因素,是贯穿于中国东西的一条主脊梁,即龙脊。

二、秦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秦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生命起源密码,这与秦岭的地理位置有关。秦岭地处东经110 度,北纬31-34 度,这个经纬度温湿相间,气候较为温和,植被比较丰富,是生命起源的理想之地。

沿着秦岭北麓,可以通过历史上的氏族遗迹清晰地描绘出中华民族生命发展的逻辑过程。

第一个起点是2014年在秦岭北麓、陕西省蓝田县汤峪镇发现了大量1000 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这就证明了在1000万年前,秦岭北麓的汤峪有大量的生命在活动。历史的安排非常奇特,汤峪镇对面正是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在那里发现了距今约110 万年的猿人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中国蓝田直立猿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北方发现最早的猿人化石。在这些猿人化石中,还发现有大量没有经过打磨的石器,这也说明了蓝田猿人所处的是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旧石器时代。由于公王岭是丘陵,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无法养育一个正在生长着的氏族。民以食为天,食物的问题迫使当时的氏族需要寻找一块更为理想的发展之地。

从公王岭朝西走28 华里,是拥有大量古迹的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这里有三皇故里、女娲谷、华胥陵,是中华民族起源的另一个重要节点,传说生活在公元前1 万到8000年间的华胥氏,踩巨人卵而生伏羲和女娲,华胥氏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五帝之母,即中华民族本源和母体的“元典母亲”。

华胥是台原地形,气候非常干旱,不利于种植性植物的生长。但华胥有两种特别的物种:一是桑树,陕西自古是蚕桑之地,《说文解字·木部》云:“袛桑,神木,日所出也。”二是杏树,也是今天陕西最主要的物种之一,是陕西水果的代表。杏的谐音是兴起的“兴”,杏者兴也,可能在物候中也已经预示着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灿烂未来。

由于华胥台原不利于植物的生产,这就迫使氏族需要另外寻找一块更为理想的地方生存,于是氏族部落又继续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从华胥朝西走25 华里,就是半坡。20 世纪50年代发现并发掘的半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是目前全世界保持最完好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址。半坡人基本上活动在公元前6000年。半坡依山傍水,背面是蓝田县的白鹿原,依靠着植被丰富的黑松林,人们发展起了狩猎经济。半坡对面是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浐河,利用浐河则可以发展渔猎经济,还可以在河水形成的冲积平原上种植作物,半坡也因此有了原始的种植型农业。在半坡的地窖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籽种,说明半坡已经开始处于既有狩猎经济,又有渔猎经济,还有种植型农业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多元化社会经济结构,这样的多种经济成分,养育了发展中的氏族。

由于当时的生态条件更适宜于采集活动,使女性收入稳定,也就导致了那个时代女性占据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主导地位,“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即马克思所说的“妇女的历史性胜利”。在那个时代,男性从属于女性,女性在采集过程中发展了种植业,也发展了原始的农业。但由于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在出现铁器和牛耕之后,男性就利用其生理条件的优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男性推动生产力发展之后,农业生产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男性也通过积累财富成为历史的主导者。中国汉字的“男”字,“田”下面一个“力”字,体现男人通过力量在田地中创造物质财富;丈夫的“夫”字是“天”字出头,体现男人顶天立地的社会创造力量;而妇女的“妇”字是“女”字旁一个笤帚的“帚”字,体现女性从事家务活动,从属于男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由于男性推动农业的发展,半坡逐渐不能满足酋长制大家庭的需要,氏族又进行了新的迁徙。从半坡向东南走30 华里,是陕西省临潼县的姜寨,也叫姜寨遗址。公元前5000年的姜寨,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遗址,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姜寨地处秦岭和梁山之间,地域广阔,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男性主导的种植业下,农业生产出现了大量剩余农产品,因此,当时的氏族在满足自身的需要之外,还发展了家畜养殖业。姜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猪的下颚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猪的下颚骨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即实物货币。每个人身上都挂有猪的下颚骨,可见当时家畜养殖业发展的繁盛程度。

从临潼再朝西走180 里,是陕西省武功县,这里有一条著名的漆水河,是当时黄帝氏族生活的区域。黄帝氏族活动在公元前3000年,中华民族的传统农业生产的全部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黄帝氏族发现的,也是黄帝氏族开创了中华民族精耕农业的先河。黄帝姬姓,叫轩辕氏,也叫有熊氏,中国百家姓82%的姓氏都从黄帝氏族派生而来,是“万姓之宗”,所以,黄帝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从武功再朝西走80 华里,是陕西省的宝鸡市。宝鸡的清姜峪姜水河一带,是传说中另一个善于农耕的部落,即姜姓神农氏炎帝部落活动的区域。

