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在这个时代,很少有人没刷过短视频APP。当代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正在通过短视频看到或者展示各自的生活。
结合了学术与故事视角的《快手人类学》,正是聚焦于这一部即时更新的网络民族志。这本书非常好读,因为本书讲的全是普通人的许多故事,呈现了这个大千世界里千万种生活切面。平台上记录的是个人的生活片段,同样也是互联网时代中的现实景观。
成千上万的人们分享视频,目的与意义不一而足,有的为了赚钱,有的为了缓解孤独,有的为了实现梦想,也有人做着一些匪夷所思、令人费解的事。
本书里,动人的普通人故事有很多。最令我动容的还是“西藏冒险王”王相军的故事。生前,他就被人们视为“白日梦想家”,在他不幸罹难之后,他身上那种纯粹的理想主义的光芒愈发带给人强烈的震撼。王相军在快手上拍摄上传了几百条视频,每条都是弥足珍贵的冰川影像资料。在亿万年间从未被记录的一些冰川奇景,在今天不断消融终结的片段却出现在他的镜头里,这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2019年12月,他参加了当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一个不会说英文的农民面对着全世界,号召大家一起关注冰川、关注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始终囿于经济压力的小镇青年,王相军的视频却展示了一种超越常人的理想追求。
每一个短视频的背后,牵连着一段段真实、鲜活的人生。有形形色色的女性劳动者出现在互联网上,比如想要从日常生活中逃离、突然决定去骑马的33岁贵州女人,在卡车上承担着繁重工作与家务的“卡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佟新认为,这些女性劳动者不再是由男人定义、观看和凝视的被动对象,她们是自我日常生活的主体,是生活意义的赋予者。
在传统族群归属依然解散、消逝的当下,短视频展示了渴望自由又害怕孤独的人们,基于职业、基于兴趣慢慢形成互联网上的“新型部落”。在横店筑梦的普通群演,在靠演死尸坚持谋生之外因为短视频也能拥有粉丝流量。迂回在主流视野边缘的传统渔民,成为了吸引大批都市人群的赶海部落。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赵旭东从海量快手视频中看到了视频直播时代的民族志书写,指出这种“异”的“被看见”,是观看者对自己不熟悉的人物、场景和事件的参与观察,是在虚拟真实之中的观看和自我理解。对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而言,如何处理这些上亿人提供的真实生活影像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它们值得人类学家们转换思路,构建一种新的书写范式。本书就展现了一种新的思考。
摘编自《南风窗》2021年第23期
《快手人类学》
真实故事计划 编
台海出版社
2021年9月版
定价:78.00元
本书呈现大量有代表性的事件来例证快手运行背后的社会逻辑,通过快手上的内容来呈现中国社会的变化,同时也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来理解时代浪潮。
《张医生与王医生》
伊险峰 杨樱 著
文汇出版社
2021年11月第一版
定价:68.00元
(豆瓣评分:8.3分)
这是一部非虚构佳作,通过聚焦两位70后沈阳医生的家族往事、成长历程、事业发展,对沈阳这座城市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桑变化进行回溯、透视、讲述。两位主人公都出身自普通工人家庭,在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他们的成长、求学、就业直到实现某种意义上的“阶层跃迁”,其中的个人奋斗与时势推力耐人寻味。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罗志田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0月第一版
定价:39.00元
(豆瓣评分:9.3分)
罗志田先生此书研究的是一个类似的问题:“在朝廷没有过分倒行逆施的情形下,何以会发生(辛亥)革命?”“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之时,而革命却能较为轻易地速成,改革与革命的互动,究竟是一种怎样紧张和冲突的竞争关系?”本书上溯辛亥革命前十年,对上述问题作了探究。
《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
王东杰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0月第一版
定价:68.00元
(豆瓣评分:9.2分)
本書追索明清思想转型的要角、清初北方思想家颜元的生命史,寻绎其心理、情感和身体的经验如何滋养并型塑了他的思考,并试图展示那些在今人看来也许是“陈腔滥调”的儒家理想,如何对一个人产生深刻的意义冲击。
本书是从思想史、生活史相交融的角度展开,如运用“心理史学”揭示颜元的学术思想与其身世和人伦处境的渊源关系;用身体和疾患经验解释颜元的气质论;关注乡人如何记忆、言说甚或想象颜元作为“乡里的圣人”的形象……独到之处,予人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