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滴答,不一样的时钟

2021-01-22 06:39阿明
学与玩 2021年10期
关键词:江豚蟒蛇雪豹

阿明

从古至今,记录时间的工具一直都在演变,从日晷到沙漏,再到钟表......随着各类智能设备的兴起,曾经家家必备的传统钟表似乎逐渐移出了人们的视线。有人开始发挥奇思妙想,制造了一些“古怪”的时钟,它们以新的形象点亮了我们的生活。

会“动”的时间

你可能要问了:时间本来就会流逝,换一种说法,它本来不就是会流动的吗?非也非也!瞧,这款时钟的外形就像一个长方形盒子,有着透明的玻璃面板和铝制外壳。虽然其貌不扬,但它却有一个科技感爆棚的名字——流体时钟。流体时钟是由一种被称为“磁流体”的神奇液体制成的。简单来说,磁流体就是黑色的納米磁铁颗粒,它可以自由变换、流动,从而组成不同的形状。

不信?那你就盯着它看一分钟。看,在磁流体的作用下,数字由“”慢慢变成了“”,再变成“”......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钟不断变换,充分展示了时光一分一秒流逝的感觉。即使你盯着它看半天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就像在看一个个有生命的小动物在运动。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魔性时钟不含机械元素,因此它不会像其他钟表那样发出“滴答”声,始终保持绝对安静。怎么样?就在这静谧的环境中欣赏几分钟动起来的时间吧!

“烧脑”的时钟

有一款时钟深谙数学“大魔王”的精髓,连看个时间都得计算。如果你问别人几点了,那人可能会回一句“3+6点,68-11分”。估计你要一脸“蒙”了:“我只是想问个时间而已,这是做什么?”设计师的理由很充分:为了让人们的脑袋时不时转一转。这款算数时钟用数学运算题来代替直接的数字。想知道时间?先进行计算。更好玩的是,它每过1分钟就会生成新的算式,如果这对你来说是“小菜一碟”,你还可以提高难度:把变换的速度变成10秒一次,或者增加乘法、除法,增加算式里的项数等,考验你心算能力的时候到了。

妈妈再也不担心我赖床了面对这个闹钟,你可得好好练练!我说的不是起床功夫,而是射击水准!早上起床困难的“噩梦”人人都有,千篇一律的闹钟听烦了吧?有时候,睡得昏天暗地的,压根儿也反应不到原来是闹钟在叫,随手按下去,结果......那就试试红外线神枪手闹钟吧!它可没那么容易被你关掉,因为你需要用一把玩具手枪命中闹钟上的靶心,才能将闹铃关闭。你要是担心击中了靶心之后再迷糊过去,那就打开“贪睡键”,不一会儿它又复活了......在这么有趣的娱乐中醒来,想不清醒都不行!

你来追我呀

如果觉得神枪手闹钟还不够提神,那就来试试飞毛腿闹钟吧。这款长得像玩具的家伙,“钟”如其名,跑得可快了。两颗豆大的按钮就像两只小小的眼睛,显示屏就如咧开的嘴巴,简直呆萌可爱到不行!更厉害的是,飞毛腿闹钟的内部装有马达,两侧还有橡胶轮子,到了设定的时间,飞毛腿闹钟就会从你的桌上“逃走”,跳到地上到处乱跑乱滚,还伴随着阵阵闹铃声,简直就是个不安分的“讨厌鬼”。被吵醒的你只有从床上跳起来,把飞毛腿闹钟逮住,才能让响亮的闹铃声消失。这就相当于你起床先做个晨练吧。

动物朋友下山记

嘉陵江

最近一段时间,云南野生亚洲象群的“北移南归”之旅引起了小读者们的广泛关注。直到今天,它们向北迁移的原因尚无定论,我们也不知道它们怎么又突然重回故土了。但是,大象这一路走来,沿途的人们放弃了传统节日点火祈福的庆典仪式;周边企业也在大象经过时保持静默,停机关灯;工作人员更是一路追踪,夜以继日......中华大地上,一幅人与动物朋友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

其实,这只是我们与动物朋友互动剧中的一幕。1988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都有所改善;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如今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得以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胭脂鱼等珍稀动物获得了种群恢复的时间......这一切,都让动物朋友与我们更近了。

从金丝猴来家里“蹭饭”到猕猴“闹”校园,从东北虎进村到二救雪豹......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是将它们轰走了之?抑或是关在动物园的笼子里?还是任其自然,尽可能减少人类对它们活动的影响?

