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娟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明代卫学是卫所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明代地方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初在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在卫所设立卫学。洪武十四年(1381),辽东都司的设立标志着卫所正式开始设学,明代所建卫学大致有112所。[1]关于明代卫学的研究,学界已取得较丰富的成果,蔡嘉麟对明代卫学的教育发展有系统性的专论[2],陈宝良梳理了明代卫学发展的整体脉络,论述了明代卫学的发展过程。[1]近年来,学界多对明代卫学进行个案考察,主要集中在沿边卫所,例如,对万全都司、贵州、辽东地区卫学的考察,认为卫学对明代边疆地区的开发、移民以及民族文化融合等有相当大的意义。[2-9]相较于一般卫所,沿边卫所情况较为特殊,或与相近的府州县学距离遥远,或无府州县学可以依附,卫学即因此而设置。明代沿海卫所虽然很多,但是设置卫学的沿海卫所并不多,分别是山东的威海卫学、成山卫学、靖海卫学、大嵩卫学、鳌山卫学、灵山卫学、安东卫学,福建的平海卫学、镇海卫学,南直隶的镇海太仓卫学和金山卫学。[2]71这些沿海卫所择要害之地设置,多数远离内陆的府、州、县有司治所。在此情况下,沿海卫所的官军子弟,必须长途跋涉,赴较近的有司儒学就读。官军子弟就学不便的困扰成为设立卫学的主要动因。[2]71至于沿海卫所太仓卫之卫学教育情况如何,尚待详细探究。
明代卫学主要设立于沿边和沿海地区,本文以明代镇海太仓卫学为中心,探究明代镇海太仓卫学设置的原因、过程、经费来源以及对地方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等,以进一步理解沿海卫所卫学发展情状。
明代镇海太仓卫学的开设要从太仓卫的建立谈起。元代太仓作为漕粮海运重镇,在东南沿海群雄纷起之时,成为兵家常争之地,明初太仓经历了由镇成卫的过程。[10]元代太仓本无城,东至东门,西至西城,南至旱泾,北至木行四桥,只是各设木栅而已。元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遣高智广开始筑城,以防海寇。[11]张士诚据吴期间,太仓一直充当重要的军事城堡。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打下江南,将年号改为“吴元年”,同年设立太仓卫。据乾隆《太仓卫志》记载:
明洪武元年,建太仓卫,专治娄东地,设有指挥使二员,指挥同知六员,指挥佥事十二员,隶前军部督府。其下管辖十千户所,统军一万一千二百名,汛至嘉定县之宝山所,常熟县之远山所。洪武四年并为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设经历司一,镇抚司一。洪武十二年分立镇海卫,同地分司。①《乾隆太仓卫志》卷三“建置”,苏州方志数据库:http://library.suda.edu.cn/cb/7d/c4807a52093/page.htm,第50页。
可见,明初太仓卫军事驻防规模之大,在当时亦备受朝廷重视。太仓卫指挥使司衙署在太仓城中镇民桥西,即为元代水军都万户府所在。[12]429洪武十二年(1379),分太仓卫一半官军在同城设立镇海卫,命指挥佥事曹胜管理,隶前军都督府,统左右中前后五所,在太仓城内武陵桥北,即为元巿舶提举司旧址所在。[12]430至此,形成了太仓卫和镇海卫同处一城的格局。太仓卫和镇海卫距离姑苏、嘉定和昆山州县较远,两卫子弟前往州县学实为不便,随着官兵生齿日繁,卫所子弟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自明洪武以来,天下军卫多附隶于府、州、县,直到宣德、正统以后,才有大规模卫所儒学的建设活动②学界总结出明代卫学整体发展变化趋势,即卫学创始于洪武年间,至宣德、正统年间,卫学广泛设置,景泰年间之后,卫学持续设置。。正统年间,朝廷推行广建卫学的政策,镇海太仓卫学便是在此背景下建立的。据称:“国朝军卫无学,宣德十年从兵部尚书徐河之请,令天下军卫,独一城者,皆立学。正统以来,天下军卫延至边徼,各建学,设教授、训导,品秩俸禄如府学之制。”[13]
