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下北极冲突报道的框架分布与解决路径

2021-01-23 01:59薛诗怡
关键词:北极冲突俄罗斯

薛诗怡 ,齐 迹

1.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静安区 200040;2.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 朝阳区 100024

引言

北极地区被认为是最后的边疆[1]。1897 年,21岁的杰克·伦敦来到阿拉斯加淘金,后来,他在《杰克·伦敦小说选》中写道:“去往北极探险的人们发现了一种黄色的贵重金属。船运和货运公司的人们立即把这令人振奋的消息刊登在报纸上,令整个欧洲都沸沸扬扬。于是,成千上万的人怀着发财的梦想,一批又一批地涌向了北极地区。”[2]21 世纪的今天,随着北极冰层逐步融化,北极地区的资源越来越容易开采。这一变化对北极地区乃至全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8 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勘探显示:北极地区的天然气和石油储备分别为全球已勘探总量的30%与13%。北极除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各种贵金属矿藏外,淡水资源也极具价值。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冰消融为资源开采提供了便利。随着北冰洋冰期的缩短,从亚洲通往北美的东北航线在夏季也可实现通航。这为商业运输节省了近1/3 航程,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随着商业价值的显著提高,北极地区正逐步成为新的全球焦点,其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也日益上升。随着非北极国家逐渐参与北极事务,北极地区相关各国在涉及北极地区事务上面临的摩擦与冲突逐渐凸显。2013 年5 月15 日,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的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与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一起被批准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2019 年5月,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在芬兰罗瓦涅米北极八国以及北极原住民代表峰会上指出,俄罗斯存在对北极地区的军事威胁,要求莫斯科应该允许外国船只通过北方海航线。显然,北极已经成为“全球力量竞相角逐的舞台”[3]。

与这种角逐伴随而来的是各国媒体对北极地区事务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报道。鉴于舆论在处理相关事务中的巨大影响,我们有必要对世界各主要媒体就涉及北极地区事务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因应之策。

总之,北极地区正上演着由气候变暖引发的环境问题,随之凸显的资源、航道和治理已经渐渐登上了国际媒体报道议程,北极聚集了人类共同关切的利益及人类未来命运的走向。因此,关注北极是关系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

1 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

本研究采用数据爬虫方法,通过输入关键词“arctic”(北极),搜索自2012 年5 月以来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今日俄罗斯(RT)、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五大国际媒体新闻网站关于北极冲突的相关英文报道。除去重复的和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共找到相关报道357 篇,结果见表1。

表1 五大国际媒体关于北极冲突事件报道的情况(单位:件)

2 五大国际媒体北极冲突报道的框架分布

2.1 北极的冲突与报道框架

冲突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也是国际媒体关注的问题之一,冲突带给国际社会的连锁反应往往会给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造成双重危害[4]。框架是由传播者选择和掌握的,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翻版,代表了一种强烈的价值介入和话语霸权,决定反映事实的某一面[5]。

目前,北极主权国家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一方面,北极国家之间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问题交织,矛盾冲突不断。虽然在一系列国际条约、公约、宣言的作用下,部分争端得以解决,但是,当前仍缺乏能够促进区域总体发展并具有支配性的政治和法律机制,更缺乏一种能够协调各国就北极资源和北极航道等达成共识的对话机制。另一方面,北极国家冲突主要表现在海上划界、北冰洋大陆架的划分与航道控制权的争夺上。北极国家试图通过以双边协议的方式排斥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独享北极资源,而非北极国家(如日本、中国、印度、韩国等)有参与北极事务的要求,但北极国家想拒绝其他国家插手北极事务,采取“自主治理”的原则处理,因此,非北极国家与北极国家之间就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这种矛盾关系将长期存在[6]。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北极生态环境之变也正在加剧北极生态圈内冲突事件的发生。

结合北极冲突的现状,本研究基于冲突解决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五个国家的媒体就北极冲突事件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北极冲突报道框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国与国之间因大陆架和北极岛屿、领海主权纠纷产生的对立,包括在北极进行军事演练、向联合国申请北极主权等;北极资源的开发和航道使用权;人类活动与北极自然生态恶化之间的矛盾;当地居民与北极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2.2 五大国际媒体的北极冲突报道情况

2.2.1 BBC 北极冲突报道的框架分布

从表1 可以看出:BBC 的北极冲突报道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冲突报道有30 件,占BBC报道总量的73.2%;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冲突报道4件,占比为9.8%;商业团体与政府之间的冲突报道4 件,占比为9.8%;人类活动与北极生态之间的冲突报道2 件,占比为4.9%;当地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报道1 件,占比为2.4%。

