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显平,王韬,石厚银,江锋,罗旭超
(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四川 泸州)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以老年患者为主要人群,其发生因素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具有一定关联性,因其生理性骨强度降低,为骨折高风险因素[1];因老年患者机体特殊性,骨密度及骨强度改变决定其骨愈合难度较大,骨折端固定难度较大,极易导致错位、松动情况,探究适配的内固定方式尤为重要[2]。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法为临床骨损新型固定技术[3],现本研究笔者就PFNA内固定法临床应用有效性进行探究,开展如下报道。
研究纳入本院骨科接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为分析对象,共计78例,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依据奇偶数抓阄方式均分病例,39例奇数设为研究A组,39例偶数设为研究B组;统计校验2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基线资料(P>0.05),满足后文平行比对需求。
2组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小组完成;研究A组患者予以DHA(动力髋螺钉)固定法: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将患肢置于手术牵引架上,借助床旁透视仪器对骨折情况进行探查,于透视引导下进行复位,于患者股骨大粗隆至股骨段自截长约10cm骨,充分暴露骨折端,于大粗隆下方20mm处,采用前倾角度(35°)置入导针,观察骨损情况,选取适宜的DHS主钉进行固定,再借助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研究B组患者予以PFNA固定法,待麻醉成功后,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将患肢放置于牵引架上,指导患侧肢体呈屈膝屈髋位,释放外展后进行固定;将患者患肢伸直后内收固定;术前借助床旁透视仪器明确骨折端情况,做长约5cm切口,呈纵向,选定大粗隆定点为手术入口,经扩髓后置入PFNA主钉,借助瞄准架使用螺旋刀进行固定;2组患者术后均予以相同术后康复护理及抗生素治疗。
比对2组不同固定方式术后完成指标;采用临床通用版日常生活功能量化表(ADL)、生存质量评估量表(SF-36)对患者术后生活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量化评估。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研究B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耗时、出血总量、引流总量等指标显著低于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完成参数分析[±s/]
术前2组患者ADL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组患者ADL及SF-36评分均升高,研究B组患者ADL及SF-36评分高于研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前、术后ADL及SF-36评分比对[±s/分,n=39]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端生理结构较为复杂,继发骨折后伴有明显的位移情况,为避免保守治疗畸形愈合,需对骨折端进行有效的固定,加速骨愈合[4,5];但是于临床治疗中发现,因老年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情况,骨质薄脆,决定骨折端固定难度,于临床中常见再骨折、骨钉脱落等不良事件,探究适配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6]。
临床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主要分为髓外固定及髓内固定两种,DHC为临床常见的髓外固定方式,手术切口较大,手术风险性高,术后继发畸形愈合、髋内翻概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受限[7]。髓内固定法具有力臂短、承重均匀、中心型固定等生物力学稳定优势,利于术后开展早期康复,为老年骨折患者首选固定手段;PFNA内固定法为临床新型的固定手段,在缩小切口的同时,借助螺旋刀置入,降低对周围骨质的额损伤,针对骨质疏松患者较为适用,通过导丝的辅助,简化临床操作,手术简单,其固定更加集中,规避髓内翻情况发生,于生物力学方面稳定性更佳,显著提高固定效果,为术后功能康复提供基础[8]。本研究表明,研究B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耗时、出血总量、引流总量等指标显著低于研究A组,PFNA内固定法手术完成指标更佳;术前2组患者ADL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组患者ADL及SF-36评分均升高,研究B组患者ADL及SF-36评分高于研究A组,PFNA内固定法于术后转归有显著提升价值。
综上,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使用PFNA内固定法,可显著改善手术指标,于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提升有显著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