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毓燕
【摘 要】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与“生成”这两个概念在教师们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两个相对又相融的概念,它们互相促进、相互渗透、有效交融。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促进教师的成长,生成活跃、优质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的动态成长,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预设 生成 课堂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心预设给生成创造空间
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灵动的课堂,需要生成的课堂。然而有些教师片面地解读了“生成”,完全丢弃了预设。在他们认为的“纯生成”的课堂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远离文本、偏离重点,甚至放任学生的错误观点不予纠正,还自以为这种任意发展的热闹是活跃、是生成。
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必须对每一堂课负责,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因此,课前我们必须准确领会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备好每一节课乃至每一个学生。这是必不可少的“预设”,这是有效课堂的基本保证。在有目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对每堂课发生的教学行为有所准备和设计,比如怎样引入新课,需要准备怎样的教具或课件,给学生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疑问,哪个知识点是他们比较难于理解的,等等。教师要“蹲下身子”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按照学生的学路来预设过程,多估计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多模拟一些情境。教师只有在周详全面地了解学生,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课堂的生成是否有价值,才能在课堂上胸有成竹、驾轻就熟。
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感受了他的教学智慧。课堂中,深究完课文,整体回归课文时,薛老师提问:“在作者的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有的学生说是“美妙的乐园”,有的学生说是“生机勃勃的园子”,有的学生说是“充满童趣的园子”……当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热情的园子”时,笔者顿时一怔:园子能用“热情”来形容吗?正当笔者想否定这个孩子的回答时,薛老师却抓住了这个“热情”,生出了一份精彩:“热情的园子,挺有创意,请你说说你的理由!”“我认为,这个园子好像一个人一样,伸出热情的双手迎接了我、拥抱了我,所以认为她是热情的园子。”想象让语言生动,思维让语言深刻,这样简单而合理的回答,不正如“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一样是精彩的生成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以学生们为中心有预设的课堂中,当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体验、知识基础参与课堂活动时,在教师的正确积极的引导下,就会自然而然地有自己的灵感、思考,从而使课堂不断变化、不断活跃、不断丰富,就会生成开放性的、创造性的课堂,也才有课堂的“生成”。
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开放预设给生成留足空间
精心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学生的挑战与创新。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个性、经历等,还要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预设,还要在此基础上让预设留有更多的弹性、更大的空间。因此,高质量的预设才能让生成更具价值。但是,纵观当下的课堂,尤其是一些精心准备的观摩课、比赛课,试教、磨课、修改、完善,在课堂上,哪里要提问,点几个学生回答,什么时候出现图片,什么时候播放音乐,每一个环节紧密衔接,每一次过渡都天衣无缝,课堂上教师要做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甚为周到、严密。看似精心准备,其实这种过于烦琐的预设,无形中反而捆绑了自己,也限制了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需要把这样的新理念融入课前的预案,融入我们的课堂,融入学生的思维与对话中。
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针对学生的已知,提炼出主线问题:“诸葛亮利用草船成功借箭妙在何处?”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为了探究“妙在何处”,学生们趣味盎然,围绕这个主线问题思考、讨论,主动积极地投入了阅读实践活动。对话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自主表达,还不时迸发出独特的思维火花。整堂课没有过多的问题,没有烦琐的问话,给足了学生思考、对话的空间。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也促使教师灵活调整教学行为。如此“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他们的合作交流,达到了水到渠成的良效。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好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灵动的。再充分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教师应该调整预设,机智处理这种由意外生成的资源,巧变“意外”为“亮点”,实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未曾预约的精彩。
如笔者在执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时,这一课的最后写道:“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
师: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1:我看出猎狗被老麻雀吓退了。
生2:我看老麻雀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生3:我感到老麻雀很伟大,了不起。
师:可见,老麻雀对自己孩子的爱是不可抵挡的。
学生的回答正朝着笔者预设的方向发展。就在此时,一个学生忽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猎狗后退并不全是因为老麻雀,我认为还可能是因为猎狗被感动了,不忍心去伤害它们。因为,人们常说狗能通人性,猎狗也像人一样有同情心有感情的。”
站在猎狗的角度去理解,这,是笔者在预设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师:(有些惊讶)还有谁也赞成他的这种观点?
生:我觉得他说得有一些道理,虽说老麻雀擺出要跟猎狗决一死战的架势,但猎狗仍然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打败并吃掉。所以,我也认为猎狗一方面被老麻雀的样子吓了一跳,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它的精神所打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你们说得实在太好了,真是富有爱心、童心的孩子,连动物在你的眼里都有了人的情感。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像这样调整预设后的精彩“生成”还有很多。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给学生们学习的空间,顺应其天性,细心呵护他们的灵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点燃思维火花,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交流,让精心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珠联璧合,这不正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吗?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对于理想的课堂,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但要让课堂成为美丽的旅程则需要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只有“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关注生成”“驾驭生成”,才能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支玉恒.简简单单教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杨志民.问题驱动 理性思辨[J].发展导报,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