地处武功与宝鸡之间的黄帝和炎帝氏族,相距不过方圆几十里地,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守望相助,互通婚配,融合在一起。公元前3000年,炎黄氏族的融合,使中华民族两大氏族中的华族,首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华族形成之后,继续分两头向下发展,黄帝带领他的部族向东,沿着秦岭走熊耳山到河南。而炎帝则带着部族朝南发展,到太行山下又与另一个生活在汉江流域的夏族融合。这样,华夏民族就最终形成了。

在陕西沿着秦岭的北麓,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中华民族生命起源的逻辑图谱,由此也可以看出,陕西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祥地之一。

三、秦岭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库

秦岭在从海洋升起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把大量矿物质带上了海面,这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秦岭的原始高度是海拔4000 米,最早和今天的青藏高原在差不多同一个高度。根据西北大学张国伟院士科研团队的研究,秦岭中储藏着国家发展需要的众多重要矿产资源。秦岭在造山运动过程中,形成了诸如四川、鄂尔多斯南北两大煤、油气资源富集区。秦岭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比较适合多种生物混合生存,动植物丰富多样。因此可以说,秦岭是我们民族不折不扣的财富库。

四、秦岭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的三大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主要在秦岭汇集。

儒家文化的基础是周文化,而周文化就发生在西秦岭太白山下的西岐之地。周文化是以德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体系,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间伦理秩序。儒家文化是以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秩序的周文化即构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也传承发展了周文化。作为周文化发祥地的岐山至今还保留有周公庙这一重要的儒家文化经典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首先传入陕西关中。佛教八大祖庭中的律宗祖庭坐落于陕西终南山,使这里成为佛教的振兴和发扬之地。佛教在传入中国前,在印度本土已经衰落,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因为当时中国南北朝的战乱,需要这种讲求“精神救赎”的文化来点亮百姓心头的希望之灯,佛教也在实行中国化后得到了第二次振兴,在中国发扬光大,并传遍了东南亚。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会见印度总理莫迪,就显示出了陕西在佛教发展中的关键地位。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老子曾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讲《道德经》,传播道教,因此楼观台也被称作道教的祖庭,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

综上所述,绵延于陕西的秦岭是中国山河再造的主控因素,是中华民族生命的起源之地,既是财富库,又是百科全书、文化天堂。所以我们才说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民族祖脉,人文象征

作为黄河与秦岭的历史结晶,陕西人的人文定位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陕西人是能够创造历史的人群;二是陕西人是有文化自信的人群;三是陕西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守陵人。

一、陕西人是能够创造历史的人群

如果留意地图,可以发现秦岭在陕西的这一段走向,从宝鸡到潼关的800里不是直线而是弧形,两头高中间凹,像张开的双臂拥抱了800 里秦川。由于秦岭的原始高度是4000 米,既阻挡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使其不得南下,又阻挡了来自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使其不得北上,两大冷暖气流在秦岭山区淤积,形成一个气候闭环,使得秦岭气候温湿,植被茂盛。高耸入云的秦岭也使西伯利亚的寒风吹过黄土高原时携带着大量的黄土颗粒,散落沉积在关中平原上,造成陕西厥土黄壤、土厚水深的特点。陕西土地黄土颗粒之间的缝隙较大,给植物的根系向下生长提供了条件,再加上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贯陕西全境,灌溉这一块肥沃的土地,使陕西关中成为了精耕农业最理想的发祥之地。这样的地理构造,也就给了陕西人一种历史的创造能力。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13 个王朝在陕西立都,绝非偶然。“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黄土埋皇上”,陕西的黄土地之所以能够养育一个又一个历史古都,正是因为它是中国精耕农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的主要粮仓之一。汉长安是200 万人的都城,唐长安是600 万人的都城,养育如此庞大的都城人口,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是不能想象的。

陕西人不仅有震惊世界的汉唐盛世。回顾中国的近代史,在中国革命面临最危险的时候,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到陕北,毛泽东主席讲道:“陕北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同样在中华民族的危机时刻,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逼蒋抗日,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可以看出陕西人的确是能够创造历史的人群,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到处闪烁着陕西人创造历史的身影。