BBC 报道最多的是俄罗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冲突。典型的如“俄罗斯扣押环保人士”的报道,这一事件的起因是“绿色和平组织”为保护北极环境,试图登上俄罗斯天然气公司钻井平台抗议,俄罗斯以盗窃罪扣押了绿色和平组织的船只及船上30 名环保人士,其中6 名是英国人,其余的人员分别来自全球17 个国家。BBC 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采访了被释放的环保人士,对扣押期间被扣押人员的家人进行了系列报道①各国所属媒体对环保组织的报道持不同态度,其报道内容也是围绕各国在北极自身利益展开,如RT 和BBC 对绿色和平组织持完全相反的报道立场。BBC通过采访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描写他们在俄罗斯扣押期间的细节来展现他们对北极环保的关切和决心。但在RT 网站上没找到对绿色和平组织在俄罗斯被捕事件的报道,RT 对绿色和平组织的相关报道都偏负面,把一些激进的环保人士称为“绿色激进分子”,并把这样极端行为称为“环境恐怖主义”。。虽然是非政府组织和石油钻井公司的冲突,但冲突背后是政府力量的博弈。

2.2.2 CNN 北极冲突报道的框架分布

从表1 中可以看出:CNN 的北极冲突报道中,人类活动与北极生态的冲突报道有25 件,占比38.5%;政府与政府冲突事件共17 件,占比26.2%,其中,美国国内北极政策冲突事件占比12.0%,美国和俄罗斯有关冲突的报道占14.2%;商业团体与政府的冲突事件12 件,占比18.5%;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冲突事件6 件,占比9.2%;当地居民与政府冲突事件1 件,占比1.5%。

在CNN 的北极新闻冲突框架中,对人类活动和北极生态保护之间呈现矛盾的报道占比最多,主要关注人类的北极开发对北极生态造成的威胁,关注的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壳牌公司在北极的钻井行动、圣巴巴拉海岸线上的石油泄漏对生态危害启示。科学家积极寻找拯救北极的方式等。也有通过邀请明星去北极做公益活动引起公众对北极的关注,比如,通过邀请Emma Thompson 加入绿色和平组织,呼吁大家注意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危害[10]。

在美国国内关于北极冲突的报道中,比较典型的事件如碳减排目标的改变。奥巴马曾希望把气候变化作为其总统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想在2015年12 月在巴黎举行的气候大会之前,努力争取其他国家的减排承诺[7]。奥巴马政府认为,气候变化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他们把对北极保护的建议也作为气候变化的一部分纳入了政府议程。奥巴马曾说:“我们知道人类活动正在改变气候。强调全球变暖正在破坏生活,包括冰川融化和引发更严重的森林野火。”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于2017 年4 月签署了行政命令,开始在墨西哥湾和美国东海岸开展海上钻井五年发展计划,违背了前总统奥巴马在离任前一个月宣布禁止对北极特定地区进行石油开采的承诺。特朗普在签署白宫行政命令之前,直截了当地表示,该计划“扭转了前政府的北极租赁禁令”。特朗普认为,奥巴马政府将94%的近海地区关闭,剥夺了美国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所以毅然撤销了奥巴马政府的“白令海峡保护”禁令。2017年6 月,特朗普政府宣布结束奥巴马实施的10 年内减少26%~28%的减排目标。特朗普还宣布:美国将拖延对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的所有捐款,特朗普称这造成了美国财富的巨额损失[8]。这些报道从一个维度反映了美国国内领导人对北极政策针锋相对的不同态度与冲突。

随着俄罗斯和西方关系恶化的不断加深,CNN就北极问题对美、俄冲突内容的关注度也与之提升。目前,美俄针对北极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争夺北极的领导权以及美国对俄罗斯北极军事发展的防备方面。比如:美国2020 年在阿拉斯加附近的领空拦截了多架俄罗斯飞机。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帕维尔说,俄罗斯这是在炫耀自己的军事力量,俄罗斯把美国和北约当成敌人,这并不是对等的做法,而是挑衅,事态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将是非常危险的[9]。这样的报道呈现出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对峙。

2.2.3 CNTV 北极冲突报道的框架分布

从表1 可以看出:CNTV 的北极冲突框架报道中,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事件报道达120 件,占比为71.0%;人类活动与北极生态的冲突报道47 件,占比为27.8%。

