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功能定位与推进策略

2021-01-23 09:41
体育科研 2021年1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体育产业上海

杜 梅

2020年10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作出战略部署,为上海未来体育发展擘画蓝图。《纲要》提出了“一城一都四中心”的发展格局,其中之一就是打造“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事实上,上海是国内第一个提出打造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城市,早在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就提出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随着2017年底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锁定,上海体育发展目标也与时俱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定位和内涵不断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靠拢,发展目标和格局设计日益清晰,因此对上海体育资源配置的定位也再上台阶,要具备辐射全球的能力。

历史表明,城市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取决于城市全球性的资源配置能力[1],同样,行业资源配置能力决定了城市在该行业的地位与发展前景。体育资源作为为促进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而进行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科技、管理等有形和无形投入的总和[2-3],对上海体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建设 “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 这一目标的提出,一方面佐证了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引发学者深入思考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1 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基本特征

回答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做什么”的问题,需要从理论层面厘清其基本特征。

1.1 地位界定

中心是“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国际化和宏观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组织地位,在全国城镇化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在交通、信息、文化发展中发挥枢纽作用,在体制改革中具有领头羊地位的城市[5],评价指标包含了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和综合交通能力等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功能性定位,一方面在综合功能上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另一方面要具有国际性。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发布“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指出,国家中心城市是“在一些重大功能上能够起到决策、控制、管理、服务全国的城市”。可见,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基本沿用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性界定,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对专项功能测度进一步细化,包括了政治、金融、贸易、科技、文化、教育、医疗、交通、信息、对外交往等,并分领域对中心城市进行排名。总体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具备在国内不可替代的能力,能够在该领域起到“引擎”作用,并能在外向型经济与国际交流中发挥引导作用。因此,上海提出打造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就必然要达到在体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可替代性,引领全国体育资源配置能力发展,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1.2 功能结构

从理论的发展演变来看,资源配置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关于分工和财产保护的理念已经蕴含着对资源进行具有目的性分配的思想。威廉·配第的劳动分工理论及配第-克拉克理论解释了劳动力、技术相关的一般产业变动规则,为以优先配置资源为策略达到推动某个产业发展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现代资源配置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亚当·斯密揭示了劳动力和教育资源配置对国家财富创造能力的影响,大卫·李嘉图的分配论则更为关注技术资源配置的影响力。其后,资源配置逐步趋于系统化。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实际阐释了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奠定了现代资源配置理论的前提。现代经济学家对资源配置的概念界定基本趋同,即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资源或投入要素在不同使用方向上进行选择性分配[6-7],以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8]。可见,资源配置既包含了各种资源,即生产要素的集聚,又包含了通过一定的机制或手段对资源进行选择和分配。

从功能结构上,体育资源配置中心首先要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并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汇聚各类体育资源,包括各类人才、组织、场馆设施、体育赛事等有形资源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源。其次,要能够促进体育资源的发展。大多数资源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会被消耗、退化、替代、消失。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使一些不可再生的实物资源得到替代,先进的管理技术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效益的提升,高质量的主体资源有着强大的磁场,能够“招蜂引蝶”,吸引更多的资源。因此,体育资源配置中心要具备先进的科技水平,拥有大量的优质主体,从而可以不断突破自然供给量的约束,实现资源的“生长”[7]。再次,要具备完善的配置机制。资源的集聚和发展仅体现城市资源的丰富程度,资源是否能够在不同使用方向上实现最优分配取决于城市的资源配置机制,由资源配置制度和资源配置渠道共同构成。最后,要具备辐射功能。体育涉及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与教育、文化、医疗、金融、旅游、传媒、商业等诸多产业领域高度契合[9],体育资源配置要具备通过产业领域交叉融合的辐射功能,同时,作为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区域辐射功能也不容忽视,正是作为“中心”的引领带动功能的体现。因此,本文将上述四大功能总结为体育资源配置的“四力”:体育资源集聚力、体育资源发展力、资源配置保障力和资源配置辐射力(图1)。上海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应该从“四力”出发,不断完善其功能。

图1 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功能结构图Figure1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the Sports Resources Allocation Center

2 上海体育资源配置现状

对应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四力”维度,本文以上海体育发展实践的成果和数据为依据,分析上海在体育资源配置上“做得怎么样”。

2.1 体育资源集聚力

体育资源集聚力是建设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基础,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形和无形资源储备。