正统改元之际,兵部尚书徐河奏请,天下军卫,独一城者,应该皆设立卫学,之后,天下军卫广建卫学,同府学规制一样,设教授、训导等学官。据统计,正统年间所建卫学几乎占明代卫学总数的一半。[2]29在全国兴建卫学的趋势下,太仓卫人查用纯向时任巡抚工部侍郎周忱提议,建立卫学③据《嘉靖太仓州志》记载:“镇海太仓卫学,正统元年,巡抚周忱以卫人查用纯奏请创建,其学基即元水军万户府,今改为州学。”《嘉靖太仓州志》卷九,《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0册,上海书店1990年出版,第665页。。《镇海太仓卫建学之碑》记载曰:
宣宗皇帝临御之七年,诏天下增建学校,广育贤才,将以光隆皇祚,益昌文明之化,是时镇海太仓二武卫城守要害,以控制江海,生齿繁而俗狃于悍,其子弟愿学虽众,而不能自拔也,有隶戎伍者查用纯,以故宋文庙尚在,乃奏得诣。[14]670
正统年间,太仓卫和镇海卫建卫已六十余年,生齿日繁,众多官兵子弟有入学意愿。恰逢兵部尚书提议天下卫所与郡县距离遥远者可以立卫学,太仓卫人查用纯在此政策背景下,积极向江南巡抚周忱提议建立镇海太仓卫学。太仓卫虽然不属于沿边卫所,但是,二卫共守一城,卫所与附近州县相隔较远,符合朝廷建立卫学的政策条件。[14]665-670因此,镇海太仓卫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是地方卫籍百姓动议的结果,自下而上的声音值得关注。可惜的是文献中几乎没有留下关于卫人查用纯生平的记载[15]。不同于最早建立卫学的沿边卫所等地,太仓卫学的建立,并非完全是实施自上而下的政令,更多是太仓卫所利用国家政策主动提议建立卫学。此外,同时期还有一些沿海卫所也是由地方卫所军士的动议而建,譬如,平海卫学的建立是由本卫指挥王茂动议,鳌山卫学的建立是由本卫指挥石刚所奏请。④参见:《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668页。
镇海太仓卫学的建立,始于正统三年(1438),成于正统四年(1439),以元代海道万户府为基址,创建学宫,并且开辟地方,扩展水渠,改善水路交通,便于人群往来。此后,景泰、天顺、成化年间屡有增建,直到弘治十年(1497),立太仓州,改镇海太仓卫学为太仓州学。那么,镇海太仓卫学的形制是如何变化的?正统元年(1436),镇海太仓卫学建立之初,在东南水军万户府旧址建立卫学学宫,有明伦堂、灵星门、戟门、大成殿、两庑等。[12]408-409同时,镇海太仓卫学设教授和训导各一人,管理和教授卫学学生。教授总理学事,教诲所属生员;训导则主要辅佐教学。卫学学官是卫学教育政策最基础的执行者,也是教育军卫子弟,使之得以为国家所用。[2]114
之后,卫所经历了多次增修,增修情况列表1如下。
表1 明代镇海太仓卫学形制建设情况一览
如上表所示,在卫学改为州学之前,镇海太仓卫学至少进行了5次扩建,形制不断完善、健全。弘治十年始立太仓州,卫学改为州学,州学形制更为完备,知州李端增造两斋。“右为灵星门,次戟门,中为大成殿,傍为两庑,神库、神厨、宰牲房皆具,右为学门;中为明伦堂两斋,左曰忠义,右曰孝敬,学舍若干,堂右有文会,堂后有射圃及教官公廨。”[12]409值得注意的是,参与镇海太仓卫学建设的官员,主要由巡抚御史主导,具体实施则有卫所官军、卫学教授官员、昆山嘉定县官和州县士绅等,修建经费中也有来自州县官的资助。可见,卫学建设发展之初,便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学校,州县官在其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镇海太仓卫学建立后形制逐渐完备,无论建立卫学还是日常维护,均需经费支持。卫学建成后,其运作的经费来源如何解决?蔡嘉麟将卫学经费来源归纳为三大类:学产、赋役与官银、捐俸与筹募款。[2]152镇海太仓卫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并且创建卫学与卫学日常维护经费来源有所不同。
