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芳
(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生技部,山东 泰安271000)
切分轧制因其“以切代轧”的独特优势,带来能源消耗的大幅降低和效率的显著提升。2019 年以来,石横特钢在Φ16 mm 三切分工艺的基础上,以控轧控冷全连轧二棒生产线为载体,深挖当前工艺装备潜能,通过优化精轧孔型、轧辊材质、穿水装置等措施,解决了切分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折叠缺陷、K1 顶出口故障和孔型磨损快等问题,实现了低温精轧条件下Φ16 mm四切分工艺的成功开发。
石横特钢二棒生产线于2010 年12 月份投产,是国内设计、先进技术集成应用最多的一条轧钢棒材生产线。该生产线关键技术工艺自主设计,整体生产线由双蓄热步进式加热炉、改进型高刚度轧机、控轧控冷设备、108 m 冷床、850 t 大冷剪、三段链、在线自动计数器、打捆机等设备组成,是一条集现代轧钢技术和机械、电子、液压、气动、仪表于一体的技术密集型生产线。该生产线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棒材工程技术实践经验,首创了“低温多切分精轧”工艺,实现高效热值仪技术、全线主传动交—直—交变频调速技术、全线低温轧制技术、粗中轧紧凑式布置技术、轧机多切分轧制技术、长辊身轧制技术、无张力和微张力轧制技术、双速比减速机技术、控轧控冷技术、全线温度精确控制技术等41项先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
3.1 导卫设计
考虑到生产过程中料型的稳定性,减少或避免料偏不稳导致产品尺寸波动、质量无法保证,K1~K7首次全部使用了进口滚动导卫结构。
3.2 设计切分孔型系统
借鉴成熟的Φ14 mm 四切分孔型系统,对Φ16 mm四切分进行如下设计:
1)从提高生产顺行的角度出发,将中轧料型精确控制为Φ24 mm。
2)K6 孔型:为保证K5 压下量及料型稳定性,辊缝根据料型设定为24 mm。
3)K5 立箱孔型:为缓解15 架超负荷及线差问题,槽底宽设计为20.5 mm,槽口宽设计为26.5 mm,圆角设计为R3.5 mm,高度设计为80 mm。为保证后架次的料型及横肋的充满度,要求调整时不能过小,轧制负荷必须在12%以上。
4)K4 预切分孔型:预切分为切分生产的关键道次,直接影响成品的线差及尺寸。为保证两边线充满度及磨损量,预切分孔型设计为中线面积较边线小2%~3%的圆孔型。
5)K3 切分孔型:切分道次作用是对轧件两边线料型进行规整,为切分做好料型准备。此道次延伸系数最佳范围为1.10~1.25。根据经验及成品尺寸的特点,切分带厚度设计为1.4 mm,切分带过厚过宽,在K2道次压不合,造成成品孔型较早出现轧痕,同时切分轮受力过大,出现烧导卫轴承事故;过薄,切分带直接被碾到K2料表面,在成品道次出现折叠现象。切分孔设计为中线比边线小2%的圆切分孔型。
6)K2孔型:为保证成品横肋高度,设计为椭圆孔型。
2019年10月—12月,对Φ16 mm规格带肋钢筋四切分工艺分别进行了3次试轧,通过对试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项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制订解决措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针对K3 孔两边线出现尖锐耳子,成品容易出现折叠缺陷问题,优化K3孔型,将两侧槽口宽度由87 mm改为89.5 mm,外圆角由R2改为R6,K4外圆角由R2改为R6。
2)针对成品横肋高在标准下限,边线横肋顶部出豁口问题,制订措施保证精轧机K2、K3、K4来料尺寸,修改 K2 孔型,槽口宽度由28 mm 变为29.37 mm,圆弧半径由24.8 mm 改为25.5 mm,提高切分楔的加工效果。
3)针对K3 出口切分导卫导轮碎两次、切分轮轴承出现抱死、切分轮断裂等问题,将K3孔型增加两边线宽度,同时加大两边线外圆角,适当减小K3辊缝,减小切分导卫冲击力,加强对切分轮的冷却。
4)针对分不清北2 线和南2 线,容易出现误导料型调整问题,对K1进行打标点标记,区别开4线。
5)针对K2孔不耐磨,约5 h更换1次,成品容易出现切分带加工不好的现象,将K2 材质优化为碳化钨。
6)针对尾钢上钢困难问题,优化收口尺寸,发明了一种棒材多线切分轧制控冷用收集导槽。
7)针对K3顶出口问题,优化控轧穿水装置,由原来的文氏管穿水结构优化为环形穿水管,头部增加不冷段,K1~K3之间切分导槽下方开口,便于外排冷却水,通过调整扭转导卫间隙,使扭转角度严格控制在85~95°。
Φ16 mm规格带肋钢筋的四切分轧制技术的成功开发,形成了多项专利技术:
1)通过优化穿水装置,由1/2+1/2型式穿水管优化为1/4+3/4,提高了穿水压力,实现了全长性温度均匀,解决了翘头尾问题,授权实用新型《一种棒材“1/4+3/4”型控冷装置》(ZL201921240014.5)。
2)为解决表面颜色锈蚀问题,授权实用新型《一种棒材切分轧制控冷用反扑水装置》(ZL201921459041.1),可有效吹扫钢材穿水后表面带水。
3)为解决尾钢上冷床困难以及4#飞剪前收口导槽易变形导致的堆钢问题,通过优化导槽连接强度、优化安装方式,优化导槽尺寸间距及角度,降低了堆钢风险,授权实用新型《一种棒材多线切分轧制控冷用收集导槽》(ZL201921458990.8)。
4)随着生产节奏的稳定提升,成品齐头辊道出现齐头困难、定尺率、成材率指标差的问题,通过增加一块斜面板,改变钢材在齐头辊道内的运行轨迹,由左右分散式变为下压式,解决了不好齐头的问题,授权实用新型《一种多切分棒材齐头装置》(ZL201921240032.3)。
6.1 石横特钢通过优化精轧孔型、轧辊材质、穿水装置等措施,解决了切分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折叠缺陷、K1顶出口故障和孔型磨损快等问题,实现了低温精轧条件下Φ16 mm 四切分工艺的成功开发,形成了多项专利技术。
6.2 切分升级后,从线差、产品表面质量、料型稳定性及性能情况看,工艺成熟稳定。较实施前同比降低轧制电耗5.53 kW·h/t、煤气消耗2.5 kg标煤/t,提高机时产量15 t/h。该技术可成功移植到国内同类型棒材生产线,发挥技术创新的乘法效应,单线年利税可达6 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