上海具备了一定的体育人力资源基础,但仍有提升空间。根据上海市体育局2019年发布的《体育年鉴》,截至2018年底,上海从事公共体育事业管理和服务领域共计4973 人。上海近年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日益壮大,基本稳定在6 万人以上,占常驻人口比例保持在2.5‰[10],远超过全国1.5‰平均水平。但上海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不多,《2019年上海统计年鉴》显示,2016—2018年,上海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数基本稳定在11 万人以上,2018年为11.59 万人,其中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则更少。对比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突破600 万人的目标,上海占比不超过1.8%,可见,从业人员数量有较大提升空间。

场馆设施资源日益提升。根据《2019年上海全民健身发展公告》,2019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8 m2。《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 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 m2左右,将提前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203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 m2的目标。近年来,上海开展多项大型体育场地设施新建或改建项目,包括浦东足球场、上海市民体育公园、“冰雪之星”室内滑雪场、徐家汇体育公园等,各种类型的场馆设施资源日益丰富。

从资金投入来看,由于市场化的投入缺乏统计数据,本文仅以上海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年度支出和彩票公益金数据作为分析对象,从公共财力投入的角度分析财力投入情况。表1 呈现了上海市体育局和各区体育局的财政支出情况。2018年上海各级政府体育总支出超过61 亿元,行政运行支出超8000 万元,体育场馆支出超过23 亿元,群众体育支出超过5 亿元。

表1 2018年上海市、区体育局财政支出信息Table1 Financial Expenditure of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District Sports Bureaus in 2018

体育彩票公益金是我国开展全民健身和体育设施建设等体育事业的重要资金来源。表2 呈现了自有政府公告以来的公益金使用情况。对照表1 数据,体育彩票公益金数额不大,但是一种重要的财力补充。

表2 2012—2019年上海市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Table2 Use of 2012-2019 Shanghai Sports Lottery Public Welfare Fund

从赛事资源来看,近年来,上海举办的年度国际顶级赛事数量基本稳定,上海ATP1000 网球大师赛、F1 中国大奖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等十余项赛事影响力日益增长,赛事规模、赛事奖金、国际顶级运动员参赛等情况与同类型国际赛事趋于持平。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参赛名额一席难求。中国坐标·上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的品牌培育效果初显。这些品牌赛事对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共举办大型赛事163 项,其中12 项重大体育赛事共带来30.9 亿元的直接消费,相关产业拉动效应超过102 亿元[11]。从服务市民体育活动需求角度来看,2019年上海全市共举办业余联赛近6000 场,参赛人数达330 万余人次,吸引共计160 家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办赛,对于培育体育文化、 推进全民健身、活跃体育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2.2 体育资源发展力

体育资源发展力关系到资源集聚效果的放大和提升,与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城市集聚的体育资源质量密不可分。

第一,上海高校云集,有利于扩充体育人力资源储备。上海拥有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致力于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科学研究,不断培养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各类体育人才,充实体育人力资源库存。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根据其《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提供的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本市就业比例推算,学校在2018年为上海体育发展输送各类人才1026 人。根据最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它们为上海体育发展输送人才数量分别约为30 人、97 人、33 人、153 人,可见,仅本地院校体育专业每年培养体育人才约1500 人,尚不包含其他专业、外地院校进入上海体育领域工作的人才。伴随着海内外人才就业、 创业等各项人才引进和落户政策不断优化完善,上海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对体育人力资源不断充实和品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上海科技创新领域主体汇聚,有利于推动体育资源创新发展。上海拥有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反兴奋剂中心)等高水平体育产业、运动科学研究机构和数十家高校,发挥政府体育行政管理智囊作用,通过项目化的研究、咨询服务为体育资源配置从制度、技术等层面提供保障。同时,上海拥有大量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体育企业22482 家,其中名称中包含“体育科技”或“智能”等关键词的公司近200 家,从其业务范围来看,它们聚焦体育领域的技术开发、转化、转让、咨询、服务等,涉及智能化体育装备设计制造、材料科技、体育大数据、电竞产品研发、体育用品研发、多媒体工具研发运营、新型运动科技产品等。通过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企业的研发,AI、3D、5G、8K 等新兴技术不断被引入体育领域,丰富和革新体育资源要素,甚至对某些体育产业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创新效果。

第三,上海国际体育品牌总部和优质体育实体集聚。比如阿迪达斯、安踏、新百伦、迪卡侬等体育鞋服品牌,阿里体育、五星体育等体育传媒翘楚,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 (集团) 有限公司这样的体育场馆、赛事运营旗舰,这些企业是体育产业链上举足轻重的“链主”企业,它们的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等业务链条串联起众多相关企业,发挥着强劲的凝聚作用,对于不断集聚体育人才、技术、服务资源,打造集约型产业集群具有重要价值。