正统年间,镇海太仓卫学的修建在工部侍郎江南巡抚周忱的支持下实现,其经费也是由周忱所筹划。值得注意的是,镇海太仓卫学创建不久,同样是在周忱的支持下,南直隶金山卫也建立了卫学。张益在《新建镇海太仓卫学记》中记载了镇海太仓卫学的创建过程,其中透露了创建卫学所需经费来源:
先是二卫兵士,有僦民田以耕者,其常岁之租当输远仓,而道里舟车之费,率与租额相等。公乃集众而谕之曰:吾将易尔远输近仓,使各省其舟车之费,以为建学之资。可乎?众咸曰:善。于是命所司收其输费,得米以石计,凡三千有奇。[14]665-670
建立卫学需要大量经费,周忱认为建学教人是他的职责所在,“必使其费不縻于官,不厉于民”[14]665-670,为了不让政府和百姓出资,他想办法筹措建设经费。镇海卫和太仓卫的士兵租用民田耕种,每年的田租上纳粮仓,但粮仓距离遥远,运输路费成本很高,几乎等价于田租本身。于是,巡抚周忱提议,卫所士兵的田租改在近处仓储上纳,所省的“舟车之费”计米约3000石,用来建设卫学。[14]665-670由此,创建卫学所需经费得到了解决。周忱所用该办法与其同时期推行的建设水次仓收纳漕粮的改革精神一致。
卫学建立后,需要日常运营与修缮等,那么卫学日常维修等费用是如何解决的呢?《镇海太仓卫学租田记》进行了详细记载:
镇海太仓卫旧无学,有之自正统始元之岁始,其地在镇民桥东北,大成殿、戟门两庑、明伦堂、灵星门、戟门、孝敬忠义肖像、祭器之属皆备。当其始建,巡抚侍郎庐陵周公忱实张主之,经营筑构,载岁毕功,用财甚侈,皆出于撙节,枉费积累羡余,所谓不縻于官,不厉于民者是已。学成,侍郎公落之,复虑阅岁久远,风虐雨戕,不无弊漏。曰:异时修葺费亦当若是耳。于是以昆山县二十七保,积荒没税若干亩,得租若干石,拨入于学,召农耕种,学官岁收其租,以为所费资。[11]319-322
周忱解决了建设卫学的费用问题,又作了长远考虑,卫学年久失修,需要经费维护卫学。他秉承所费“不縻于官,不厉于民”的原则,在正统初年,将昆山县二十七保的积荒田拨给卫学所有,作为卫学学田,招农耕种,所得田租作为卫学维修经费。由此,卫学有了较为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自天顺年间起,卫学学官多次勘察核实学田,维护卫学财产。天顺四年,距离建学与设立学田已二十余年,学田却被侵没过半,学官和知县展开清查核实,《嘉靖太仓州志》记载:
正统初年,巡抚侍郎周忱置,岁入租二百余石,以助本学修葺之费,积二十余稔,渐侵没于民。天顺四年,教授李亨以秩满去,巡按御史王用,以嘉定训导徐璧摄学事,璧至,究知其由,具白于用,即檄县官核之,得实田租乃复归学。[14]315
天顺四年,嘉定县学训导徐璧升任太仓卫学教授,掌管太仓卫学事,徐璧向时任巡按御史王用上奏镇海太仓卫学田侵没事由,于是王用“即檄县官,诣其地查勘,往返数四,始明白”[11]319,王用命昆山知县查勘核实,将侵没田租查出,重新交给卫学,同时,将田亩字圩号数刻写于石,以杜侵没之弊。同年,徐璧用所收田租,修建了乡贤祠和土地祠,卫学形制更加完善。[11]319此次学田勘察核实的结果,除了刻写在石碑上,亦刊载于《弘治太仓州志》:
本学田,共计二顷九十三亩二分六厘六毫,巡抚侍郎周忱拨与本学召人佃种,入租为修理之费者。其田坐落昆山县二十七保,今本州改为都。谈字圩田,一顷五十五亩五分八厘六毫,二号六亩八分五厘七毫,三号八亩七分八厘六毫,六十七号一十七亩四分六厘,七十一号四亩三分五厘,七十五号二亩五分,七十六号三亩五分四厘,七十八号三亩九分,八十号二亩一分七厘,八十七号一十三亩四分三厘,八十九号四亩三分四厘。谈字圩田,每亩征租四斗五升,行字圩田每亩征租三斗。[11]74-75
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到镇海太仓卫学学田的具体情状。镇海太仓卫学学田坐落在昆山县二十七保,包括谈字圩田的二号、三号、六十七号、七十一号、七十五号、七十六号、七十八号、八十号、八十七号和八十九号以及行字圩田,共计二顷九十三亩二分六厘六毫。其中,谈字圩田每亩征租四斗五升,行字圩田每亩征租三斗,收租二百多石。
天顺四年的学田清查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效果,直到弘治十年,太仓卫改为太仓州,卫学也改为州学,租入如初。[14]316但是,此次清查并非一劳永逸。卫学改为州学后,原来作为卫学财产的学田也发生着变化。《嘉靖太仓州志》记载:
嘉靖十二年,知州黄仁山申请提学御史丘养浩,租银贮州,本学遇有公用申请乃给。[14]316
可见,弘治十年,尽管卫学改为州学,但卫学学田租银仍然收归学校所有,直到嘉靖十二年(1533),知州黄仁山向时任提学御史的丘养浩申请,将卫学所得学田租银收贮在州库,州学需要开支,需要先向知州申请,才能使用学田租银。至此,原卫学学田租银收入纳入州县财政体系。换言之,正统年间学田设立后,太仓卫学在经费收支管理层面有一定的独立性,弘治十年,改为州学后,州学对经费的管理权逐渐削弱,直到嘉靖十二年,改由知州管理收支。
嘉靖年间,学校田产改由知州管理后,州县官开始不断增加拓展学田规模。嘉靖十七年(1538),知州林壆增置学田。据记载:
嘉靖丙申,余始莅娄,入泮宫,见诸生亹亹循循咸励志于学,窃喜之,然犹恐其或以贫累厥志者,欲求以资之未能也,余告诸士民之仗义者,各捐资以助,遂得田二顷三十七亩,于二都之新成字圩,岁可得租二百余石,盖为养贤设也。[14]317
嘉靖十七年,时任太仓知州的林壆倡议立约,州人士民纷纷响应,捐财助之,在太仓州二都之新成字圩,新置学田二顷三十七亩,每年可以入租二百余石。嘉靖四十三年(1564),巡盐御史温如春在二十都、二十一都添置学田六百三十九亩。万历十一年(1583),巡按御史宋在十一都添置学田三百亩。万历四十一年(1613),同知许尔忠捐钱,在十三都、二十三都添置学田一百六十一亩;太仓州士绅通判吴在十都麟字圩增置学田。崇祯年间,浒墅关主事张大猷捐钱,在东一都毁字圩添置学田八十亩。[17]这些学田所收学租,每米一石折银五钱,所收租银缴纳州库。
可见,嘉靖十二年,卫学学田改归太仓州管辖,纳入州县财政后,学田数量不断增加。从嘉靖年间到崇祯年间,在知州等官员提倡下,屡次增置学田,规模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新置学田均由地方乡绅或者官员捐资扩展,他们积极参与州学建设。从卫学到州学,学校田产经历了由卫学管理到州县管理的过程。
从正统初年到弘治十年,镇海太仓卫学运作了六十余年,其间,镇海太仓卫学人才培育情况如何呢?据《弘治太仓州志》和《太仓州儒学志》等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镇海太仓卫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类型有乡举、进士、岁贡和荐举等①据蔡嘉麟的研究,卫学生员的出路与生员来源及学业课程相关,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即科举、贡举入监、贡生就教职、拔贡、武举、袭替世职。其中以科举、贡举为主。(参见蔡嘉麟:《明代的卫学教育》,《明史研究丛刊》之③,乐学书局2002年出版,第129页。),其中举人58人、进士14人、贡生17人。太仓州学设立之前,与卫学并立的是昆山县学、常熟县学和嘉定县学。与卫学并立期间,昆山县学举人27人,进士2人,岁贡4人;常熟县学举人23人,进士6人,岁贡1人。[16]可见,同时期镇海太仓卫学培养的人才要远超过县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镇海太仓卫学人才培养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从时间上看,从正统九年(1444)到成化二十二年(1486),培养人才数量呈增长趋势,天顺、成化年间卫学教育达到高潮,与全国卫学教育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比如,成化年间,太仓卫号房新增35楹;第二,从生源上看,卫学有军生亦有民生。天顺年间,时任卫学教授李亨“奏民间子弟近卫治者得就学肄业”②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记载:李亨,字嘉会,华亭人,天顺间卫学教授,时新建学,亨务增葺,奏民间子弟近卫治者得就学肄业。(参见:《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十“名宦”,第184页。)