CNTV 在北极冲突报道框架中关注最多的是政府之间的冲突事件。比如,俄罗斯近几年在北极建立摩托化步兵、启用北极地区一些军事机场,以及部署俄罗斯海军军舰等。又如,美国和加拿大在北极进行的战略部署。报道指出,2014 年美国更新北极路线图,对未来15 年海军部队在北冰洋的行动做准备,并加快建设破冰船,瞄准北极争夺战;加拿大在北极圈内建学校,拟打造北极近海巡逻舰以宣示对北极的主权,甚至包括宣称人们所熟知的圣诞老人是加拿大公民等。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CNTV主要是转引国际上其他媒体的北极报道,比如“俄北方舰队司令:战略核潜艇在北极等海域定期巡逻”一文中转引中国网转载俄罗斯卫星网的报道。值得一提的是,CNTV 在对俄罗斯北极行动的报道中,普京总统出现频率较高。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要求俄国国防部加强俄军北极军力建设、普京表示俄罗斯将重建苏联时期北极军事基地[11]。此举被外界视为对加拿大的强硬反击,同时令北极问题迅速升温。与此同时,报道还提到,俄罗斯还在北极多个岛屿上大规模建设军事基础设施。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说,建设工程已在北冰洋科捷利内岛、弗兰格尔岛、亚历山大地岛、新地岛和施密特岛展开[12];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尼古拉·叶夫梅诺夫海军中将在该舰队成立283 周年庆祝典礼之前向记者表示,北方舰队战略核潜艇将在北极以及世界海洋的其他海域进行定期巡逻[13]。

CNTV 在对北极的报道中除了表现北极国家间的争端、冲突,也会报道亚洲国家对北极资源日趋激烈的争夺,比如,CNTV 对日本和印度等国相继就北极开发项目给予以较大关注。同时,CNTV 还从合作角度报道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的新闻事件,如韩国与挪威将合作开设北极航道等。近年来,中国国家媒体对北极的关注度在上升,如:2016 年播出的大型8 集纪录片《北极,北极!》,全方位地展示了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以及北极的发展现状,警示人们若无限度地开发北极,气候变化将给北极地区乃至全球带来深刻影响。该纪录片向公众展示了2 0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地区蕴藏的石油、天然气、各种贵金属矿产以及丰富的渔业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由于气候的变化、人类的开发活动,北极的各种资源已成为各国争相开发利用的目标。

2.2.4 RT 北极冲突报道的框架分布

从表1 中可以看出:RT 的北极冲突框架报道中,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事件有35 件,占比为92.1%;当地居民与政府冲突事件2 件,占比为5.3%;商业团体与政府的冲突事件1 件,占比为2.6%。

需要提醒的是,在政府与政府间的冲突事件报道中,俄罗斯与美国之间冲突的报道占比为57.5%;俄罗斯与加拿大的占比为7.5%;俄罗斯和西方世界以及俄罗斯和挪威的冲突事件各占10%;丹麦和美国的冲突以及俄罗斯内部冲突各占2.5%。从中可以发现,俄罗斯与北极国家的矛盾冲突非常突出,有时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分析RT 的报道后发现,自2007 年俄罗斯在罗蒙诺索夫海岭插旗事件引发各国媒体广泛关注之后,加拿大政府又出台了《北方战略》显示,加拿大在国家层面对北极地区有发展监控和调查等渗透性权利的倾向[14]。北极争端极有可能成为“新冷战”的触发点甚至成为一场区域战争的导火索,全球的军事重心也极有可能由太平洋转移至北冰洋。这些纷争大都指向具有潜在石油资源的海底区域,而气候变暖使资源和航道的利用可能性激增,各种问题日益浮出水面。从对俄罗斯的争端报道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和美国的冲突事件最为显著。过去几年中,俄罗斯一直在加大针对北极的军事投资。与此同时,在关涉北极资源开采的内容方面,也穿插着大国间的较量。比如石油巨头埃克森公司(Exxon)停止在俄罗斯继续开采的起因,是美国和欧盟在2014 年对俄罗斯实行的经济制裁。随后,俄罗斯在2014 年吞并了克里米亚地区,又紧接着发生了乌克兰危机。从中可以管窥到经济制裁背后的政治格局。

同时,北极国家对北极资源的开发也成了常态和无可厚非的事实,表现为各跨国公司对北极资源的浓厚兴趣。根据RT 报道,俄罗斯于2015 年4 月开始发展其北部地区资源,其中包括生产碳氢化合物、大型国有公司在俄罗斯北部开发勘探和建设钻井设施。从RT 的报道中还可以看到,资源的开采也让北方海航线正在成为一种更有吸引力的选择。由此,美国希望在阿拉斯加海域开始钻探石油和天然气;同时,白宫制定了管理和勘探博福特和楚科奇海域钻井设备的规则,确保公司和承包商为北极开采提前做好准备。总之,从俄罗斯北极冲突的报道框架中,可以充分看出各个主权国家针对北极问题产生的矛盾与分歧。