2.3 资源配置保障力

资源配置保障力是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的关键,为体育资源实现科学配置、提高效益的制度和技术上的保障。

从政策保障看,国家和上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体育发展的重要文件,尤其是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上海也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和促进体育事业、 体育产业的发展。如表3 所示,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体育局共制定颁布了至少14 项政策文件,其中市级政策文件7 项,多部门联合发文1 项。其中《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体育设施管理办法》 等多项文件在发文时间上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制度措施理念先进,为诸多其他省市所参考借鉴,可见上海体育资源配置的制度保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上海市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等在规范运动项目发展、 竞技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制度文件,比如,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于2018年11月正式发布 《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在全国先试电竞运动员注册管理制度,推动电竞行业更加规范化发展。

表3 上海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文件梳理(2015—2020年)Table3 Summary of Shanghai Sport Industry Policies(2015-2020)

从营商环境看,上海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向世界先进经济体学习,采取诸多措施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首先是不断优化制度性软环境,先后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的三版改革方案,2018—2019年实施164 项改革举措,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使涉及企业服务的各项制度更加完善、透明。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带头作用,深化与国际通行规则的衔接,不断完善投资、贸易、金融、监管等规则体系。其次,不断优化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建设智慧型服务政府,通过流程再造,打破原来以部门管理为中心,转变为用户服务为中心的“一网通办”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涉及企业审批和企业服务的办理效率。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提升了47 位,目前全球排名第31 位,其中上海贡献权重达到55%,可见近年来上海营商环境改善效果显著。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上海集聚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均能够获益。

资源配置的另一个重要保障是配置渠道,是实现体育资源配置的技术基础。上海不断完善联合产权交易所体育产权交易平台建设,2020年初,上海体育产权交易平台升格为长三角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成为国内第一个得到多个省级政府部门认可和支持的体育产权交易平台。平台为体育产品评估、体育赛事招商、体育产权出让、体育人才交流等提供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服务,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 实现体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持。自2017年以来,上海定期举行每年一度的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峰会,集中推介国内外优质体育产业组织、体育产业项目,组织专家论坛探讨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等,吸引诸多政府、企业前来学习、招商、融资、寻求合作,成为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场景。另外,有着体育产业风向标之称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落户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每年吸引超过1400 家国内外体育领域展商参会,带来最新的体育科技、体育产品、体育项目,并组织数十项展馆活动、论坛交流和商贸洽谈会。2020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辟体育用品及赛事专区,吸引了25 家全球领先的体育企业和品牌参展。丰富的体育会展活动为体育资源配置提供了展示和交易平台。

2.4 资源配置辐射力

资源配置辐射力是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必要特征,也是优质的体育资源汇聚和优良的资源配置保障的必然结果。

从辐射范围来看,借助改革开放40年和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果,上海吸纳海外精华、输出民族精粹的能力不断提升。经过长期努力,上海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国际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上海竞技体育人才辈出,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表现优异,涌现出姚明、刘翔、孙雯等众多国际著名运动员。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体育赛事在上海举办,吸引着全球体育爱好者的目光。阿迪达斯、安踏、中央广播电视台长三角总台、腾讯等区域和跨国总部落户上海,大大提升了上海体育资源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的能力[12]。

在长三角区域,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与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部门合作建立长三角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实现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信息、资源、平台的共享共建,共同开拓区域体育产业业务,提升信息交换、资源整合、项目流转、项目孵化等功能,为长三角体育企业跨境并购、 融资合作等提供专业服务,形成规则统一、流程规范、交易可靠、运行高效的长三角体育资本市场交易平台。2020年10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建设,鼓励各级政府、体育协会、体育企业、产学研机构等开展多领域跨区域合作,形成协同推进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合力,搭建长三角体育数据一体化中心,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可见,上海在促进长三角体育资源高效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政策在产业融合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外部推动作用。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要求发展体育产业必须坚持“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即通过加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 市区两级政府之间、 跨省市政府之间的联动,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商贸、旅游、健康、科技等产业融合,从而培育新需求、新产品、新业态。另一方面,上海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了催化作用。高科技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促进体育产业的融合,还带动了许多新兴的产业。体育产业的各类资源与其他产业进行互动,产品、技术、人才、项目等要素在相关产业中扩散、融合,引发新产品、新项目、新产业,使体育产业技术创新周期缩短,为体育产业结构升级、 增能提速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商机,拓展了更广阔的市场,最终将拉动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整体的持续繁荣和发展[13]。