大自然不是人类独有的大自然,而是所有野生动植物和我们共同的家园。鸟翔蓝天,兽啸山林,鱼游于渊,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

猴子“闹”校园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西侧是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图书馆和几栋教学楼甚至延伸到山区里面。在这里“学习”的除了大学生,还有三只野生猕猴。它们是一家三口,有时候在教学楼顶上游荡;有时候又蹲坐在校园的小路上;甚至还会翻进教室,站在课桌上四处眺望。当然,它们也不会忘了在课桌的抽屉里翻找同学们留下的零食来享用。

回想最初猕猴们来到文正学院的时候,它们可是十分不安分,经常惹是生非。尤其是那只小猴子,经常躲在僻静的地方“埋伏”起来,遇到手拿奶茶、水果的女同学,便冲出去,乘人不备做出“打劫”之恶行。

不过,同学们却对它们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包容。他们给猕猴们拍了很多照片,并配以搞笑的文字说明,上传到社交媒体。比如说,一张猕猴站在课桌上东张西望的照片下,就配有“我看哪个小朋友没有好好学习”的文字。另外一张猕猴在教室窗外窥探的照片下,则配有“感谢猴哥又陪我背了一天的书”......

渐渐地,人们发现,猕猴们虽然在校园里东游西逛,并常常干点偷鸡摸狗的营生,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却一直没有伤人的“黑历史”。现在,猕猴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同学们也习惯了有猕猴的校园,猴子和人呈现出了和谐共处的状态。

当然,野生猕猴毕竟来自山林,未经驯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所以,遇到野生猕猴的时候,小读者们千万不要去招惹或是驱赶它们,也不要给它们喂食,因为如果我们在同一区域经常喂它们,猕猴就会以为人手里总有它们喜欢吃的食物,习惯成自然地来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它们,然后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它们的行踪,让专业的动物保护人员去处理。

猕猴

猕猴是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猴科、猕猴属、猕猴种的10种猴子的统称。它们的典型特征就是瘦脸颊、短尾巴、红屁股。成年猕猴的平均体长在50厘米左右,体重在5千克以上。由于这些家伙非常调皮,经常危害庄稼,因此过去常常遭到猎杀。目前,猕猴已经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长江江豚的“微笑”

2021年5月的一天,一位摄影爱好者来到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大坝下,准备拍摄轮船通过葛洲坝船闸的照片。可没想到,几只长江江豚突然从轮船旁边跃出了水面。他立即调整焦距,拍下了几张江豚撒欢嬉戏、追逐轮船的珍贵照片。

长江江豚因为长得圆而胖,又被称为江猪,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但是,由于长江航运、水质污染及部分水利工程的影响,长江江豚的野生种群数量一度急剧减少。据专家估算,长江里长江江豚的数量一度仅有1000多头,并且还在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因此,我国将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江豚性格活泼而调皮,不但不惧怕人类,有时还会主动来到船边与人类亲密接触。前几年,一则名为《我喜欢长江,我想妈妈》的动画公益广告为我们带来了长江江豚“笑笑”,更让人们对这一生灵充满喜爱。但现实中,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的新闻仍不绝于耳。保护长江江豚刻不容缓。

2020年,国家做出了“长江流域10年禁止捕鱼”的决定。此前,为了保护长江江豚,已有数个保护区建立起来。更为可喜的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江豚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江苏省南京市计划修建一条过江通道,但选址恰好位于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边缘。为了把对长江江豚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人员最终更改了设计方案,完全避开了长江江豚保护区。现在,我们不但能在南京市市区的长江江段看到成群嬉戏的长江江豚,上溯至宜昌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更有意思的是,它们最近还频频出现在江西省的赣江中。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增加了,说明长江流域的水生生态环境正在持续优化。希望早日看到“笑笑”们的“微笑”。

