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东[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河南 洛阳 471023]
作 者:刘华东,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环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绘画。
在南阳东北的方城县境内,有一个地方叫砚山铺。这里虽然土地贫瘠,但却出产一种质地绵软的滑石——面石。当地人便以此为原料雕刻石猴,并相沿成习,出现了一些与石猴有关的风俗。
作为一种民间雕刻工艺。石猴的产生自有其特殊的条件:
1.人们把雕刻石猴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 砚山铺一带。在过去到处是光秃秃的岗坡、丘陵,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当地人称这里是“种一葫芦打两瓢,拉屎不长蛆”的鬼地方。恶劣的地理环境,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贫困不堪。人们在强烈的求生欲望支配下,倾其所能,想方设法谋求衣食温饱,雕刻石猴便成了一条重要的谋生之路。也就是说人们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才去雕刻石猴的。
2.石猴雕刻是民风民俗影响的产物 猴子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备受敬重的,不仅猴子变人,在民间还认为是天宫里养马的“弼马瘟”后代,可以辟邪免灾。至于砚山铺为什么选了猴子作为雕刻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以“石猴”谐音“时候”。比如说什么“时节”是好“时候”耕作,便能有好的收成。在民间,修房盖屋也讲究“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动土,什么时候可以上梁等。商人出门做生意也非常讲究“时候”,生意兴隆,财运亨通,便认为是掐准了好“时候”,占据了好“时候”;生意赔本,出门遇祸就认为是背时,没有占据或得到好时候。“时候”的好与坏,顺与背,一是自己认为,二是请别人掐算,人们都希望自己能有好“时候”,把事物的好坏都归结为是“时候”造成的。
3.特有的物产资源为石猴雕刻奠定了物质基础 砚山铺一带虽然土地贫瘠,物产困乏,但大自然却赐给这里一种特殊的物产资源——面石(属滑石类)。这种石头质地绵软,洁白细腻,特别易于雕刻,而且遍地皆是,垂手可得。这种特殊的石料资源为石猴雕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砚山铺一带有雕刻技艺基础 砚山铺有这样一个传说:北宋年间,大诗人黄庭坚在叶县做县令,有一年三月三去小点山庙朝拜祖师,回返途中经过砚山铺,老百姓都不认识他,有一问卖砚台的小铺老板认出了他,连忙热情邀他进屋喝茶、歇息,后又取来笔墨,请黄庭坚题字。黄庭坚看看满屋堆积如山的砚台,随手写了“砚山铺”三个字,此后这里便被叫做砚山铺了。宋史中对该地产的砚台也有过记载,表明在当时这里已经有人从事雕刻活动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石猴雕刻艺术的产生有着诸多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砚山铺石猴多成正方形,宽2-3厘米,高5-10厘米不等,用极其概括、简化、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五刀八刀,随心所欲雕刻而成。刻出的石猴轮廓分明,造型逼真,古拙之中蕴含着率真的情感,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泥土气息。
生产石猴的面石不同于一般石料的开采加工。首先把大块的石料用刀砍成2-3厘米左右厚的石片,然后再把石片砍成约厚度相等的石条,根据石条的长短巧用其材,物尽其用,雕刻出相应大小的石猴作品。长一些的石条多刻些猴背猴、摞三猴等稍高大的石猴作品,短些石条则刻些单猴,母子猴等小一些的石猴作品。
雕刻的石猴最常见的是各种猴子的造型。有单猴、双猴、猴压猴、猴背猴、母子猴等。这些猴子又都有它的谐音寓意。如单猴指祖师赠“侯”或“好时候”;猴背猴寓意“辈辈侯”或“好时候—个接一个”;双猴指“双喜临门”等。
在很早以前,艺人们在雕刻石猴时经常容易把手割破,就随手刮些面石粉敷在上面,伤口可以止血,以后也不会发炎感染,意外地发现了面石还具有消炎止血的药用价值,所以还把面石称为“刀剪药”。面石属滑石类,在石板、墙壁上一画即显,还可当粉笔用。石猴集吉祥物、玩物和药物为一体,形象生动有趣,美观实惠,流传范围很广,备受人们喜爱。
