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路燕
《西游记》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推荐的名著,“名著导读”部分将其定位于精读与跳读。鉴于《西游记》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地位,要求学生精读;鉴于整本书阅读所需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内容应跳读。作为《西游记》主要人物的孙悟空,其成长历程带给师生无穷的思考。因此,基于《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师生从五个成长阶段对孙悟空的“炼”成过程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
一、从石猴到美猴王
在东胜神洲有一个傲来国,傲来国临近的大海中有一座名山,叫花果山,石猴就诞生于花果山上,它是这山顶上的一块仙石。仙石汲取日月精华,天长日久,石猴诞生:
“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石猴与众猴子去山涧中洗澡,发现一股瀑布飞泉,猴子们提议:能进水瀑且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石猴纵身跳入瀑布中,由此发现了水帘洞,成为众猴之王。首先,在众猴不敢跳入水瀑之时,石猴毫不犹豫纵身入水。它是凭借果断与勇敢成为众猴统领的。其次,石猴不甘屈居人下、锐意进取、当仁不让。带领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石猴说道:“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洞府为石猴所寻,众猴又有言在先,于是,石猴在花果山自称美猴王。
二、从美猴王到孙悟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美猴王并非等闲之辈,他并不满足于宴饮享乐,他懂得居安思危,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追求长生不老、永生永世。为了实现理想,他不惧大海风浪,孤身远行,趁天风,飘到南赡部洲地界。在南赡部洲,美猴王寻仙访道八九年,并无所获。可见,寻仙访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美猴王历尽艰险。于是,他又撑筏前行,飘过西牛贺洲地界,又遍访多日。可见,美猴王又有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长生不老”的追求让他处处留心。一日,美猴王见一座幽深秀丽的高山,虽孤身一人,他却毫不畏惧,登山观看。他听得樵夫念出“神仙之语”,于是上前攀谈,打探消息。美猴王的身上不仅有恒心,还体现出细心、敏锐的一面。最终访得神仙所在。美猴王见到菩提祖师时一片赤诚,《西游记》中如此描述: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頭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此处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倒身下拜”毫不迟疑,且拜得干脆、利落。“磕头不计其数”,可见其虔诚。语言简洁明了,句句重复,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见其赤诚。美猴王的一片赤诚之心打动了菩提祖师,他收美猴王为徒,并为他取法名“孙悟空”。
三、从孙悟空到齐天大圣
孙悟空天赋异禀,一日菩提祖师讲道,众弟子听讲,唯孙悟空“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孙悟空行为异常,绝非三心二意,原来是他诚心听讲,悟到妙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祖师见他有悟性,欲传他道法,以密语暗示后离开。众徒以为祖师气愤而去,只有孙悟空参透暗谜。原来祖师是要在三更时分,于秘处传道于孙悟空。自此,孙悟空勤奋刻苦,日夜修炼,练就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本领。天赋与勤奋成就了孙悟空,但孙悟空不是甘于平庸之人,他争强好胜、“锋芒毕露”,并不知“才不外露”的道理。一日,孙悟空在众人面前炫耀本领,菩提祖师见他不知收敛锋芒,料到他日会引来祸端,于是将他逐出师门,美猴王重回花果山。
回到花果山的孙悟空看到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得知缘由后,孙悟空盛怒之下剿了混世魔王。孙悟空目光长远,未雨绸缪,为应对敌人而准备兵器、操兵练武,于东海龙宫寻得应手兵器如意金箍棒。因勾死人将孙悟空引到阴间,孙悟空大闹地府。如此一来,龙王敖广和地府冥君将孙悟空的罪行告到天庭。玉皇大帝欲遣将擒拿,太白金星向玉皇大帝进谏,欲将孙悟空招安上天。
“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挺身”说明孙悟空刚正不阿,其性格与天庭格格不入,《西游记》此处的描写为孙悟空大闹天宫作了铺垫。不朝礼却侧耳倾听太白金星启奏,说明孙悟空是有心之人。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上任后,做了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官:“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都养得肉肥膘满。”
