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若琦
京东大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逆差达到28万,上海是12万,广州、深圳都是11万多。也就是说,每年有几十万人选择离开北上广深。
十数年前,当“逃离北上广”这个热词刚刚发明时,二线以下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还非常大。北京可以举办奥运会,上海可以举办世博会,广州还有一年一度的广交会,资源、人流的高度集中,让其他城市不能望其项背,分不到一羹一勺。
彼时所谓的“逃离北上广”,通常意味着回到落后的小镇、现代化程度极低的农村、大山中的洞窑或是海边的小渔村。
千禧年时,中国的城镇化率是36.22%。
但互联网来了。伴着一步快过一步的网络化浪潮,以及几何级数上升的基础建设程度、财富增值速度,一线以外的城市也逐渐富裕、先进、完善起来。最先崭露头角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有70个左右的县城都位列百强县。其中排名第一的昆山在2019年的GDP已经达到了4000亿,超过不少省会。
往前推二十年,大部分地级市尚没有一个成规模的城市综合体,或者一个高大上的剧场。全国第一家IMAX球幕影院,诞生在2001年的上海科技馆。而在此之后的4年内,I MAX在中国都没有进入商业影院,直到2005年,仍是在上海和平影都放映了第一部商业影片《极地特快》,IMAX才在全国影院缓慢起步。
但今时不同往日,2018年才全面通过测试、2019年末刚刚领到商用牌照的5 G技术,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在长三角布下了超10万个基站,覆盖率达到98%,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场景都可以达到1.5 Gbps的下载速度。
当下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型以上城市,几乎都有华丽的综合体、全球同步上映的电影院、连锁的衣食住行品牌、“次日达”的物流体系与发达的外卖网络。一个新兴品牌蹿红之后,加盟店可以一夜之间开遍全国。大部分的日常需求,都可以在这些城市得到与一线城市几乎同步的满足,除了顶级的乐团、一流的演唱会、超一线的奢侈品大牌——但这类消费对于普通人而言,一年也没有几次。
201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关于城市发展动力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3.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乡越来越有吸引力。
受访者们认为,区域位置好、创新能力强、资金雄厚、人才聚集、交通发达、城市规划科学、自然环境好、开放程度高、文化建设水平高等,都是城市发展的原生动力,而环境保护和文化软实力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和扶持中小企业、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开放包容、以人为本、整体性治理强等指标,则决定了城市对人才是否具有吸引力。
显然,83.6%的人都认同自己的家乡在这些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资源严重不足、信息交换较贫乏的时期,年轻人似乎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可供寻梦。但在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局面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以往的家乡,只是用来寄放乡愁的驿站,年轻人在外拼搏一年,回到家歇歇脚,再一振翅膀,飞往长空。似乎家乡就注定要贴上“慢生活”的标签,与真实的人生割裂开。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意识到,家乡也是可以停留的,只要有优质的工作机会、不错的收入,有便捷的网购与中等条件的生活配套,待在家乡也未尝不是一个舒心的选择。
雄厚的资金与发达的城市建设,可能是许多普通城市暂时无法企及的门槛,但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精致的自然环境、人性化的城市管理,则是不难提升的软实力。我们的车头已经雕栏玉砌、彩旗飘扬,而车身正在迎头赶上。只有回到家乡的年轻人,才能把活力、文化与创新能力带回原本垂垂老矣的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而家乡要做的事,就是敞开怀抱,装点一新,等待他们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