3 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资源规模结构有待优化

上海体育资源集聚效果初显,但是仍旧存在短板。比如,人力资源方面,从体育产业从业人口、社会体育指导员配比、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质量和供给等来看,上海与纽约、伦敦等体育发达城市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7]。从场馆设施来看,上海大型体育场馆数量不多,与伦敦、纽约等城市差距明显,限制了竞赛表演业、职业体育的发展。从赛事资源来看,上海顶级体育赛事从数量上领跑国内城市,但是在赛事品牌打造、社会经济效益和超大规模赛事举办上仍有提升空间。从财力资源来看,上海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总量与当年上海GDP 总额(32679.87 亿元)比较,占比不到0.19%。可见,上海体育资源从规模和结构上来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 资源配置制度有待完善

上海目前采用的是政府主导、 市场为辅的混合型体育资源配置制度[14],这与当前上海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体育既是重要的产业领域,又是关乎民生保障的公共服务内容,在当前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情况下,政府对体育资源配置的主导和调节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必须通过直接投入、 购买服务等方式不断完善场地设施、健身活动、文化宣传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但从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角度,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制度才更能够凸显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实现政府调节与市场配置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15]。尤其是当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能够保障市民体育民生需求的情况下,市场应当在体育资源配置中逐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上海要建设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由市场决定体育资源在不同领域中的分配。

3.3 交易平台作用有待提升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体育产权交易平台真正投入运营已有五年时间,但是从目前运营情况来看,纳入交易平台的交易以赛事权益招商、 场馆运营招商为主,其他类型的体育资源交易尚不多见。交易平台作为专业的第三方搭建的项目所有方与需求方的桥梁,在信息发布与获取、实现项目保值增值、防范操作风险、 提高合作成功概率等方面的优势尚未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这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行业内对通过公开平台进行交易习惯尚未养成有关,也与体育产权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有着必然联系,交易平台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宣传,提高体育产业组织、 企业和相关产业企业对平台的认识、认可,从而使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4 上海建设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推进策略

4.1 战略路径

基于上文分析,上海建设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从逻辑上可依次按照 “完善制度环境—夯实资源基础—优化全球网络—提升掌控能力” 四大战略步骤加以推进。完善制度环境既包含城市整体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也包含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各项制度措施的不断完善,制度环境是吸引主体、吸纳资源的磁力源。在公平公正、服务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体系保障下,上海将能够不断地充实体育组织、人才、资本等资源储备,同时体育赛事、体育设施、体育技术等资源将随之得到提升。通过体育赛事、体育人才、 金融资本等在区域、 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配置,体育资源配置的全球网络将不断构建完善,通过各种技术创新,为资源信息高效共享、资源配置顺利实现提供基础。从而使得上海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和提升,掌控能力也将随之提升,即发展成为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具体该“怎么做”,本文给出四项“优化”策略。

4.2 推动策略

4.2.1 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完善政府市场混合模式

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的决定因素,政府主导的或以政府调节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不符合市场规律,容易引发资源错配、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体育资源配置应当逐步从混合型配置向市场为主的配置方式过渡,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需要政府一定的引导,当前制度下,政府通过优惠政策、 直接投资或购买服务引导资源配置,未来政府直接投资和购买服务在推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逐渐弱化,优惠政策和资本选择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日本为例,体育立国是日本的国家战略,除国家体育预算外,日本政府还通过体育彩票、体育振兴基金等不断扩充财源,为全体国民随时随地享受运动环境提供物质保障[16]。同时,政府鼓励民间体育基金会的发展,日本著名的笹川体育财团成立近30年来致力于推广体育运动、开展体育政策研究、关注弱势群体、促进体育国际交流、扶持体育组织等,通过总计8400 个项目和总计50 亿日元的支持,为扩大日本的体育推广基础发挥了作用,改善体育生活环境[17]。在政府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下,日本的财团积极投入体育产业。比如软银集团注资诸多体育企业和项目,进军体育产业;木下集团在资助乒乓球国手张本智和、投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形成了企业发展与体育发展双赢的局面。但是资本介入体育产业的过程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和技术支持,上海可以充分利用其国际金融中心优势,着力引进和培育专业服务于体育资源配置的金融服务企业和人才,为体育领域的资源配置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