二、陕西人是具有文化自信的人群

西安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在陕西,历史长河留下了大约5 万处重要文化遗存。观察关中的文化布局,可以看到陕西处处都有文化遗迹。站在潼关,可以看到大河东去,凭吊历史;从潼关进华县(今华州区)、华阴,可以看到雄伟壮观的太华、少华两山耸立;从华阴出而到渭南,渭南在明清时叫“同州”(黄河、洛河和渭河三河在此处同汇);出同州到临潼,有鸿门宴之地、新丰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骊山汤池;出临潼到蓝田,有华胥氏的“三皇故里”和唐代秀才裴航与云英相遇的“蓝桥”遗址,这里还是表现中国人诚信的“尾生抱柱”典故的出处;出蓝田到长安,长安古都有太极之宫、大明之殿、上林之苑和曲江之池,一派皇家气概;出长安入户县(今鄠邑区),有周代的丰、镐二京,道教的另一派创始人王重阳,相传就在户县的“祖庵镇”羽化成仙;出户县到周至,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有中国正财神赵公明的财神庙;出周至到武功,这里有黄帝故里,还是“班超之乡”;出武功到眉县,有宋代大儒张载之墓和董卓当年藏貂蝉的“郿坞”;出眉县到宝鸡,有秦岭重要关口之一的大散关和陈仓古道;出宝鸡到千阳,有张三丰的练功别院、丘处机的修行之宫;出千阳到凤翔,有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凤的“凤凰台”和八百义士救秦王的“义士之冢”;出凤翔到岐山,有周公庙、法门寺;出岐山到兴平,有马嵬之坡和孟光、梁鸿“举案齐眉”之典;出兴平到咸阳,千年皇家陵冢,历历在目。可以看到陕西遍地都是历史文化的遗存。生活在这样文化怀抱中的陕西人,具有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自信,是他们特有的一种文化积淀。

三、陕西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守陵人

北京有十三陵,南京有中山陵,陕西地下则埋藏着79 座皇陵。在今天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守住我们的文化祖脉,要守住这一块厚重肥沃的文化沃土,厚德载物,只有文化积淀厚重的地区,才能承载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

丝绸之路上的“西部牛仔”

以往提起陕西历史文化,多集中于周秦汉唐,而宋元以后的陕西仿佛淡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认知。尽管宋元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东移,黄河流域衰落,长江流域兴起,但是陕西人依然活跃在中国历史的主流舞台上。不管是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是明代的陕西商帮崛起,以至于近代的辛亥革命,陕西人始终在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中,陕西商帮是产生最早、资格最老的“天下第一商帮”,陕西是中国的商业文化和商人的故乡。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丝路商人

陕西是中国商业的发祥地。《易经·系辞》中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常羊山炎帝遗址的“太阳市”,就是古籍记载 “日中为市”的地方,证明了中国最早的市场由炎帝发明并产生在陕西,这也意味着陕西商人开始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商人已经成为了独立的社会力量,如“一字千金”的秦朝宰相吕不韦,就是当时名扬天下的大商贾。

陕西府谷境内的一段明长城

按照现在的一般说法,丝绸之路是陕西汉中人张骞发现的。张骞通西域出于政治、军事和外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汉武帝收集情报,来确立其驱逐匈奴的决心。但张骞是一个官员,我们至今没有发现一条张骞贩卖丝绸的历史史料。如果丝绸之路是张骞发现的,则丝绸之路更应被称为外交之路或军事之路。之所以称其为“丝绸之路”,是因为其与丝绸贸易有关。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公元前226年陕西商人乌氏倮,从关中贩卖丝绸至陇上交换牛羊,乌氏倮也就是最早发现丝路贸易的人。

最早的丝路贸易是拿中国的丝绸和罗马的黄金进行交换,中间经过波斯商人的中介。这如果仅仅是一个商人的发现,不过是草根经济。历史的发展常常是由偶然性组成的,当乌氏倮发现了用中国的丝绸可以换罗马的黄金的时候,恰巧秦始皇巡视陇上,以丝绸换取黄金开辟新财源的做法,引起了他的高度注意,这就使乌氏倮成为秦始皇亲封的由平民升为贵族的商人之一。秦始皇之所以重视乌氏倮,是因为当时大秦帝国百业待兴,修长城、戍南岭、建帝陵都需要大量金钱,乌氏倮发现的丝路贸易满足了大秦帝国对货币财富的需要。可以说,丝路贸易是由陕西商人乌氏倮发现,由秦始皇推动,由张骞疏通的。以乌氏倮为代表的陕西商人,也就成为了中国丝绸之路贸易的第一批商人。

二、明清时期最早的“天下第一商帮”

明清时期产生的陕商、晋商、徽商、苏商、浙商、粤商和闽商等十大商帮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最早产生的商帮是陕西商帮,陕西商帮的形成则依赖于明代朱元璋的“开中制”政策。

