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运转以及工业生产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满足社会资源供给,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防安全问题。文章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石化企业火灾的基本特点和现存的消防安全问题,并针对石化企业的特殊性提出了相应的防火策略。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问题;防火策略
石油化工企业指的是以石油、天然气为生产资料,通过物理加工、化学加工的方式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石油化工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其不仅关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较为复杂,所用设备种类多样、专业性较强,且无论是生产原料还是半成品、成品,均具有易燃性和易爆性的特点,故石油化工企业的整体风险性较高,必须高度重视火灾控制和预防问题。石油化工企业的高危险性意味着一旦发生火灾,不仅无法在初期阶段进行有效控制,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防火策略,从根本上降低火灾的发生率。
1 石化企业火灾特点分析
石化企业火灾整体较为复杂,且往往伴随着爆炸现象,具有立体化、大面积、多火点、复燃、复爆等基本特征,一般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1 火情发展速度快
当石化企业发生火灾后,石化产品的易燃性将成为火情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火灾发展速度快,并能够在短时间内蔓延整个生产和存储区域。随着火场温度的持续增加,石化产品生产装置、存储装置和运输装置均会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一旦发生爆炸,将在整个涉及范围内形成高温燃烧区,火势将进一步向周围区域蔓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石化产品的燃烧速度有着一定的区别,丙烷的速度为0.42m/s,丁烷为0.46m/s。而液化石油气在火场环境下的风险性最高,尤其是在空气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其爆炸速度可以超过2000m/s。
1.2 覆盖面积大,热辐射高
液体形态的石化产品和原材料在石化企业中占比较高。液体本身具有流动性,一旦其从设备中泄漏,则会顺着地势迅速在整个厂区中流淌。尤其是大容积的存储设备,当其受到严重破坏时,其存储的液体将迅速流淌,并持续扩大燃烧面积。正因如此,石化企业的火灾具有覆盖面积大的特点。此外,石化企业火灾的热辐射指数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石化产品的燃烧热值较大,并进一步造成燃烧温度升高,如原油、重油、天然气的燃烧温度分别为1100℃、1000℃、2020℃。消防队伍在实际灭火救援的过程中,容易因为较强的热辐射而产生热疲劳,且高热辐射环境会影响到部分消防设备的使用[1]。
1.3 气体和烟雾的危害性大
石化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热量,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雾。烟雾本质上属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悬浮固体、液体粒子和气体混合物质,其中包含的有害成分较多,如硫化氢、一氧化碳、氨气等。由于火灾所死亡的人群当中,约有超过80%以上是由有害气体中毒造成的。有害气体的存在不仅会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内部,也可以通过皮肤渗入人体。当石化企业发生火灾之后,有毒气体、烟雾的总量较大,会在短时间内充斥整个生产区域并进一步向周围区域蔓延。
1.4 破坏力大
爆炸是石化企业火灾的典型特征。爆炸分为一次性爆炸和多次爆炸两种类型。从以往的石化企业火灾案例中可以看出,火灾现场的爆炸现象种类较多,包括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且在大量化学品参与的情况下,石化企业火灾的爆炸发生频率、破坏力都相对较高,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且会导致火场情况进一步复杂化,并对后续的火场侦查、火场救援和火灾扑灭工作造成直接影响。
1.5 损失大
当石化企业发生火灾之后,产品、原料以及设备都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这些现象都將给石化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石化企业火灾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一般为其他工业企业火灾的5~10倍,且石化企业的规模越大,损失总量也就越大。
2 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问题分析
2.1 消防安全系统落后
在目前石油化工企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多数企业始终将生产设备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对于消防安全系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防安全系统老旧。我国多数石油化工企业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中小型石油化工企业将发展资金投入到生产设备更新方面,而消防安全系统则使用多年,即便是优化调整也相对较为局限,改进范围较小,并未彻底跟随生产设备的更新而优化,部分消防安全系统使用年限长、系统老化严重。二是消防安全系统更新换代速度慢。考虑到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需求和整体生产规模,消防安全系统更新所需要的成本资金数额巨大,企业方面为了控制成本以及考虑到建设需求,其在更新消防安全系统时一般会分批次完成,整体速度较慢[2]。
2.2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后
从某种角度来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滞后性是导致石油化工企业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实际生产之间的相互脱节。部分石油化工企业所沿用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实际生产之间相互脱节,无法保证自身的实用性与可靠性。二是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后于时代发展趋势。部分石油化工企业所采取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整体较为老套,内容更新频率较慢,与时代发展相互脱节,既不能体现最新的消防理念,也无法作用于实际生产需求。三是细致化程度较低。部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结构较为笼统,仅针对某一项工作提出了消防管理要求和范围,至于具体内容则并未进行表述,这也影响到其实际应用价值。四是缺乏监督管理体系。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需要依靠系统的监督体系,而在监督体系缺乏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查明各个部门的具体落实状况,这也导致石油化工企业失去了对消防安全体系的全面把控。
2.3 缺乏消防安全意识
部分石油化工企业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其在实际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甚至会留下一定的消防隐患。而从实际生产情况可以发现,消防安全管理不规范、不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没有明确责任主体,部分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的消防安全控制,没有彻底构建系统的消防安全监督机制,这无疑加大了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3]。
2.4 消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较低
石油化工企业一般会设置专业的消防工作岗位,其不仅负责日常的消防检查、消防监督职责,同时也要在火灾发生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前期控制措施。从消防工作的角度来看,工作本身对于消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其必须在发生火灾的初期阶段及时对火灾性质作出判断,对起火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从而在这一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初期控制措施,以达到控制火情发展规模的目的。我国多数石油化工企业并不重视消防工作的建设,尤其是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部分企业在选拔消防工作者时并不会提出明确的要求,整个消防工作队伍的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素养、体能及专业能力不足,缺乏责任精神和奉献精神。此外,后续的人才培养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消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缺乏系统、专业的技术培训。最后,职业精神培养不足。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的性质缺乏正确认识,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做到严于律己,甚至频繁出现工作懈怠的现象[4]。
