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

2021-01-22 05:56喻倩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喻倩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教师应从营造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教会学习方法、给予表现机会、讲究教学策略几方面出发,在引入知识的同時,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做数学课堂的主人,并通过数学课堂创新,将问题延伸拓展,从而培养自身的数学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起源于教师对数学课堂的整体把控,教师要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所了解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数学知识,最后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变得更高.教师可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一、营造教学环境,要求学生敢于提问

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破除以往单调讲解的教学思想限制,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数学知识点.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和蔼的态度去接近学生,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通过后续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变得更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总结现阶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了解当前的课程教学状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就可以结合著名的植树问题开展教学.教师可创设特殊的植树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已知一群同学在操场上种植小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植100米,两头都要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呢?有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说出了答案,他们认为一共要种植20棵树.还有的学生经过仔细思考,认为是21棵树.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这两种不同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分析这两种答案分别是使用什么解题方法解答出来的,为什么一种答案是20棵、另一种答案却是21棵,以及解决这两种问题的解题要点又在哪里.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带来正确的启发.学生由植树模型的构建也能发现,之所以会种21棵,是因为两端都要种上一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所学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果,教师可对本问题进行优化.采用线段图模式,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针对此问题提出属于自己的疑问.一些学生会按照自身的思维特点对植树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教学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对教学情境创设做出优化,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生活问题作为研究起点,让学生敢于对问题做出探索发现.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可以在贴近生活的主题探索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随后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激起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课程时,可以先给出算式“3.5×2.6”,随后给学生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已知小明和妈妈在周末时到超市买水果,小明的妈妈买了3.5千克的苹果,每千克苹果2.6元,请问小明的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这一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学生在此教学情境内很快就抓住了问题学习的核心.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小数计算的一般步骤,并清楚如何利用小数的乘法或者除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这时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其在学习小组内带着兴趣去讨论问题,找到“3.5×2.6”的正确结果.又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学校正在施工的多边形花坛,让学生先分析一下该多边形花坛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多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基础图形有着一定的联系.随后教师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将此多边形花坛的面积求解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面积求解、如何做好知识整理.这样学生会认真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并总结出多边形面积求解的一般方法.教师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多样化,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三、教会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学会质疑

要想使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就要将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针对问题给出答案,并通过让学生细致观察培养其综合发展能力.在课程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问题,随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大胆想象,增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程时,可让学生围绕“面粉售出23”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如何对面粉售出的问题进行改造才能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会被教师激活,他们会认真分析“面粉售出23”这句话的含义,并提出如下的问题:面粉还剩三分之几?面粉售出的部分占其总体部分的几分之几?面粉售出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在分数学习过程中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联想学习,教师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随后在预习新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对分数知识点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分数解题奥妙.又如,在学习“圆”这一课程时,很多学生对于圆的面积求解知识存在疑惑,他们想知道圆面积是否只和圆的半径有关,而与其他的元素无关.对此,教师可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一张半径较大,另一张半径较小.随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对该圆形纸片进行触摸,通过测量得出这两张圆形纸片的面积.在观察发现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圆面积的决定因素与其半径有关,而和其他因素无关,在求解圆面积时,要利用好公式S=πr2.在学生学习新课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突破课程学习难点点燃学生的学习智慧,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四、给予表现机会,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要始终明确课堂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正确的提问时机,在提问过程中多引导、多启发,让学生敢于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得更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表现机会.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中心以及问题提出之后的思考和发展过程,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程时,可以要求学生练习题目:比120少20%的数是多少?这一问题是百分数训练的基础例题,很多学生围绕这一例题已经能够开始讨论了.大多数学生会将问题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拓展.教师随后可以让学生分析该道题目怎样求解,是120×20%,还是120×(1-20%).同时,教师可根据百分数意义的表示方式,让学生对题目的解答过程进行分析.这样的问题提出模式有助于攻克数学学习难点,能够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索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些表现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索能力.又如,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一课程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圆柱和圆锥与圆有着怎样的关系?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们在生活中了解过哪些圆柱以及圆锥?这几个问题很好地概括了本节课程中圆柱与圆锥知识的学习重点.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围绕圆柱与圆锥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激发.

五、讲究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快乐学习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不同形式问题都进行认真讨论.如果该问题与课程学习有着较大的关联,那么应该对问题进行逐一讨论,随后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的发散特性.如果该问题与课程无太大的关联,那么认真思考问题解决的一般答案,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程时,按照统计知识的特性,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对数据的分析、决策模式进行分析,并了解不同数据的计算方式,学会画一系列的统计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部分学生在此时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显得较为疑惑,他们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统计知识的应用意义在哪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应用统计知识?如何区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这几个问题既有对于课堂知识的优化问题,也有一些与课程教学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针对不同问题,给出后续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快乐学习.又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程时,教师可通过抛硬币引入新课,在课堂上让学生拿出一枚硬币,随机对其进行抛掷.經过多次抛掷,将硬币的正面以及反面朝上的次数记录下来,并思考不同硬币正面朝上以及反面朝上的次数有着怎样的差别.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了可能性知识的学习特性.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应用一定的策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必要时,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疑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六、注重兴趣引导,促进问题意识养成

在小学数学问题引导之下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应该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出发,以兴趣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与发展,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兴趣引导下主动、大胆地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重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为学生创建出他们所喜欢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获得更好的数学体验,促进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第二个层面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积极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疑惑大胆地讲出来,在小组内或者全班的范围内进行共同的探究,帮助学生树立在数学学习中的信心,同时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提供帮助.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中“轴对称”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对称”的相关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个基础,来为学生开展一个富有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提前准备好的教学材料,一些提前制作好的纸片图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学生学习过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思考,然再根据小组中讨论出来的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在学生展示之后,由其他的学生来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就会问“什么样的图形才能放到轴对称图形一类呢?”“为什么有的对称图形也能够放到轴对称图形一类中呢?”“对称与轴对称两者的不同是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个轴所表示的又是什么呢?”借助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问题的自主发现和提出,能够更好地利用这种趣味性的教学课堂逐渐培养出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与问题意识.

七、给予思考空间,培养提问习惯

在小学数学问题引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会提问还要为学生留出更多思考问题或者自主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进行充分的思考与实践,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探索,可以逐渐地培养学生对发现问题与提问的习惯,深化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在提问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和思考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出更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角的度量”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手中的量角器进行观察,在学生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对其进行反问:“在量角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接着就会有许多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为什么量角器的形状是一个半圆呢?”“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的所有线条都汇聚到了一个中心点呢?”“为什么在量角器中会出现内外两个刻度值呢?”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数学事物的观察中主动提出自己内心存在的疑惑,并在这种疑惑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探究.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不用急于将答案一一地公布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到自主学习中,看其他的学生是否能够帮助解答,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究来相互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习惯.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须了解课程教学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要求,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问题作为支点,撬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加强创新因素的融入,突出学生的探索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总结,对于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困境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从而进行优化改善,创设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卢海程.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2(08):70-71.

[2]糜红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2):58.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