明清时期,陕西是边疆地区,而明代初年边疆的主要问题就是西北边疆问题。蒙古军队在陕西边境骚扰,烽火连天,再加上当时西北的少数民族西蕃对中原汉王权的不信任,这两股草原势力导致西北边疆危机不断,使得明政府不得不把边防建设的重点放在陕西,即“明边重陕西”。在明代沿长城一线建设的9个边镇中,固原、延绥、宁夏、甘肃4个边镇均位于陕西,大量军队的驻扎,粮食供应问题亟待解决。于是,洪武四年“开中制”的颁布,形成了陕西商人以粮食换取盐引的政策。陕西商人之所以可以利用粮食换取贩盐许可的盐引,是因为陕西关中是天下第一粮仓,西安府在明代全国产粮最多的164 个府中排行第4,是西部粮食输出的主要省份。

陕西商人赴扬州贩盐,也影响了扬州当地的风土文化,扬州三把刀的第三产业、私家园林的市政建设等都受到陕商的影响,《扬州竹枝词》中“邗上舞罢梆子响,秦声压倒广陵潮”的景象就是对陕西盐商在扬州影响力的写照。

三、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

边疆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既需要高脂肪食品抵御外界寒冷,也需要内陆所产的茶叶来化解食牛羊肉喝奶酪的油腻,甚至达到“不得茶,则困以病”的程度。而在古代,中原王权主要是从少数民族手中获取战马,“骁腾可用者,不逾陕西”。这种各自经济结构和产品的单一性,就决定了陕西是交换发展的高端地区。因为在北方,只有陕西包括安康、汉中在内的“紫阳茶区”才产茶。因此,用紫阳茶叶换取边外少数民族战马的“茶马交易”政策,就成为明政府垄断经营的基本国策。陕西紫阳茶从汉中经“批验所”检验后,分两路西运。一路走略阳、两当、徽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到甘肃草原的边界,再朝前到九寨沟。另一条出汉中、走略阳上秦州(今甘肃天水),从天水直奔河州(今甘肃临夏)到青海边,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

四、中国西部开发的第一批“西部牛仔”

当时在西部做生意的主要是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他们统称为“西商”。除了茶叶贸易、食盐贸易,陕西商人主要经营的还有棉布贸易,把陕西的棉花贩到江南,然后织成棉布贩到西部。南京当时著名的陕商皮货店“伍少西”皮货店,分号遍布江南各地,店铺的牌匾也是明代永乐皇帝的御题,足可见它在中国皮货业的影响力。

药材也是陕商主要经营的贸易之一。秦岭是中国药材的主产地,把秦岭药材捆绑到陕西三原,切割整理成“西口药材”,贩卖到全国各地。明清时期的“三大药市”——河北祁州、安徽亳州、河南怀川,若陕西药商不到便不开市,陕西大路药材到了,药市才开盘定秤营业,足可见陕西药商对全国的影响,也说明陕商是中国西部开发的第一批“牛仔”。

五、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合伙股份制”

陕商最早进行粮食换盐引的贸易时,原始积累不足,而生意又是大宗贸易,资本的存量狭小和资本的用量巨大之间的矛盾,迫使陕西商人不得不创造一种新的制度,即合伙股份制。他们通过“万金账”,把分散在千百万人手里的钱,集合到一家商号,随后按股分红。经营上实行“东西制”,投资人不经营,经营者不投资,当时叫“神仙会”,也叫股东大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保证了陕商和晋商五百多年经营的成功,这也是最早的合伙股份制的雏形。今天我们的股份制改革,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股份制文化,同时也要注意发扬光大我们带有自身文化气息的中国特有的股份制。

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陕西人有四个最显著的特点,分别是厚重质直、忠义仁勇、诚信守诺和造福桑梓。厚重质直,体现陕西人在土厚水深且历史积淀厚重的黄土地上培养出的耿直性格;忠义仁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陕西人基本的行事风格;诚信守诺,体现了身处精耕农业的发祥地,陕西人在“人待地一春,地报人一季”中培养出的诚信精神;造福桑梓,是陕西人在个人致富后惠及乡党,建设家乡的行动写照。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心地区。陕西还是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起始地。现在,我们重提西部大开发,因为2020年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我国东部受美国的严格封锁,只能实行向西部走的贸易战略。这一次“十四五规划”就特别提及了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问题,中国贸易朝西走,陕西就是起始地。

陕西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与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无论在教育、科技还是装备、制造方面,陕西都在整个西部保持着一定的优势,用以整合丝路沿线的自然资源,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行合作发展,可能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在发展中,陕西也就成为了内陆型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西安是全国创新发展试验区,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内陆港口城市。这是国家寄予陕西的发展希望和陕西发展的条件。陕西还是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全国军民融合示范区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区,希望勤劳勇敢的陕西人能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乘势而起,再创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