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让学习走向深度

2021-01-23 00:54华慧蓉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珍珠鸟课后练习苏教版

华慧蓉

一、“前”“后”比较

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同一个单元往往有比较明确的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同一单元内的课文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比较。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具有相同的语文要素,即“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教学略读课文《珍珠鸟》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比较《珍珠鸟》和同一单元的另一篇《白鹭》。同样是写鸟,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到的相同点很多,两篇课文都描写了鸟的外形和活动,都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不同点是《珍珠鸟》不仅描写了珍珠鸟的外形和活动,还加入了作者的举动,而《白鹭》没有对作者的表现进行描述。正是有了人的加入,文章的情感就更加明显浓郁了。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可以围绕这“情”展开了。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找出来的相同点能够使他们更加明晰两篇课文所蕴含的相同主题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点则很自然地成为推进课堂的问题线索,语文要素的落实也就不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二、“新”“旧”比较

从2019年秋季起,全国中小学全部使用统编本教材。在这过渡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现象,即学生遇到已经学过的课文。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该怎么教?怎么让學生在旧课文中获得新的成长点?新旧比较,不失为一种教学策略

例如,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珍珠鸟》,学生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已经学过,且背诵过重要段落,都记得课文所揭示的中心:信赖,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笔者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按照导读的要求“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丁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让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统编本《珍珠鸟》和苏教版《珍珠鸟》中的几处不同,让学生进行比较。

第一处是“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苏教版的课文中没有这句话,学生通过比较,认为这句话更能体现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正是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呵护、尊重、宽容、信任,才换来了珍珠鸟对人类的信赖,才产生了这种情感上的变化。

第二处是“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苏教版的课文是“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品味“流泻”这个词描写的妙处。学生通过品读,认为“流泻”这个词说明作者的感受像水一样流淌出来,是发自内心的,描述得更有动态感。

新旧教材的衔接,提供了一些特定的值得比较的内容。这种比较,既引导学生思考先前学习过的文本,又把先前所学文本跟之后所学文本联系整合起来,对其进行区别分析;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旧”文章的兴趣,又使学生经历了思维的发散和整合的训练。

三、“内”“外”比较

统编本教材后面都有课后练习,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透彻解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认真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将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松鼠》是一篇说明文,课后练习是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与笔者同年级里的黄老师就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她先以“为什么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体会松鼠漂亮的外形,接着出示课后练习中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一句话,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又是如何来写松鼠外形的。随后,教师发问:这两种表达都是对松鼠的介绍,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可以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松鼠进行了客观准确的描述,语言简洁,而课文的介绍则更为生动形象,充满趣味,作者满怀喜爱之情,写出了小松鼠的讨人喜欢之处,让人读得津津有昧。黄老师还介绍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本怎样的书,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又一次的比较,明白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向全社会发行,适于高中以上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是科普类著作,知识性较强。而我们的课本面向的是五年级的小学生,所以更适合活泼有趣的风格。由此也进一步感受到,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活泼,可以简洁明了,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要将事物说明白了,就各有各的表达之美。

在之后的环节中,学生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品味课文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内容、写法上的不同。

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探究性的比较,创设了较大的学习空间,铺排了显而易见的问题线索,促使学生沿着这问题线索深入文本,不断思考,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四、“原”“现”比较

翻开课本,很多课文的左下角都有这么一句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编者进行改动自有他们的意图,当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引入课文与原文的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笔者执教《鸟的天堂》一课,在品读榕树静态美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这棵榕树有什么特点,是从哪儿感受到的。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善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了。当学生谈到“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时,笔者顺势出示巴金原文中的句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请学生比较一下,哪一个词用得不一样。学生很快就找到原文中的“闪耀”和课文中的“照耀”教师追问,你们觉得哪个词用得更好?学生细细揣摩,便感受到原文中的“闪耀”这个词更能突出体现榕树的生命力,傍晚时分,在没有太阳照射的情况下,绿叶仍然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绿得耀眼,那是一种何等旺盛的生机啊。在品析两个近义词的过程中,学生也领略到了巴金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

此时,再让学生重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我爱这春回大地的景象,我爱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土里来的,也要回到地里去。生命,无处不是生命”学生对“生命”一词就有更深的共鸣和触动了。

看似仅仅是“照耀”和“闪耀”的比较,其实避免了学生浅层的、表面的阅读感知。只有对文本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理解感悟,才能辨析出两者之间的区别。

语文教材中,可以比较的内容多种多样,同一篇课文内的字、词、句、段落结构等方面的比较更是不胜枚举,本文小作详细探讨。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合理、适时、适度地选择文本中具有比较价值的内容,就能设计出推进课堂的问题线索,帮助学生更加系统辩证地思考问题,更加理性地在阅读中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

责任编辑

田晟

猜你喜欢
珍珠鸟课后练习苏教版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珍珠鸟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说谎的珍珠鸟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