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期问题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印发的《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指出,在秋冬季推出全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参照北京等地推出省级家用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的经验,制定全国基础版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加速制定扩充版清单,引导城市家庭进行家庭急救箱等医疗物资储备。快来看看你家里都囤这些推荐物资了吗?
上期答案
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SCD)的人数约54万,其中90%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庭,抢救成功率不到1%。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在这宝贵的4分钟里,正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进行心肺复苏,能极大地提高住院前急救效果,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害的作用。目前,全国各地陆续在公共场所设置AED设备。公共场所里的这个“救命神器”,您留意过吗?
AED也叫傻瓜电击器,是一种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的便携式医疗设备。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对病人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下降10%。按照国际急救专家达成的共识,应每5公里配备一台AED。如今我国不少机场、地铁、商圈等公共场所配备了AED。据了解,目前江苏省的AED已经覆盖全省,可以通过百度地图等搜索“AED”三个字母,或者在微信、QQ的“城市服务”快速查找附近设置的AED。
但是,我国急救医疗中心专家发现,目前我国AED的公众知晓率较低,急救知识、技能普及率不高,大家普遍不会用、不敢用,大量“救命神器”成了摆设,没能真正起到作用。
2019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把急救知识纳入学校考试内容,为学校层面的急救教育提供了方向。要从小抓起,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通过系统教育培养他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救互助的能力。此外,我国农村、城市社区往往是急救的首发地,但目前在基层普遍存在对急救重视不够、人员急救能力差、设备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基层医务人员急救知识培训。而急救技能的普及则可以从社区志愿者开始。急救培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社区、学校都已普及,这是值得借鉴的。
加强公共急救教育,要注重理念革新和宣传创新。可采用社区宣传示范、移动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让急救教育走向常态化、普及化。急救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补齐急救教育短板,对提高全民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配足公共区域急救设备,完善管理,确保急救设备随时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