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和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荣膺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为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日经中文网报道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员、现年90岁、已加入美国国籍的真锅淑郎在1960年首次明确证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对气候的影响,使国际社会的目光转向全球变暖,促成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成立。
至此,包括加入美国国籍的人士在内,荣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增至28人,其中有12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能频频获得诺贝尔奖呢?
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内夺得30个诺贝尔奖。如今距离50年计划实施周期仅过去20年,日本却已经诞生20位诺贝尔奖得主,既定目标已经实现了2/3,其获得诺奖势头之猛,着实令世界感到震惊。毫不夸张地说,日本已经成为诺贝尔奖颁奖史上唯一一个可以与欧美国家抗衡的亚洲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方面统计的诺贝尔获奖者虽然包括加入美国国籍的真锅淑郎,以及此前的南部阳一郎和中村修二在内,但他们都是在日本出生并且在日本本土接受教育。以刚刚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真锅淑郎为例,他是于1958年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才应美国国家气象局(现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邀请赴美。
日本人自2000年以来诞生的超过20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在二战结束前出生的超过2/3;在战后接受高等教育的超过9成;在日本国内读完大学本科或专科的达到100%;在20世纪最后30年里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的超过8成。这些数字比较好地揭示了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一些群体特征。
基于这些统计数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在对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考察后曾指出,日本新世纪出现诺贝尔科学奖“井喷”与战后的教育改革有关;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受到了导师精神气质的深刻影响;日本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得益于研究开发经费的持续增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从日本人屡屡获得诺奖的背后,我们总结了日本的教育模式,值得思考和借鉴。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在日本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被重视,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本政府察觉到这种变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于是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经验以提升自身科技水平。而科技发展的本质是教育水平的升级,如何改善教育体系、合理运用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日本寻求发展的重要难题。在此背景下,日本迎来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主要內容有:提倡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注重个性化学习,强调教育的国际化,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
日本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科普启蒙、阅读、独立精神。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教育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日本科研之所以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同,仅靠政府科研拨款与高等教育本身是难以完成的,更多是依靠社会基础教育的培养。日本人从小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在基础教育中就打下了坚实基础,让国家在科技学术道路上有动力越走越远。
接触大自然、萌生好奇心是科研的“原点”。“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201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说。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当地的自然特色。
阅读引领人生成长方向。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儿童的读书活动,2001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这部法律要求国家、地方、学校、家庭和企业携起手来,为儿童读书创造条件,并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此后又两次制定具体的计划对该法加以落实。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如果说阅读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与中国一样,日本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日本家庭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靠父母的理念。
大量教育实验促进教育与现实的联系。日本教育与一些东方国家的教育一样,有灌输式、重应试等弊病。不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受到新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民间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村修二,2014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瑞典皇家学院喻为“21世纪的爱迪生”。他出身渔民家庭,在上学期间并不出色,只考上了日本三流的不知名大学。但他却获得了诺贝尔奖,怎么做到的呢?秘诀只有一个:坚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他动手能力非常强,几乎每天都要将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经过不计其数的反复实验,中村修二终于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束人造蓝光,发明了被认为“不可能有”的蓝色发光二极管,一举成为“蓝光之父”。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助推器。作为科技强国的日本在20年内“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与其基础教育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本文根据新华社、财新网、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网、《阅读的旅程》、果壳网、京城教育圈等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