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珍康,沈碧强,陈 积
1、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广东 湛江 524003;2、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广东 湛江 524003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疾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低热及手、足口等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较小,疾病耐受性低,尽早缓解临床症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儿预后。因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多数患儿多在门诊诊治后居家隔离治疗,以预防交叉感染,避免疫情发生[2-3]。但居家治疗期间缺乏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护理,患儿日常照护主要依靠其家长,临床提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照护能力在促进患儿恢复中意义重大。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是医院护理的延伸,深刻体现现代护理的完整性及全面性,能够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促进病患更好的恢复[4]。基于此,本研究在手足口病患儿中采取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旨在探讨其具体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88例,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患儿与家长均进行1∶1 配比。对照组患儿女18 例,男26 例;年龄1~7 岁,平均年龄(4.17±1.02)岁;患儿家长女27 例,男17例;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2.98±5.21)岁;学历:13 例初高中,17 例大专,14 例本科及以上。观察组患儿女19 例,男25 例;年龄1~7 岁,平均年龄(4.15±1.04)岁;患儿家长女28 例,男16 例;年龄25~43 岁,平均年龄(33.05±5.18)岁;14 例初高中,17 例大专,13 例本科及以上。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5]中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病情相对较轻,接受门诊治疗;均于城镇居住,便于随访管理;患儿家长对研究知晓,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有类型症状的其他疾病者;合并其他严重合并症者;患儿家长存在精神病史或丧失自理能力;患儿家长拒绝参与研究或中途退出。
对照组在门诊诊治期间针对手足口病用药、居家隔离、皮肤及口腔护理等进行详细讲解,发放手足口病居家隔离照护小册,要求患儿家属遵照要求进行隔离照护,每周电话随访1 次,每次至少15 min,持续观察2 周。观察组采取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1)医院-社区。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将患儿家庭信息、病例资料、治疗方案、居家照护需求等信息与之分享,指派专家至社区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防治等相关内容进行指导。(2)医院-家庭。门诊治疗期间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及指导,教会患儿家长制作病情记录卡,每日记录患儿体温、皮疹、口腔溃疡等症不变化情况和用药情况;建立家长微信群,每日分享手足口病居家隔离照护相关知识,详细讲解如何预防并发症,以及病情加重的早期识别,每周2 次视频随访,时间不低于30 min,随访时对患儿发疹处、口腔等进行观察,要求家属将病情记录卡拍照上传,对家长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3)社区-家庭。患儿确诊归家后立即安排护理人员上门随访,采用视频播放、口头讲解等方式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宣教,并根据患儿家庭环境现场指导进行隔离消毒、体温监测、皮肤及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强调充分消毒及良好的护理在促进患儿恢复中的重要性,之后每周上门随访1次,给予针对性指导。(4)信息反馈管理。医院及社区在视频或上门随访后将信息共享,全面分析患儿情况,对于症状控制不佳者及时要求送至医院,护理时间为2周。
于护理2 周后评估患儿家长照护行为、患儿治疗依从性,记录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1)以《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6]为标准评估家长照护行为:消毒隔离:单独准备房间用于患儿隔离养病,玩具、衣物及个人用品单独清洗、消毒,每日对居家各无痛表面消毒液擦拭1 次;体温监测:每日3 次测量体温,做好记录;口腔护理:进食前后盐水清洁口腔,遵医嘱口腔用药;皮肤护理:每日温水洗澡1次,出疹处洗澡时做好保护,单独清洁、涂药。(2)采用Morisky 用药依从性问卷[7]评估治疗依从性,由家长进行填写,总计8项内容,包括按时按量用药、药物漏服、自行停药、坚持用药等方面,前7 项答案为“是(0 分)”、“否(1 分)”,第8 项为“所有时间(0 分)”、“经常(否(1分))”、“有时(0.50 分)”、“偶尔(0.75 分)”、“从未(1分)”,评分范围0~8 分,8 分为依从,6~7 分为一般依从,<6 分为不依从。依从性=(一般依从+依从)/总例数×100%。(3)护理期间加强发热、皮疹、口腔溃疡等症状的管理,记录退热、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等时间。
采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家长消毒隔离、体温监测、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的执行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长照护行为比较 例(%)
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 例(%)
观察组退热、皮疹消退、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 h
表3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 h
组别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 P退热56.35±7.92 46.76±6.18 6.332 0.000皮疹消退87.18±10.66 78.36±9.53 4.092 0.000口腔溃疡愈合95.44±12.21 86.72±9.85 3.687 0.000
手足口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丙类传染病,因缺乏特效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仍以居家隔离、对症治疗为主,如何解决居家治疗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保障居家正确用药,对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8-9]。然而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较小,对疾病及用药造成的不适感耐受性低,影响治疗依从性。家长作为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照顾者,承担患儿居家隔离期间的照护任务,在促进患儿康复中至关重要[10-11]。林克武等[12]调查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相关认知仍有欠缺,难以根据医嘱进行有效的居家照护,需加以干预。
常规手足口病护理主要侧重于门诊治疗期间的护理指导,缺乏院外护理的持续关注,难以全面、及时了解患儿情况,影响居家隔离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照护行为、患儿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提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依从性,改善家长照护行为,促进症状缓解。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医院健康教育、社区管理、延续性护理等多种护理服务模式的优点,建立三位一体的医疗管理模式,为患儿提供更完整医疗护理服务[13-14]。在门诊治疗期间针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及手足口病居家隔离照护指导,能够提升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减少居家照护不当的发生,保障居家隔离治疗效果,利于症状的缓解。医院视频随访及社区上门随访指导则能够进一步强化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有效掌握居家消毒隔离、体温监测、皮肤及口腔护理等技能,利于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减少照护不当导致的患儿不适,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避免继发性感染等导致的病程延长,促进患儿症状缓解。护理期间医院及社区之间通力合作,注重信息的分享及护理工作的联动配合,避免传统护理在时间、空间上的滞后性,有利于医院全面掌握患儿居家隔离情况,给予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有利于病情的控制。肖华[15]在手足口病患儿中采取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教育,有效改善家长保健行为,加速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此结果与本研究具有相似性,进一步证明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然而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实施受患儿家长文化水平、家庭缓解的影响,需要社区医疗机构的大力配合,临床需不断优化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以推动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的落实、发展。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患儿经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家长照护行为,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加速手足口病症状缓解,缩短患儿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