2.2.5 CBC 北极冲突报道的框架分布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在CBC 的北极冲突报道框架中,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事件有27 件,占比为61.4%;人类活动与北极生态的冲突报道3 件,占比为6.8%;商业团体与政府的冲突事件3 件,占比为6.8%;当地居民与政府冲突事件2 件,占比为4.5%;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冲突事件1 件,占比为2.3%;其他诸如科学研究经费与政府补助不足的矛盾与冲突、中国科考船与加拿大西北航道主权冲突,以及探险家富兰克林沉船文物归属等事件8 件,占比为18.2%。

为实施某款智能手机的外观设计(Smartphone Appearance Design, SAD)项目,某手机开发企业组建了一个由35名协同成员组成的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以协同成员为网络节点,协同成员间的关联关系为网络边,得到35名协同成员组成的P-P子网络如图1所示。

在占比61.4% 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事件中,其中45.7%源于加拿大政府和原住民政府之间的冲突,15.7%为加拿大政府与他国政府之间的冲突。需要指出的是,加拿大政府和他国政府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在美国、俄罗斯之间。CBC 的报道指出,加拿大认为,2016 年,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提出2017 年至2022 年的海洋油气开发计划,所涉及的博福特海洋钻探租约侵犯了加拿大主权。这一新的石油和天然气钻探租约议案可能会重燃美、加两国之间的长期边界争端。此外,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还发布了关于阿拉斯加海岸新租约提案。几十年来,美国和加拿大对博福特的海上边界划分都持不同意见。加拿大声称,阿拉斯加北坡的石油钻井侵犯了加拿大“育空”的领土,而美国则认为,海上边界应该以离开陆地90 度角为计算标准。育空政府对争议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租赁计划感到不满,该地的司法部部长布拉德卡特斯称此举“违反了加拿大的北极主权”。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家迈克尔拜尔斯表示,这个问题突出地表明,加拿大和美国最终需要谈判解决博福特争端,该争端可以追溯到1825 年英国和俄罗斯共同拥有阿拉斯加州的条约[15]。

CBC 报道北极冲突有别于其他媒体之处,主要在于:其报道重点是外国政府与本国政府、本国政府与原住民政府的冲突。与公众理解的原住民保护不同,CBC 报道原住民和加拿大政府的冲突是原住民希望能获得更多北极资源开采权和加拿大政府禁止资源开采之间的矛盾,其根源是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比如,CBC 的新闻报道奥巴了马永久禁止在美国楚科奇和波弗特海域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加拿大宣布对所有北极水域实施5 年禁令,但加拿大西北地区总督鲍勃·麦克劳德说,联邦政府宣布禁令并没有与(西北部地区的)人民进行磋商。

当然,CBC 报道的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原住民政府反对美加就北极地区资源的开采决策,但另一方面又对特朗普的北极政策表示担忧。在CBC的报道中,加拿大因纽特组织领导人认为,特朗普的胜利可能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他们担心种族主义和气候变化的政策影响美、加未来的合作[16]。CBC 北极冲突报道框架中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北极大国之间的军事防范和军事演习。例如,加拿大对俄罗斯增加北极地区的军事力量表示担忧。在《新国防政策中,自由党开始重视北极主权》一文中,加拿大强调了开展北极军演的必要性,呼应加拿大在新国防政策中应加强对北极的主权控制,承诺增强对该地区的监管和增加该地区人口。这一政策表明,北约越来越重视俄罗斯对北极的影响力,如果两国出现状况,加拿大将可能准备军事演习[17]。

从五大国际新闻媒体关于北极冲突报道中可以看出:尽管相关各方矛盾重重、争夺激烈,但发生极端事件的可能性较低。例如,极地地缘政治学者米卡·梅雷德认为,俄罗斯与美国在北极地区发生军事对抗的可能性接近于零,因为大多数北极资源都位于各个北极国家无可争议的经济开发区内。这一情况降低了爆发争夺北极资源战争的风险[18],为寻求北极冲突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3 媒体视角下北极冲突的解决途径

研究表明,现有的北极治理机制并不能充分解决北极争端问题,因此,笔者拟以对五大国际媒体新闻报道框架的分析为基础,从媒体视角提出北极冲突可能的解决途径。

3.1 积极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认为,人并非天生喜欢暴力,导致战争的条件是社会性的,只有通过缔约加以控制与防治。他认为,即便人天生有暴力的倾向,但也可以用社会公约和强有力的领导来约束。法国哲学家卢梭却持完全相异的观点,认为人天生是非暴力的,是不自然的社会约束导致了人的暴力[19]。

