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揿针联合循经走罐治疗脾虚痰湿型中心型肥胖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2021-01-22 08:17曾尹亮周建平钱学群陈颖颖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湿型胃经脾经

曾尹亮 周建平 钱学群 陈颖颖

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肥胖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显示,中心型肥胖患病率的增长速度比超重、肥胖更明显。中心型肥胖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高脂血症,随着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笔者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运用皮下揿针联合循经走罐对脾虚痰湿型中心型肥胖伴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内分泌门诊就诊62例中心型肥胖伴高脂血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37.87±6.45岁;平均身高为162.97±7.07cm;平均病程为12.06±6.09年。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38.13±6.41岁;平均身高为163.16±7.61cm;平均病程为11.68±5.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201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①中心型肥胖诊断标准:体质量指数(BMI)>28,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②高脂血症诊断标准:总胆固醇(TC)≥6.2mmol/L,甘油三酯(TG)≥2.3mmol/L。脾虚痰湿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十二五”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主症:形体肥胖,腹胀纳呆,肢体困重,小便不利;次症: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眩晕,恶心欲吐,舌脉象:舌苔白腻或者白滑,脉濡滑。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脾俞、足三里、中脘、天枢、大横、关元、水分、水道、丰隆、三阴交。操作:穴位局部用75%酒精消毒,选用0.3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使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隔日1次,1周3次,共治疗12周。

2.2 观察组:采用皮下揿针联合循经走罐的方法进行治疗。操作方法:①皮下揿针:取穴同对照组,用75%酒精局部消毒后,选一次性无菌揿针(0.25mm×1.20mm)用消毒持针器刺入穴位,进行皮下埋针24h,隔日1次,1周3次。②循经走罐:在腹部涂匀医用凡士林润滑剂,再采用内径为4cm左右的中号玻璃火罐,以脾经、胃经、胆经走向在腹部走罐,其中脾经以平补为主,从下至上,5秒/次,在大横穴、腹哀穴处加强;胃经以泻为主,从上至下,2秒/次,在天枢穴、水道穴加强。施术者用双手握住罐体,在皮肤表面上下来回推动数次,直至腹部刺激部位红晕、充血后将罐取下。每周第7天行走罐1次,共治疗1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简易体脂指标变化,包括体重(BW)、BMI、腰围(WC)。BMI=体质量(kg)/身高2(m2),WC为髂嵴与第12肋下缘连线中点水平的周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测得血脂水平,包括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2 疗效标准:参照1998年《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4]《现代肥胖病学》[5]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肥胖和高脂血症临床疗效制定[3]。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重下降达到标准体重,腰围及血脂指标达到正常范围;显效:临床体征明显改善,体重下降5kg以上或腰围减少大于10cm,血脂达到指标以下任何1项: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mmol/L,LDL-C下降≥2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患者体重下降3~5kg,或腰围下降5~10cm,血脂指标达到以下任何1项者: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4~0.26mmol/L,LDL-C下降10%~2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体重下降3kg以下,或腰围减少5cm以下,血脂指标无明显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5 两组治疗前后简易体脂指标比较:见表2。

3.6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简易体脂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简易体脂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31 3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BW(kg)77.75±7.98 71.42±8.99 78.91±8.15 66.37±10.01①②BMI(kg/m2)29.49±1.88 26.39±2.75 29.61±1.68 24.39±3.73①②WC(cm)98.97±7.42 91.32±8.51 98.15±6.29 86.01±8.19①②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31 3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G 2.99±1.23 2.29±0.92①2.82±1.37 1.81±0.96①②TC 6.70±0.71 5.73±0.76①6.84±0.89 5.11±1.02①②HDL-C 0.96±0.28 1.11±0.31①1.04±0.32 1.36±0.25①②LDL-C 4.59±1.17 3.89±1.14①4.64±1.32 3.29±0.95①②

4 体会

中医古籍中并无中心型肥胖病名记载,但肥胖的相关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时期。《灵枢》言:“人有脂、有膏、有肉。”即把肥胖分为“脂人”“膏人”“肉人”三种类型。“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指出膏人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中心型肥胖。

揿针又称“埋针”,结合皮部理论与腧穴理论[6],通过留针不断在穴位及皮部进行微弱而长效的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促进代谢、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本病所选取患者均辨证为脾虚痰湿型,治疗上应健脾、祛湿、化痰等,所选取足阳明胃经和背俞穴之足三里、脾俞、天枢、丰隆健脾气化痰浊,配伍水道、水分穴增强利水祛湿之功。足太阴脾经之大横穴又名“肾气”,配合肝、脾、肾三经交汇穴之三阴交和关元穴可调补肝脾肾,使先天之本得养,后天之本得健。中脘既是胃之募穴,又是八会穴之腑穴,处任脉所行,能健脾和胃,调节胃腑功能,增强胃的代谢以达到降脂之效。

循经走罐是集拔罐、推拿与刮痧三法于一体的综合疗法。治疗中心型肥胖时在腹部循脾经、胃经、胆经走向顺时针走罐,能起到振奋中阳,升清降浊,调节脾胃气机的作用[7]。并且走罐的温热和局部机械牵拉刺激,可使皮温升高,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脂肪消耗。走罐过程中辅以脾经大横穴、腹哀穴,起到除湿健脾、利水化湿、消脂减肥的功效;胃经天枢穴、水道穴、阿是穴,可起到加速胃肠蠕动,调畅气机,疏通局部经脉,促进气血运行,使局部脂肪分解的功效。进而脾胃得健运,助阳行气,水精四布,游溢全身,水湿痰饮得以运化、转输与代谢,达到减肥的目的。

猜你喜欢
湿型胃经脾经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刘万里治疗脾虚痰湿型功能性便秘伴无便意症经验及验案浅析
一条经络,可让你“面如桃花”,不信试试
针药结合改善肾虚痰湿型PCOS激素水平的9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自拟化痰调经方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别私藏,给朋友们都看看!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不同低频声波对胃经五输穴的微循环及温度的影响研究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