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是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长江江豚种唯一的一种动物。它们的头部钝圆,吻部短而阔,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成年体长约1.2~1.6米,体重约50~70千克,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及长江干流等处。

注意!北京有黑鹳出没

大约2000年的时候,几位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在北京市房山区拒马河边意外发现了一只黑色的大鸟。经过拍照比对并请教专家,他们发现这只黑色的大鸟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黑鹳。

为什么说黑鹳大名鼎鼎呢?黑鹳可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是一种候鸟,在我国栖息的黑鹳一般在长江以南越冬,在长江以北繁殖。北京这种大都市附近出现黑鸛,是十分罕见的,因此惊呆了当地的志愿者。他们立即展开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后设立了四个工作站,对黑鹳本身及栖息环境加以综合保护。

拒马河边零零星星地分布着许多家出售河鲜的餐馆,其中一道非常有名的小菜叫香酥油炸小杂鱼,更是美味可口,来者必点。然而,这些从拒马河里捞起来的小杂鱼恰恰就是黑鹳赖以为生的食物。

为了守护黑鹳的“口粮”,志愿者们一边大量向河里投放泥鳅、小鱼等生物,一边又不断地做餐馆老板们的工作,希望他们不要售卖拒马河里的小杂鱼。这样做虽然也有收效,但是远远不够,于是,他们又转而做起了食客们的工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食客们便不再享用这道美味,拒马河里捕鱼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2010年,志愿者们在拒马河畔的悬崖上发现了第一个黑鹳的巢穴,可喜的是,里面竟然还有一只雏鸟。到了2015年,当地政府在拒马河畔成立了一个“黑鹳保护小区”。目前,北京市范围内的韩村河、大石河、永定河、妫水河、白河、清水河、潮河等地都有了野生黑鹳种群分布,全北京野生黑鹳的数量大约在100只左右,并且还在逐年增加。如今,再也没人因为在北京看到黑鹳而惊讶了。

黑鹳

黑鹳是鹳形目、鹳科、鹳属、黑鹳种下唯一的一种涉禽,体型较大、体态优美。其成鸟体长超过1米,体重在2~3千克左右,红色的喙和红色的腿比较长,胸腹部羽毛为白色,其余则为黑色,颜色对比明显,很好辨识。

弓鱼再“奔月”

每到月圆之夜,云南洱海里的一种金黄色鱼儿便会从水里突然跃到空中。因为这种鱼儿的身形犹如一张弯弓,当地的白族人便称它为“弓鱼”,认为它是龙的化身,还把这种奇异的景象叫作“弓鱼奔月”。长久以来,“弓鱼奔月”都被视为祥瑞之兆。而如今,即便是经常漫步在洱海湖畔的大理当地人也很少见到“弓鱼奔月”的景象,甚至于很多当地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有这回事。这是为什么呢?

洱海上游的西湖湿地边上,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鲤泉庙。庙里的水潭中有一个幽深的洞穴,经常会向外游出许多鱼儿,而这些鱼恰恰就是金黄色的。经过研究,专家发现,它们是裂腹鱼的一种,名为大理裂腹鱼,属于冷水鱼。它们正是当地人所说的“弓鱼”。

那么,后来洱海里的弓鱼都去哪儿了呢?原来,20世纪60年代初,洱海从外地引进了鳙鱼、鲢鱼、草鱼等常见的鱼种。遗憾的是,诸如麦穗鱼、鳑鲏、虾虎鱼等小型杂食性鱼类也混在鱼苗群里进入了洱海。这类杂鱼体型细小,穿梭在水草间隙游刃有余,并且以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为食,尤其喜欢吞食鱼卵。到了20世纪80年代,洱海又引进了“臭名昭著”的生态杀手银鱼,这进一步将土著鱼儿推向了深渊。