当前,八个北极理事会国家虽然在北极环境监测与保护、原住民文化保护与传承、资源开发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国际社会对北极问题的解决缺乏顶层制度设计和约束,各国均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案,导致了北极的冲突时有发生,且不能彻底解决。北极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和未来生存,不能仅仅只属于几个北极国家,而且仅靠这几个国家去处理和解决北极的冲突也是不可能的,而应该由全人类共享、共建、共治。具体而言,就是形成以北极八个成员国为主导、非北极国家参与的安全、合作联盟机制。即以北极理事会为平台建立全球多元对话机制[20],通过进一步倡导增强各国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让各国关注共同的任务与问题,促进各国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国际五大主流媒体应增加对北极国际事件的参与度,关注北极理事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动态,从多角度报道北极冲突,推动北极问题国际化,引导北极问题向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3.2 持续关注北极环境问题

北极是人类最后的净土,气候变化给北极带来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生活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大部分公众,对于北极的了解仅限于媒体的报道。北极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前沿的地区,应发挥全球预警功能,从而促进公众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认识北极。

目前,随着气候变暖,海冰融化,潜藏在北极冰下的各种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变长将影响全球贸易格局,而藏在冰层下的丰富资源也更容易开采。北极商业机会的增加,使为了争夺丰富资源展开的国际竞争和冲突将越来越显著[21]。在这一背景下,媒体对北极的重大环境事件应该进行跟踪报道、持续关注,尽量对整个事件作出正确、科学的评估。

3.3 大力倡导多边谈判机制

尽管冲突涉及很多重大利益,互动却是逻辑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要求冲突双方某种程度上的合作和互谅,从而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发生[22]。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媒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可以发出多方声音、营造多边谈判的氛围,促进国际社会就北极问题形成一个平等协商的共赢方案。谈判意味着平衡各国相互竞争的利益,或者找到彼此的共同利益。解决北极争端需要多边机制以及国际组织能对全球公共领域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协调,能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防范,继而从根本上解决北极资源争端问题。在这方面,媒体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领多边谈判机制的形成。

3.4 努力营造北极和谐氛围

当前,北极地区的原住民与当地政府的冲突频繁发生。另外,由于捕鲸及捕获其他北极生物,原住民与国际环保组织的争端也时有发生。媒体应该更多地反映原住民的呼声,多角度报道原住民的生活困境,因为他们才是居住在气候变化前沿地区的人类,他们对北极的生态环境、社会变迁最为敏感,而媒体是北极地区的预警器,能让国际社会及时、准确地把握北极的动态。今天,很多国际媒体的报道多站在西方立场,只片面强调对北极环境的保护,而忽视了原住民的生存发展需求。例如,很多环保组织反对因纽特人猎杀鲸鱼、北极熊等北极野生动物,但在格陵兰的法律中,猎杀成年海豹是合法的。海豹作为因纽特人的食物和经济来源,对于因纽特人来说,狩猎更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1 000 多年。同时,这种自给自足的捕猎方式并没有威胁到鲸鱼的生存。随着气候变化,北极地区原住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其古老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生活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突。因此,国际五大媒体在关于北极争端报道中,应该更加重视原住民的生存困境与文化传承。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际社会五大媒体关于北极冲突报道框架的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国际主流媒体关于北极冲突报道框架的主题各不相同,其关注点的变化以及对冲突内容的评述也不尽相同,追溯北极报道的动向可以揭示各国对北极问题的分歧所在;其次,国际主流媒体在关注北极新闻事件的同时,应当跟踪各国北极政策以及相关的国际公约的动向,以形成更客观、科学的报道框架;再次,在保护北极这道地球最后防御线的问题上,国际媒体应达成更多的共识;最后,中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应该在北约治理中提升话语权。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媒体肩负着传播“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维护各国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共同利益”的社会责任,中国积极开展北极报道研究,能让中国政府及公众更好地认知北极争端的根源,提升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应对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

总之,就当今国际局势而言,冲突解决是一个更全面的术语,这意味着根深蒂固的冲突根源得到消解和改变:行为不再是暴力,态度不再是敌对的,冲突的结构已经改变[23]。北极冲突的解决已超出了北极地区范畴,关乎全人类的福祉,所以,北极的冲突事件如若没得到妥善处理,将会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在这方面,国际媒体尤其是国际社会五大主流媒体,应积极扮演好化解北极冲突的角色,倡导有利的北极冲突解决舆论氛围,为北极问题的最终解决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北极冲突俄罗斯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南极和北极一样冷吗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
北极飞来毛脚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