3 石油化工企业的防火策略
3.1 开展消防专项治理活动
为从根本上降低火灾的发生概率,切实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防火能力,企业需要联合地方消防队伍及其他相关部门开展消防专项治理活动。首先,石油化工企业需要构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消防设施维护体系、消防安全自我监督体系,并将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由个人与企业签订消防安全承诺书,并承诺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中,参与企业组织的设备保障、人员培训以及安全制度建设等工作中。其次,石油化工企业下属各个生产机构应当每月组织一次消防自查活动,不仅要关注防火能力、消防设施以及消防管理体系等,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特殊的生产、存储和运输设备,尤其是具有压力特征的设备更要提高注意力,仪器设备均需要制定系统的检查周期,对其主体和附件进行校验检查,避免出现超负荷运转的现象。最后,地方消防队伍、安检、质检等部门需要构建石化企业消防安全专家小组,由小组统一对辖区范围内的石化企业进行生产区域和存储区域的消防检查、火灾风险评估,指导石油化工企业及时开展厂区生产优化和存储区域布局,统筹规划,推动城市消防安全体系的构建。若发现石油化工企业存在违规运营、违规生产的情况时,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责令企业停业整改。
3.2 加强对生产系统的安全管理力度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系统较为复杂,每一项生产操作均会同时涉及多种学科和领域,且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电气设备数量、种类和规模较大,无论是生产操作還是后期保养维护,都是决定企业防火效果的关键所在。同时,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定期做好生产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及时了解生产设备的运行现状,更换老旧、损坏的零部件,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障生产效率,更能够达到规避火灾的效果和目的。最后,石油化工企业需要严格控制生产线的生产负荷,确保实际生产负荷始终在安全的可控范围内,避免出现超负荷运转的情况。
3.3 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石油化工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安全理念,需要重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人员可由地方消防队伍负责,也可以由消防专家负责。培训时,首先需要培训员工的消防疏散和应急能力,确保在火灾发生之后企业员工可以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并要掌握一定的火场逃生方式和技能。除了理论知识学习之外,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定期组织消防演练,以帮助企业员工尽快熟悉消防应急疏散方式和疏散线路,争取在规定时间内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其次,系统讲解火灾的危害性,要充分考虑石油化工企业的自身特点,着重讲解消防细节。在火灾发生的初期阶段,确保员工可以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厂区的消防设施及时控制火情,以避免火情迅速蔓延。最后,需要着重讲解消防设备、器材和设施的正确使用方式,如灭火器、消火栓等,以确保企业员工可以具备良好的消防安全意识,强化企业员工的自救和初期控制火灾的能力。实践证明,系统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同时也能够强化员工对火灾隐患的警惕性,以便于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的火灾隐患,这也为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加强消防设施的养护管理工作
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厂区内部的消防设施,做好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淘汰老旧消防设施。同时,还应当对潜在的火灾隐患进行系统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火灾隐患。消防设施的维护工作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并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需求和消防设施配置规模决定具体的养护管理标准和细节。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消防设施过期、不符合规范的情况时,则应当及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并责令、协助其尽快完成整改工作。最后,石油化工企业应当构建日常防火巡视、检查工作,巡视重点集中在生产区域、存储区域和运输管线等几个方面,以及时发现不规范生产操作、存储设备和运输设备破损、老化、泄漏等问题[5]。
3.5 严格划定禁火区域
石油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禁火区域的范围相对广泛,存储、生产爆炸混合物和易燃化学物质的区域均属于禁火区的范畴。禁火区需要设置醒目标志,严格控制火源进入。若因为建设需要而在禁火区内动火检修设备时,则应当遵循设备动火安全条例,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才能够开展工作。此外,动火前需要明确火源设备和具体位置,对设备及周围区域进行清理操作,包括中和、吹扫、隔离和清理可燃物等诸多环节,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才能够动火操作,且动火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环境和动火装置。若因生产需求,而对易爆、易中毒、液体设备、容器和管道动火时,只要理论上允许、技术上可行、准备措施到位,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即可开展动火操作。
4 結语
综合来看,石油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高度重视消防安全问题。石油化工企业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消防安全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确保防火体系落实到位,以从根本上降低火灾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刘维刚.石油化工企业的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4(03):78.
[2]李斐.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问题及防火策略分析[J].云南化工,2020,258(11):166-168.
[3]袁晓兵.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形势及消防安全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1(12):256.
[4]高福建,唐富军,吴立强.石油化工企业的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策略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16(03):227.
[5]王超.石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问题及防火对策[J].石化技术,2018,25(12):175.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our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level, the demand of petroleum resources for social operations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scale is conducive to meeting the supply of social resourc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certain fire safety issues.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production status of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fires and existing fire safety problem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fire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the particularity of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Keywords:petrochemical enterprise; fire safety; fire protec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