一日宴饮,孙悟空询问“弼马温”的官衔,得知真相后,他一路打出南天门,径回花果山。孙悟空自尊自强,他感到“弼马温”辱没人格,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玉帝派托塔天王李靖、哪吒三太子率天兵擒拿孙悟空。先锋巨灵神与孙悟空对峙,孙悟空道出反抗心声。可见,当初被招安的孙悟空在天庭养马是大材小用,怀才不遇令他懊恼,于是回花果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以示不满。
玉帝伏妖未成,太白金星再去招安,孙悟空二上天庭,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至此,孙悟空的“齐天大圣”名号名正言顺。从美猴王到齐天大圣的过程,也是孙悟空英勇无畏的抗争过程。
四、从齐天大圣到孙行者
自从封了“齐天大圣”之后,孙悟空游手好闲,玉帝担心孙悟空闲中生事,派孙悟空看管蟠桃园。一向自由自在的孙悟空并无自制力,面对蟠桃的诱惑,他设法偷桃享用。
一日,王母娘娘设宴,做“蟠桃盛会”,七仙女去蟠桃园摘桃建会,不料,熟桃已被偷吃,树上花果稀疏:“……到后树上摘取,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只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只见南枝上只有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来,红衣女摘了,却将枝子往上一放。原来那大圣变化了,正睡在此枝,被她惊醒。”七仙女说明原委,孙悟空定住七仙女,前去打探消息,撞见赤脚大仙。孙悟空骗走赤脚大仙,变作赤脚大仙模样前去赴会,偷吃了玉液琼浆,误闯兜率宫,偷吃了仙丹。观音菩萨举荐的二郎神等人将孙悟空捆上天庭,押去斩妖台,绑在降妖柱上,无奈孙悟空刀枪不入,又推入八卦炉中煅烧,磨难中的孙悟空练就了“火眼金睛”。趁开炉取丹之际,孙悟空跳出丹炉,大闹天宫。玉帝只得差人请如来降妖,最终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
大闹天宫是孙悟空抗争精神的代名词,孙悟空毫不避讳地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被压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开始了一段静心修身、反省自新的历程。
观音菩萨奉如来佛旨寻取经人,路过五行山,孙悟空求观音菩萨指点迷津。由二人对话,可见被压五百年的孙悟空已有悔改之心,他不再桀骜不驯,不再无法无天,不再目中无人。他对观音菩萨已有敬畏之心,并心生修行之念,欲改过自新。孙悟空一心等待取经人,唐三藏经过五行山时,揭去“压帖儿”,救出孙悟空,孙悟空拜唐三藏为师。唐三藏为孙悟空起了个诨名,自此孙悟空又称孙行者。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五百年,在五百年间,他失去自由,被迫修行,虽非自愿,但这场灾难足以让其清醒,足以磨去棱角。所以五百年的劫难是一场自我修行,是自我反省的历程。
五、从孙行者到斗战胜佛
孙悟空踏上了取经路。途中遇六个匪盗,孙悟空把他们尽皆打死,唐三藏训诫孙悟空:“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地,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像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唐三藏一是指责孙悟空无法无天,二是指责他残暴、滥杀无辜。孙悟空一生不受气,听到师父教诲便赌气离去了。观音菩萨化身一位年高老母,将一领棉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送给唐三藏,并传授《紧箍咒儿》,并嘱托唐三藏,将衣帽给孙悟空穿戴,不服管教时,便念咒儿。
孙悟空到东海龙宫受“圯桥进履”画的启发,欲再保唐僧取经。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孙悟空并不固执,且已能明辨是非。孙悟空再见到唐僧后,唐僧哄孙悟空穿戴了衣帽,默念《紧箍咒儿》一遍。从此金箍便在孙悟空头上生了根,取不下,揪不断,孙悟空口服心不服,欲对唐僧下狠手,唐僧再念紧箍咒,自此,孙悟空才死心塌地、一心一意地保唐僧取经。取经途中孙悟空斩妖除魔、英勇无畏,为取得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修得正果,成为斗战胜佛。如来评价道:“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除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综上所述,孙悟空从石猴成长为斗战胜佛共经历了五个阶段,整个阶段交织着成功与失败。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桀骜不驯,成在英勇无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