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推进的途径与策略

2021-01-22 01:58朱利荣俞定智夏昕
体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朱利荣 俞定智 夏昕

摘  要:上海市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以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在核心素养和海派体育文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是值得继续研究的。在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主持人引领和核心团队成员的帮助下,本文从更新教学理念、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施“三自”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总结了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和再实践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三自”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0-0075-04

自2012年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启动以来,经过多轮的试点与推广,专项化教学已经蔚然成风,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2015年上海市教委又正式启动了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形成纵向衔接的具有上海特色的“三化”体育课程改革新局面。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它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后应该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和重组了课程内容,包括了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部分。其中,必修选学是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熟练掌握1~3项运动技能。《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与课程内容为更好地实施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再认识、再实践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推进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认识:更新教师课改理念是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应然

为进一步完善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与教学体系,增强学生体质,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上海市教委于2012年11月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体[2012]79号),首批17所高中也开启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探索之路。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改变传统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因此,如何及时更新教师课改理念,正确认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的、意义与内容,是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基础。

(一)理解课程改革内涵是前提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根据自身兴趣选择1~2个项目进行三年的持续学练,打破了传统行政班和行政年级的制度,以某一运动项目重新组建班级,采用小班化分层教学,熟练掌握该项目的运动技能,最终实现提高专项技能、增强体质健康、养成自主健身习惯、达到健身育人的目的[2]。

(二)明确课程改革目标是核心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在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练的兴趣,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相关运动知识,旨在解决学了12年体育却没有掌握1项运动技能的“体育老大难”问题,从而养成自主健身习惯、健康生活方式、终身体育的良好健康行为。同时,发挥高中学校体育教学承上启下的作用,延伸与辐射到中小学和大学的体育教学改革,也为建立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三)厘清课程改革思路是关键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一项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终身体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从学校管理层、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到家长,面对全新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教师运动技能储备、场地设施等新要求,对如何顺利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虽然上海市教委及时出台了相关制度,组建了专家指导团队,落实了改革经费,但想顺利实施专项化教学则需要体育教师及时更新课程改革理念,厘清课程改革思路。在缺乏专项化教学课程标准、教材等指导性文本等条件下,需要教师根据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确定各学期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教法与学法建议、教学评价与考核等内容,鼓励体育教师努力探索,积极进取,不因碰到问题而抱怨甚至是抵触,践行边实践边改进边完善的推进思路,这是顺利进行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的关键。

二、实践: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是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实然

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身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要根据学生需求,较为系统地学习1~2项运动项目,从而娴熟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实现健身育人目标,这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健全各项制度,完善专项化运行机制和评价制度,达成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改革目标。

(一)健全管理制度

高中體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涉及方方面面,从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学校的排课到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学校管理团队还是体育教师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顺利地进行试点教学,上海市教委体卫艺处组建了市级管理团队、教学指导团队、科研团队、装备配备团队和教师业务培训团队。试点学校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管理组、教学督导组、教师备课组和学生选课辅导组。各学校在正确理解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内涵与目标的基础上,精准分析了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教师专项能力、学生专项运动能力以及场地设施等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为顺利实施专项化教学保驾护航。

(二)完善运行机制

学校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实践运作主要包括项目设置、学生选项、专项师资配备、排课方式、场地器材等几个方面,本文以上海市某区第一批高中体育专项化试点学校的高一年级为例,阐述高中体育专项化的运行机制。

1.项目设置

项目设置主要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学生兴趣、师资能力、学校特色四个方面来设置项目。如该校开设了篮球、足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板球、跆拳道8个项目。其中篮球、足球、武术是男生最喜欢的项目,羽毛球和健美操最受女生喜爱,学校有乒乓球房,跆拳道是借用了社会资源,板球是学校的特色项目。

2.学生选项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选项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详细而有效的选项计划以及调整选项的方案,保证学生选项的顺利进行。如学生选项分“三步走”:一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三个项目,教师在收集与整理后,根据学校师资、场地器材等情况,确定学校最终开设的项目,并让部分学生进行调整(主要是学生填报的项目学校无法开展);二是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根据自己填报的3个项目进行专项体验课;三是学生根据体验感受再次填报选项表(分第一意愿、第二意愿、第三意愿),教师根据学生填报的选项表组建专项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第一选项意愿,如遇学生第一选项意愿选择的项目过于集中而场地器材无法满足时,则让其选择第二意愿或第三意愿项目。

3.师资配备

一是努力提升现有教师的专项教学能力。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体育学院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开展运动技能培训活动,学校支持田径专业教师和冷门专项教师参与学习新学运动项目的专项技能,支持有运动项目但技能不太强的教师参加运动技能提高班培训,旨在帮助教师适应高中专项化对教师运动技能的要求。二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三种不同的师资授课方式,即经验丰富且专业能力突出的成熟教师任职专项课、体育教师与专业教练合作任职专项课和专业教练独立任职专项课三种形式。