。镇海太仓卫学不仅是卫所官军子弟的教育场所,还有附近州县的民间子弟前来就学。“太仓镇海正统初始立学,二卫生各入一斋,以别之,凡昆山、常熟民生附入于中者中举,各注于卫云。”[12]402-403镇海太仓卫学中举者有民籍举人约10人,其中5人为进士。“太仓镇海立卫学,专淑武生,而各邑秀士许其寄育刷羽,以翘青冥,稽其所成,同于一治,故俱谓之本学人。”[12]随着卫学建立,卫所军官子弟进入卫学学习,一些附近府州县的民生,亦纷纷加入卫学,成为卫学生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卫学规模和生员人数的增长。
成化二年(1466),朝廷规定卫学照县学例,二年贡一人。[1]同年,朝廷下令开始对卫学军生岁贡中才学优等者给与粮廪。①参见:《明宪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598页。从成化二年到弘治十年,镇海太仓卫学共有岁贡17人,平均每二年岁贡1人。值得注意的是,太仓卫学军生有粮廪之资,民生无粮廪之资,某种程度上成为弘治年间提倡改卫为州的原因。朱瑄《请分立太仓州疏》曰:
卫学军生例有岁贡,三学民生附近卫学肄业,既无粮廪之资,又无岁贡之路,科第虽不乏人,奈解额有定,不无淹滞,以致皓首穷经,无由补报,若立州,军民生徒,俱有廪贡交沾,实为后学之幸,六也。[14]737-740
可见,当时卫学军生享有岁贡和粮廪支持等特殊优惠政策,但是,来自附近昆山、常熟和嘉定三县的卫学民生没有这些特权,人才培养受到了限制。时人认为,民生子弟入卫学,既无廪禄,又无岁贡。一旦太仓州创立,民生和军生则俱有廪禄之沾,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这种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反映了设立卫学后卫军欺扰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是太仓州建立的动因之一。[10]
本文以明代镇海太仓卫学为中心,对明代卫学设立的缘由过程、太仓卫学经费来源以及太仓卫学人才培养情况等进行了梳理,加深了对明代卫学教育发展的认识。正统年间朝廷下达建立卫学的政策,但并未全面落实到各地,在此契机下,太仓卫所地方势力积极动议建立镇海太仓卫学,最初由太仓卫人查用纯奏请礼部,得到朝廷许可后,二卫官军便向巡抚侍郎周忱寻求援助,之后在周忱领导下,太仓卫镇抚张赟、镇海卫百户王端、昆山县士民姜埙、主簿何寅等纷纷参与到镇海太仓卫学的建设中。可见,正统年间,镇海太仓卫学的设立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国家与地方互动的结果,亦是州县与卫所共同参与的结果。卫学的创建经费和日常维护经费来源有所不同,但均主要由周忱筹划。卫学创修经费主要来自上纳租税所节省的运输成本;长期稳定的日常维修经费则来自于卫学学田。正统年间,卫学学田收入由卫学自由管理开支。弘治十年,太仓改卫为州,卫学学田改为州学学田,收入仍然由学校管理。迟至嘉靖年间,学田收支纳入州县财库,学校丧失了对学田收支的自主使用权。而后,从嘉靖到崇祯年间,太仓州历任官员不断增置学田,一定程度上为太仓州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镇海太仓卫学在地方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人才数量呈增长趋势。但是,镇海太仓卫学军生与民生教育的不平等,导致了卫所与州县之间的矛盾。总之,作为沿海卫所,太仓卫学的发展表现出了与全国卫学较为一致的发展趋势。同时,镇海太仓卫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其特质,反映了卫学教育的地域差异性。进一步探讨沿海卫所的卫学教育特质,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如正统年间周忱在金山卫所建卫学等,亦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