随着石猴的流传,艺人们通过社会风俗的要求和自身审美意识的提高,把原来单纯自然色的白猴用原始的方法着上色彩,使其更加完美。其色彩有黄、红、黑、紫四色。黄色是用槐树角子磨碎调水而成;黑色则是用墨或忪烟、油烟调配而成;红色是些矿物质色。艺人们把这些颜色按照想象中的猴或戏剧中的人物脸谱描绘在石猴上,最后再涂抹上一层鸡蛋清,鸡蛋清可起到固定颜色、产生光泽的效果。通过这些加工,使石猴变得更加醒目、活泼,更受人们的喜爱。
砚山铺人刻猴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生活的需求。砚山舍甫老艺人支章成说:“我家几代人都靠刻猴为生,没有那亩儿八分地,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砚山铺人,因前面谈到的诸种原因以刻猴谋生,雕刻的石猴有一小部分用于庙会、路边出售,换取些食物、钱财,绝大部分则用来供外出乞讨之用。他们不管人们对石猴寄予的是什么祈求、什么愿望,只知人们都会喜欢,来者不拒,便投其所好,把石猴当成一种乞求施舍的工具,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把刻好的石猴带上外出乞讨,不管乞讨到那,送上一只石猴,或多或少,就能得到一些食物或衣物、钱财,特别是逢年过节或遇上大喜日子,送石猴乞讨往往会比平时得到的东西多。民谣里说:“时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一本万利。”作为主家得到石猴,觉得这是一种吉祥,一种福分,所以每当喜庆日子或逢年过节。遇上送“石猴”(时候)乞讨的,都会多施舍些食物或衣物。
石猴不只是一种吉祥好运的象征,它又因有药物、玩物的价值而备受人们喜爱。特别是受儿童们的喜爱。孩子们把它戴在脖子上,既是吉祥辟邪之物,又是玩具、粉笔,在玩耍时碰破跌伤还可当药用。
当乞讨者把所带的石猴送完后,把乞讨来的食物及衣物等带回家中,把馍晒成馍干,把红薯干、玉米磨成面,藏起来慢慢食用,供家人度日,然后再继续刻猴,准备外出。这样年复一年,刻了送,送了换,形成了南阳地区流行的送“石猴”(谐音“时候”)的习俗。
送“石猴”的习俗不仅流传范围大,而且在远离砚山铺一带也产生了演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乞丐艺术”。
当时砚山铺艺人携石猴外出乞讨,有些出走较远,有的流落到了山区,有的流落到了平原,随身携带的石猴已经用完,不可能及时赶回家取石猴,没有石猴,乞讨起来就不那么方便,主家施舍的东西也少。后来他们受木板年画的启发,刻成石猴的木版,用黑色颜料印到白纸上,以此代替石猴继续送“时候”,求人施舍。
用木版刻出的“石猴”版面长约15厘米,宽约8厘米。木版上刻的猴子有很多还是沿用“石雕”的造型,多刻成各种猴子正立面图,而这些图案印在红纸上轮廓线条不明快,看上去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后来有的艺人就把正面图改刻成侧面或半侧面图。这样一来轮廓分明,线条清晰,猴子的造型显得活泼生动,使人一目了然。这种刻法最后取代了以前的刻像。侧面图上的猴在造型及内容上也有变化。有的是刻着一只猴子双手捧仙桃,高举过头,一腿跪地,神态恭敬生动。有的还在猴子图案两边刻一副对联:“时候到门前,福贵万万年”,横联“大吉大利”。有的或是刻上“好时候”、“大吉”、“大富贵”等字样。这样把原来“石猴”用谐音寓意表现内涵的方法变成了直接道出,迎合了人们爱听“好听活”(恭维活)的心理。
虽然乞讨的物变了,但施舍者的心态没变,“石猴”的寓意和信奉“时候”的风俗没有变,用木版刻印的纸“石猴”,同样是一种吉祥之物,很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也就能够得以生存、流传。
当乞讨者把红纸印成的“石猴”送到某家时,这家的主人会很高兴地把它贴在院内的墙上。逢年过节时邻里们还爱在一块比数看谁家得到的“石猴”多,多就意味着好时运多。有的家主人粘贴“石猴”时还有意识地颠倒求贴,寓意为“时候到”。这种“石猴倒”的寓意方法,砚山铺石猴也有,艺人们刻石猴时,在石猴双臂下垂,盘抱双脚的侧面位置(整个端坐石猴的三分之一处)钻一小眼,如果穿上线绳挂在脖子上,或是挂在墙上,石猴上部则会自然倒垂,一看就知“石猴倒”,也就寓意为“时候到”。
石猴雕刻艺术代代传承,经历了数百年历史。今天,砚山铺艺人雕刻石猴已经不再是为了乞讨之用,雕刻的作品除石猴之外还增添了石猴、石虎、青蛙、猪八戒、狮背猴等数十种新品种。这些作品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色彩艳丽,雕刻技艺也更复杂、更精细,它不但是观赏品、民间工艺品,还成为了商品,广销祖国各地,成了艺人的一种收入来源。
[1]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2]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