4.2.2 优化内连外通网络,架接体育资源流动通道

体育资源内容丰富的本质决定了资源流通载体和通道的丰富性。上海建设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必须要不断健全国际化的网络,实现内连外通。这个网络构建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载体和技术实现。比如,举办国际关注度高的超大规模赛事。像伦敦、东京等城市把体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通过举办奥运会完善城市体育设施、促进市民体育参与、培育体育消费习惯等方式占据体育竞争的制高点,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2018年,俄罗斯成功举办世界杯,改变了世界对这个“战斗民族”的印象,西方媒体评价普京在世界杯上踢进了“外交球”。另外,充分运用科技创新优势,当前,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其中,绿色健康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加速向万物互联推进、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等与体育产业发展、社会公众体育行为息息相关,必将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巨大变化,充分利用好上海在上述科技创新领域的积累和优势,打造体育资源配置的技术平台和范本模型将能够对体育资源流通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充分发掘当前落户上海的区域和全球总部型体育企业的“链主”特质,持续努力引进更多体育企业总部,围绕这些总部企业打造体育产业链,推动体育产业以跨国跨区域型企业为载体的价值链重构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还有,引进国际化体育组织。目前落户上海的国际化体育组织只有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一家,而伦敦有5 家,国际体育组织往往掌握体育运行的人才、技术、规则等核心要素,对体育赛事、人才培养具有关键影响,因此,国际体育组织对人才、项目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不可小觑,是促进体育资源流通的重要通道。

4.2.3 优化体育营商环境,降低体育资源配置成本

资源配置的成本很多,包括信息获取、 项目咨询、资产评估、项目谈判、融资成本、交易成本、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市场潜力大、营商环境好、配置成本低共同构成了对国际体育资源的吸引力和配置力。强化上海在全球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城市功能就必须不断完善上海在体育领域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降低配置成本。包括:第一,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市场化程度高及自贸区建设优势,大力扶持各类体育产权交易中心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建立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为赛事招商、场馆经营、竞技人才、无形资产等各类体育资源公开流转提供更优质的平台服务;第二,围绕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打造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机构、投资咨询公司、运营管理企业等,为体育资源配置提供专业的配套咨询、配套金融服务等;第三,完善人才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引进包括体育赛事运营、职业俱乐部管理、体育市场开发等优秀体育人才,提升人才储备[18];第四,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管理、体育经纪、体育媒体等中介企业,输入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逐步构建政策、机构、人才、技术等重要体育资源组织协调机制,形成体育资源管理框架。通过人才能力提升、专业团队建设、服务效率改进和交易平台优化等,实现体育资源配置服务功能延伸、成本可控,促进上海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作用的发挥。

4.2.4 优化交易平台建设,提升体育资源配置服务

上海要实现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目标,抓住当前推进长三角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契机,着力优化长三角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实现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优化交易平台建设可以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创新交易产品、扩大交易范围。进一步改变当前以公共体育资源交易为主的格局,结合上海体育会展集中的优势,交易平台主动出击,建立与需求方或供应方的联系,发出主动邀约,将更多市场化、多元化、时尚化的产品引入平台进行交易,增强平台的知晓度和活跃度。二是,完善平台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全流程电子化交易,为供需双方,尤其是响应方提供尽可能的便利,节省其人、财、物、时间成本。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与相关交易平台、市场监管部门等的网络互通,通过大数据加持,实现对供需双方的行为监管,包括信用监管、围标串标行为监管等,规避交易风险,增强客户对平台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三是,提高平台建设效率,完善交易平台内部结构设计,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在渠道开拓、客户关系、信息发布、项目评估、项目跟踪等多个环节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四是,完善体育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建设。体育资源种类繁多,人才、场馆、赛事、技术等差异巨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目前也尚未建立专业的价值评估标准,政府对市场上相关评估机构也缺乏资质要求和监管,导致体育资源交易过程高度依赖专家评估。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体育资源交易平台要不断加强专家库建设,引进各领域的专家,加强专家培训和管理,发挥专家在评估中的专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着力推进体育资源评估标准建设、评估机构资质考核,平台、政府双方合力为顺利推进体育资源配置提供前置保障。

5 结语

上海提出建设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对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具有基础性意义,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要从集聚体育资源、发展体育资源、保障资源配置、发挥辐射作用四方面着手,按照“完善制度环境—夯实资源基础—优化全球网络—提升掌控能力”等战略步骤推进,尤其要努力推进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优化资源流通网络、优化相关营商服务和优化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体育产业上海
甘肃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推进路径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