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萍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2-110-01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太原市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分析运动损伤的因素,为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避免运动损伤。本文采取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太原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生理学、心理学、训练学、动作技术几个方面综合分析。
关键词 运动损伤 因素分析 生理学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运动健身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情,运动让我们更加阳光自信和健康。运动是良医的概念已经被众多专家学者认可,国家也在倡导大众健身。然而,随着参与健身的人越来越来多,运动损伤的人数也日益增加[1]。
随着大众健身的普及,对健康的卓越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运动损伤的危害。其实很多损伤一开始是可以避免的,如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过程中动作准确合理、运动后及时放松恢复。做到这些有助于学生的专项训练和机能提升,可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2]。
(二)相关概念阐述
运动损伤[3]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造成的身体损伤。在身体机能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生理学相关因素分析
(一)运动损伤的生理学因素分析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能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4]。根据生理学的几个相关因素,对其进行关于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可知,生理学损伤因素主要集中在身体过度疲劳,其次是旧伤病未痊愈,最后是身体的柔韧性,肌肉力量和灵敏性不足。
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但是对自身的身体情况还不够了解,虽然他们对待训练也非常认真,但是对身体所处的训练阶段不能够清晰判断。例如,当内心非常想跑但是身体表现出来的却是使不上力。这个说明身体已经处于疲劳期,或者带伤训练,这些都很有可能导致疲劳性运动损伤,时间久了造成慢性损伤疾病。此外,还要注意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协调发展身体的肌肉力量,灵敏性柔韧性等[5],不能一味追求运动带来的快感和娱乐,要注意身体功能的整体发展,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成绩。
(二)运动损伤心理学因素分析
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运动成绩的因素,也是学生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由调查可知,学生运动损伤心理学因素主要为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保护意识差。其次是学生训练和比赛时情绪的兴奋或低落。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对运动员损伤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一方面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技术动作不够规范和准确,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另一方面,在训练和比赛期间学生情绪不稳定,过于兴奋或者低落,都不能协调动作,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三)学生运动损伤训练学因素情况分析
运动训练的方法对运动损伤也很有影响。根据调查可知,学生训练方面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在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其次是局部负担过重。学生在每次训练和比赛前的准备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兴奋性,使他能够很快的适应人体从静态转变为动态状态,减少肌肉粘滞性,相应的肌肉、关节、韧带都尚未达到应有的刺激强度,这时就极易发生损伤,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季节,热身不充分就更容易发生损伤。
(四)学生运动损伤技术因素情况分析
标准的动作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可得,学生运动损伤的技术因素主要集中在身体差、技术完成不好,其次是技術运用不熟练,还有动作太难。学生因技术因素形成的损伤其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指导与训练,由此导致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不太到位。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不到位的技术动作会导致学生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因技术因素导致的损伤。
三、结论与建议
旧伤未痊愈和身体过于疲劳是运动生理学损伤的两个重要因素。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我保护意识太差,是损伤的两个心理学因素。准备活动不充分,局部负担过重也是训练时出现是训练方面的主要因素。为此,学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科学合理地训练。建议学生首先要加强体能训练,提高体能储备,重视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预防损伤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强功能性锻炼,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护,重视训练后的放松运动。
参考文献:
[1]代长顺.体育教育专业大一新生身体素质状况分析——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J].体育世界,2018(07):114-116.
[2]林晓玉.我国花泳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调查及训练学致因的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1.
[3]曾德明.关于篮球运动操作特点与预防措施分析[J].才智,2019,4(12):68-70.
[4]乔诚,许建生.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9,32(06):88-90.
[5]习鑫.湖南省体育专业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反思与优化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