4.排课方式

学校将各个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教学时间段,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将一个年级中的4个班级集中在同一教学时间,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将两个年级集中在一起,而且每周4节体育课排成“40分钟+80分钟(两节课连在一起)+40分钟”或“两个80分钟的大课”的形式。这样的排课方式在“3+3”高考新政背景下,虽然给学校的排课带来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在校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下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5.场地器材

在场地器材方面,上海市教委提供专项资金给予了大力扶持。如上海市教委为每所试点学校配备了体能训练器材,投入大笔资金为学校改造运动场地和购买器材,学校也想方设法挖掘校内体育场地的潜力,通过部分场馆和教室的改造、场地的立体化利用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也有力保障了专项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6.调整选项

学生在一个学期专项化教学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调整选项的要求,但教师要加强正面的引导与教育,以防学生随意调换项目。

(三)构建评估标准

上海市教委体卫艺处和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织课改专家、教学专家、项目科研等专家,共同研制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包括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评估标准。专项化教学评估标准侧重于专项技能和专项体能,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旨在形成教学考有机衔接、强化运动技能、凸显健身育人的评价体系。

各高中学校在市专项化教学评估标准的框架下,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各运动项目的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在评价时,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进行综合评价,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与反馈的作用,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目的。

三、再认识: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必然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2]。在此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思路、途径与策略,构建激发与保持学生运动兴趣、运用健康教育知识促进科学健身、体能与运动技能同步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是深入推进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探索“五育并举”与健身育人的实施途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五育并举”要求,如何凸显体育学科健身育人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课育人的独特功能,需要学校、教师深入审视学校体育课程中的育人价值,面对健身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状,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与途径,切实提升体育课程育人的效果,解决“五育并举理念好、落地难”的现实问题。

(二)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探索课程标准与“三化”课改的融合机制

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三化”体育课程改革是上海特有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阶段如何根据《新课标》要求持续推进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则需要健全《新课标》与“三化”体育课程改革的相互融合机制,通过有效载体实现“三化”课程改革理念与《新课标》理念、内容、评价等机制的对接,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三)在“三化”课改引领下,探索单元教学与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在《新课标》和“三化”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教师根据《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单元教学指南》的要求,探索运动项目单元教学内容重构、以“问题链”形式来描述学习内容内在关联性和结构性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学练主动性的教学模式,这是保持学生长时间运动兴趣、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自主健身习惯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四、再实践:实施“三自”教学模式是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使然

根据上海市“三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继续深入推进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教学,则需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实施高中“三自”(自主选择、自觉锻炼、自我评价)教学模式为载体,以单元教学设计作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抓手,发挥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链环的作用,这是推进专项化教学向纵深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一)探寻解决瓶颈问题

自2012年11月启动至2017年底的这5年时间里,高中體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专项技能、体质水平、教师的专项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也日趋浓厚,但想深入推进则亟需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如因缺乏专项教师和场地器材资源,导致能开设的运动项目不多,并过多地集中在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少数几个项目,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余地不大。还如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没有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自我评价的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学练积极性不高,运动技能水平低水平徘徊。再如过多强调体育教学的统一性,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不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导致运动能力不强,也难以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因此,要进行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在完整、结构性学练中落实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与实践“自主选择、自我评价、自觉锻炼”[2]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多样的运动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创设自主学练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技能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学练内容与方法、提供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育能力等手段,旨在解决当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持续推进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二)切实解决现实问题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对象是普通高中学生,不是以培养运动员为目标,所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不应是专业化、单一化的教学,而是在尊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因此,更需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自主选择、自我评价、自觉锻炼”教学模式下,要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难度不一的学练内容,通过“教会、勤练和常赛”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在教学中尤其要关心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增值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旨在解决“要我练”变“我要练”的现实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教育目的。

(三)反思解决发展问题

当前,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教学与高中专项化教学在衔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问题就是高一新生在某些运动项目上的能力往往是“零基础”。而高中体育专项化是以“专”字为统领,学生通过三年的系统专项学习,需要达到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就需要促进小、初、高各学段体育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整体、协同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在小学段低年级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小学段高年级要在保持运动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体育课、社团活动、运动队训练等形式,体验和逐步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初中学段通过走班制教学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为高中体育专项化奠定坚实基础。另外,教师的专项能力也是深入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高专项化师资的水平。如在体教融合政策背景下,可以通过引进体育局的高级教练、退役运动员或者俱乐部的专业人士充实到专项化教学教师队伍中。还可适当调整高校体育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出具有突出专项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

培养高中学生的学科素养、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让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化、专项化的学练,彻底解决“学了12年体育课什么技能都没熟练掌握”的体育“老大难”问题,并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这是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任务。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经过八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体育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生体质越来越好,学生自主锻炼能力越来越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还需要各方齐心合力,着力构建“小、初、高‘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体系,纵深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中生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俞定智.高中学生体育教育“自主选择、自我评价、自觉锻炼”研究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  202150)

(2.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200011)

(3.上海市黄埔区教育学院  200023)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