就这样,大理裂腹鱼,也就是弓鱼,几十年未见踪迹,学术界甚至认为,它们已经在洱海流域灭绝了。据说,当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曾出价10万元悬赏一条野生裂腹鱼,也是求而不得。直到有一天,鲤泉庙的水潭中才再次出现大理裂腹鱼的身影。

可喜的是,为有效保护和恢复洱海生态环境、优化洱海生态结构,洱海已经全年封湖禁渔,但对于“凶恶”的银鱼、西太公鱼则进行特许捕捞。相信不久以后,“弓鱼奔月”的景象就会再一次出现在洱海上。

大理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是鲤科、裂腹鱼属的一种鱼类。裂腹鱼因其尾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较大的鳞片,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了一条裂缝而得名。大理裂腹鱼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

幸运的雪豹

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平均海拔超过4520米。2019年11月的一天,当地一名护林员在巡山途中,看到远处的山脚下有两只雪豹正在激烈打斗。他立即取出望远镜仔细观察,很快便发现,雪豹打斗的现场还有一具岩羊的尸体。原来,这两只雪豹是为了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

就在这时,护林员因为紧张而发出的响动惊扰到了这两只雪豹。它们迅速脱离了接触,分别窜进了森林。不过,其中一只明显受了伤,跑起来一瘸一拐的。

下午,这位护林员巡山归来再次路过现场的时候,突然发现那只受伤的雪豹又来到了岩羊的尸体旁。不过,此时的它无力地趴在地上,还不停地喘着粗气。护林员小心翼翼地来到雪豹身边,原来,它的左前腿和左后腿上都有伤,左前腿上还是贯穿伤,不但已经无法行走,还在不断流血。

随后,闻讯赶来的人们将它抬到乡政府,进行救治。同时,当地林业和草原局也拨付专款用于雪豹的治疗和喂养。雪豹养伤期间,周边村民还自发携带牦牛肉、羊肉等食物去看它、喂它。

经过一个月的“疗养”,这只雪豹完全恢复了健康。可就在人们计划将它放归野外的时候,它居然自行咬掉了铁笼子的底部,“狠心”地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刚过了两天,村民们又在村庄的公路边发现了这只雪豹,这次它又添了新伤。

被送到动物保护站后,工作人员对这只雪豹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这是一只10岁左右的雄性雪豹,这个年龄大致相当于人类的60岁。由于它的整体情况不太好,年老体弱再加上身上有伤,已经不适合再放归野外,它将在人类的照顾下安度晚年。据专家估算,在我国,野生雪豹的数量比野生大熊猫还要少。因此,雪豹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啊,这回你可别乱跑了!

雪豹

雪豹是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雪豹种的大型食肉动物。它们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动物,由于经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里活动而得名。成年雪豹体长超过1米,尾巴长而粗壮,可达体长的80%,体重一般在50千克左右。雪豹外观为灰白色,上有黑色点斑和环斑。它们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

老虎“进村”了

2021年4月23日早晨,黑龙江省密山市白鱼湾边境派出所的报警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从报警人焦急的话语中,民警得知,辖区临湖村出现了一头活生生的老虎。民警立即赶赴现场,果然,一头大老虎趴在两间房屋的夹缝处。

这时候,一直趴着的老虎忽然起身向附近的农田跑去。可能是受到了惊吓,老虎突然加速奔跑起来。就在它的前方,一位村民正忙着农活。老虎一阵风似的跑到她面前,一下就将她扑倒在地。千钧一发之际,有群众冒险开车冲了过去,老虎转身便跑开了。这位村民真可谓“虎口脱险”,直到最后被送进医院,她都没看清是什么东西袭击了自己。

