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存 刘洋
“躺平”,是当下正在流行的一个热词。网上一搜就不难明白——
躺平的人,最后下场会有多惨?(腾讯新闻,2021年6月6日)
“太想躺平了,简直是理想生活。”“我的人生一直都是躺平的状态。”(人民资讯,2021年6月11日)
“躺平”是真不奋斗了吗?(澎湃新闻,2021年7月15日)
为什么大部分人选择了躺平?(网易订阅,2021年7月27日)
…………
有人以为“躺平”一词源自一个网络图片“葛优躺”,就是很舒服很放松地躺着,实则不然,虽然它们都有个“躺”字。曾是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葛优躺”,今天主要指一个人的颓废状态,而“躺平”不一定就是颓废。
从语法结构分析,“葛优躺”属于状动式偏正词组,意为像葛优一样躺着,这就是演员葛优(饰演“二混子”季春生)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第17、18集里面的剧照姿势。“躺平”属于动补式偏正词组,字面意思即平躺,也就是躺得很平顺。
“躺”,意思是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也指车辆、器具等倒在地上。它属形声字,“身+尚”,从身尚声,其中尚是“敞”的省略,表示打开、张开身体,隶变后楷书写作“躺”。所以“躺”的本义为身体平卧,张开四肢,放松休息,如“躺在沙發上”。引申义泛指物体平放或倒伏在地,如“各种家具都躺在了地上”。
作为正流行的网络词,“躺平”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情绪,一种生活姿态,一种无奈的疲惫感,一种顺从的心理。在具体语境中还表示不再渴求成功、不再为难自己。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其实,“躺平”的火爆源于中国人口吧里的一个帖子《躺平即正义》:“两年多没有工作了,都在玩,没觉得哪里不对,压力主要来自身边人互相对比后寻找的定位和长辈的传统观念……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不上班,低消费,家里蹲:这就是“躺平”生活的基本面貌。帖子以难以预料的速度红了起来,由此催生了躺平一族。发帖人骆华忠被封为“躺平学大师”,“躺平学”横空出世,躺平主义思潮应运而生——成为当代年轻人反抗高房价、高物价、低收入和高强度工作的“不合作”方式。
如果说存在就是合理的,那么,“躺平族”的兴起自有其深层的社会经济原因,那就是随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各行业的竞争愈益激烈。物质相对丰裕的同时,生存压力和精神焦虑无形增大,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让部分不愿被传统生活模式拘束的青年推崇一种相对轻松的活法——“躺平”应运而生。
大概这就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让·鲍德里亚曾预言的:一种回缩的、逆行的、退化的价值突变会被年轻人青睐,他们宁愿不再奔跑、不再消费,也不再以任何代价获得自由。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几乎都出现过,比如美国的归巢族,欧洲的“尼特族”,日本的“低欲望社会”,韩国的“五抛世代”(抛弃恋爱、婚姻、生育、人际关系、购房的年轻人),再到近年来被热议的“城市蹲族”“啃老族”……人类历史从未因此而停止进步!
有人认为“躺平”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我和解,一种缓冲,一种个人自由;有人认为是好吃懒做,是自私自利,是一种逃避,一种病态。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痛批“躺平族”:当初脑子一定被驴踢了,不然怎么会上这帮人的当!并劝告毕业生们“不要听信躺平的鬼话,不要拒斥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不要轻忽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人性是复杂的,人永远没有一样的。完全可以说,有多少种躺平的理由,就有多少种反对躺平的看法。
其实,社会越发展,其多样性和包容性应该越宽广,有人在跑道上奋力奔跑,就应允许有人在观众席鼓掌助威,也应允许有人不参加运动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严于律己,“己所欲,勿施于人”是宽以待人,并而存之才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价值理念和胸怀姿态。
怪只怪当今社会发展太快,“佛系”这个词还没有红够,“丧系”这个词刚刚露头,一夜之间就都被“躺平”抢去了风头。对其热议可以,批评可以,赞同可以,跟风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可以,试图一棍子打死好像不可以。
我有理由相信,“躺平”将成为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滕州市教育教学2021~2022学年度“新课堂达标背景下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语文课堂策略”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