黄昏的时候,麻醉枪被送到了现场。此时,老虎已经在村里的一個草垛子下面“潜伏”了6个多小时。专家立即向它发射了两支麻醉针,然而它不但没睡着,反而被激怒了,窜出来咬爆了一辆皮卡车的轮子后,转身就跑了。随后,专家又先后向老虎射了两针,它“坚持”到21点左右才晃晃悠悠地倒在路边。安全起见,专家再次给它打了一针麻醉剂。最后,七八个壮汉喊着号子,才把它抬进笼子里。

后来,这头进村的老虎被命名为“完达山1号”。它在东北虎繁育中心进行了全方位的体检并采集了血液和DNA样本,于5月中旬被放归山林。事后,从各方面获取的信息得知:这头老虎4月22日从中国境内进入俄罗斯后,23日又返回中国,于早上8时许闯入临湖村。它是一头两三岁的雄性东北虎,体重225千克左右,年轻气盛,差点闯出大祸。

完达山1号进村之后,既伤人又毁车,可谓劣迹斑斑,为什么要“放虎归山”呢?原来,我国动物保护的原则之一就是被人类捕获的野生动物通常都要放归自然。野生东北虎在我国大约只有27头,将它放归山林,对东北虎种群的发展十分重要。同时,专家还给它戴上了电子项圈,跟踪监测它在野外的身体状况、活动规律、遗传信息等,并尽可能地保证“放虎归山”后人与老虎的安全。

东北虎

东北虎又叫西伯利亚虎,属于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虎种的一个亚种,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野生东北虎主要以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为食,一般很少袭击人类。

误入歧途的蟒蛇

夏季闽东的清晨,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正疾驶在沈海高速公路小盈岭段。突然,坐在副驾驶位上的熊师傅发现了异常情况:前方应急车道和行车道之间的白线上,有一团东西在蠕动。他立即招呼驾驶员靠边停车,走近一看......熊师傅倒吸了一口凉气:一条大蟒蛇盘踞在高速上。

熊师傅第一反应就是快跑,不过,他的余光看到蟒蛇的身体下还有一摊血迹。于是,熊师傅和驾驶员两人拿着木棍,小心翼翼地拨弄开蟒蛇的身体。这时,他们才发现,这条蟒蛇已经严重受伤了。这下,熊师傅不敢怠慢,立即找来一个大编织袋,将受伤的蟒蛇装进去,抬上车,快速向最近的出口开去。

下了高速,熊师傅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很快,闻讯赶来的民警将这条受伤的蟒蛇送到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抢救。检查发现,这条蟒蛇长4.6米,重67千克,是一条成年的雄性缅甸蟒。它的情况非常糟糕,不但嘴唇肌肉撕裂,下颚骨粉碎性骨折,就连牙齿也基本掉光了。随后,专家们对它进行了治疗,嘴巴上缝了10来针,下颚骨处也进行了专门的固定处理。同时,还每天给它注射抗生素,防止伤口感染。

值得庆幸的是,这条缅甸蟒在受伤前吃过东西,肚子里有食物。因为蟒蛇吃过一次食物后,可以长时间不用再吃,要不然,这嘴巴受伤、下巴骨折、牙齿也掉光的家伙可就得挨饿了。

参与救治的专家说,这些年生态环境恢复得很好,事发地小盈岭又属于森林茂密、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条蟒蛇可能是因为天气炎热,夜里爬到高速上乘凉,这才被车辆撞伤的。那么,我们在野外遇到蟒蛇该怎么办呢?蟒蛇很少主动攻击人类,也不会追击猎物,咱们就“撒丫子”跑呗!

缅甸蟒

缅甸蟒属于爬行纲、蛇目、蟒科、蟒属、印度蟒种、缅甸蟒亚种,在我国,主要生活在东南和西南地区。它们终生都在不断生长,有记录的最大个体长达9.75米。蟒科的所有动物,在我国都是一级保护动物。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这些本来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动物朋友又回来了。我们可不能让它们消失不见了。大自然是我们和动物朋友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在大自然中和谐共生吧。

猜你喜欢
江豚蟒蛇雪豹
雪豹的故事
江豚“归来”
中国人首次领衔保护雪豹
蟒蛇的伤疤
减肥
雪豹,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