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东辉 冯欣铎
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针对辽宁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地区盘锦市,是对该市试点期间义务教育课程的第一次全面考查,也是辽宁省进一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起点,对全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具有引领作用。
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学科试卷(以下简称“试卷”)的命制,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精神,力求科学衡量学生应达到的学业水平,兼顾高中选拔的实际需要,坚持正确导向,力主能力立意,彰显学科素养,促成对常规教学的积极影响。
试卷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试卷分为积累与运用(25分)、古诗文阅读(20分)、现代文阅读(45分)、写作(60分)四个板块;共8页,共27道题;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简答、写作等。
一、试卷综评
通过閱读试卷、比对课标、统计多维细目表、分析评卷反馈等环节,综合审视全套试卷的评价目标、能力指向、语言表述和排版格式等,可以看出,试卷在命题依据、考查重点、内容比重、难易调控和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充分的考虑。
(一)突出语文学科主干内容与基本能力
评价目标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和“评价建议”的有关条款确定,试卷内容涉及《课程标准》“第四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中“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的绝大多数条目,考查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表达交流等五个层级,全面体现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基本能力。同时,试卷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现行的六册语文统编版教材,做到分布均衡、重点突出,能够为评测提供科学、可靠的采样。
(二)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测试功能
全卷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使不同的题型与不同的评价内容相匹配,与不同的能力层级相对应,努力实现预定评价目标。
客观题分值占全卷15.33%,主要用于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体现在字音字形、词语选用、辨识病句、名著阅读、文言解释等试题中,能力层级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主。在古诗词赏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各用了一道单项选择题,意在增加对文本理解的考查点、扩大考查层面,发挥单选题答案明确、唯一的优势,提高试卷信度。客观题力求题干简洁规范,各选项表述明确、无歧义,干扰项有实效。
主观题主要用于考查语言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等,能力层级以理解、分析综合、欣赏评价和应用为主。其中,阅读理解部分的主观题居多,意在考查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把握、词句品味、写法探究、主旨理解等,有利于评价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等,即有利于综合评价学生学科素养。
试题设置既重视积累,又强调语言运用。试卷中,字音字形辨识、古代诗文默写、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等内容,着重考查学生对词语、篇章的积累,重视学生语感的形成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选择恰当的词语、评判病句的修改、根据情境补写内容等,考查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内外古诗文的比较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则要求学生借助对语言的掌握,独立完成阅读任务,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解决语言难点,并能根据题目要求恰当表达。涉及积累的试题约占全卷分值17.33%;涉及语言运用的试题(除写作)约占全卷分值20%,两者比重适当。
(三)科学调控难易比例,兼顾学业水平检测与高中选拔
试题按难易程度分为低、中、高三档,三档试题的分值比例为7:2:1。其中,低档试题占全卷主体,体现着课程标准对完成“第四学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对于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具有正面导向作用;中、高档试题主要集在古代诗歌赏析、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体现出试题对多个能力层级的综合考查,并有意指向分析、评价、应用等较高层次的能力层级。
无论试题是低、中、高哪个档次,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我们知道,试题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区分度的下降。该套试卷综合难度系数控制在0.71左右,并通过考查点的多少、给定信息的显隐和能力层级的高下等调控难易比例,使之适合学业水平检测,也利于高中选拔。
根据评卷反馈,试卷实测平均分数99.23,高出及格分数9.23分。说明通过该套试题的检测,应考的盘锦市学生整体达到初中毕业水平,试卷起到了对第四学段学业水平验收的作用;该市语文120分以上的人数占考生人数的19.89%,而该市的重点高中录取率约15%,说明仅从语文单科成绩来看,较高分数段人数符合重点高中录入需要。
(四)注重命题质量,多方面提升信度与效度
比对试题“多维细目表”,试题把考查内容落实到整体框架的具体条目中,努力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具体要求,取得了较好效果。
试题全部原创,材料来源均有依据。无论是试题中的小段选文,还是完整篇章,均源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国家人文历史》等国家级重点报刊。所用材料虽多来自课外,却与学生现行统编教材有着密切关联,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阅读理解的选文,着眼点在家庭生活、青少年成长和审美体验,语言规范,文字量适中,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兼顾城市、农村学生的实际。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迁移,有利于考生的公平竞争。
全套试题容量适中,总字数7360字,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题、思考、作答和写作,能以较放松的心态阅读品味文本,并预留给学生检查全卷的机动时间。试卷在试题难度的预设和排列次序上精心构思。例如“积累与运用”第1~4题,预估难度系数依次为0.91、0.85、0.85、0.55,叙事类阅读理解第15~21题预估难度系数从0.78到0.45,依次增加难度,体现了试题难易的科学梯度和由易到难的螺旋上升式安排,有利于学生平稳考试心理,发挥出正常水平。
试题题干表述准确,语言浅显直接、简明扼要,不设审题障碍,并充分考虑各题的独立性,避免相互干扰。例如试卷第11题: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2)题。(5 分)
(1)【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用原文回答)。(3 分)
(2)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2 分)
(2)题以“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设问,意在实现甲乙两文的比较,又不对前面(1)题的作答产生提示。
(五)精心制定评分标准,评价学生思维过程
一套高质量的试卷,需要科学、规范的评分标准与之匹配。在反复斟酌试题科学、有效的同时,也用心研究评分标准的科学、有效。
我们依据完成不同试题的思维复杂度与能力层级的多少,合理安排分数权重。在充分预估学生可能的作答情况下,制定正确、规范的答案,評分具有可操作性;部分的主观题,采用按点评分与分层面评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分值,体现不同学生在文本理解能力上的差异,直指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过程。例如试卷第20题:
选文第⑤ 段中 A、B 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3 分)
【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
【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评分标准:(共3分)不矛盾,A句表现了母亲对菜的爱惜(1分),B句是母亲的气话,是对“我”和哥哥伤鸟行为的责怪(1分),表现了母亲的善良、质朴(1分)。
此题评分标准的制定,意在让仅从浅层面作答的学生得到少量分数;让深入、全面思考问题的学生得到全题满分,这就要求学生能分析到“表现了母亲的善良、质朴”的层面。
(六)追求试卷呈现形式的规范、美观
试题卷、答题卡均采用此次命题的统一模板,由专业人员制作。字体、字号、页面边距、文字缩进、页脚形式等与其他学科试卷保持一致,试卷标题、注意事项及说明、页码、题号、分值、段序号等规范、统一。
试题卷文字清晰疏朗,格式规整有序。试卷以宋体字为主,大题题号采用黑体字,阅读材料均采用楷体字,使全卷层次分明,醒目、美观;对“有误”“不恰当”等否定式的题干,均在字下加着重号提示,避免学生审题错误;在古诗文默写题中,提示“请规范书写”,有助于减少学生因书写不当造成的失分;全卷共配插图2幅,统计图及其数值清晰、准确,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分析能力。文图并茂,丰富了试卷的呈现形式。
答题卡作答区题号与试题卷题号对应清楚,将客观题与主观题置于不同区域,填空题横线长度一致,简答题作答区预留充分。在写作页的特定位置,注明“600字”“800字”等,便于学生掌控写作进度。
二、试题特色
(一)坚持立德树人,铺就育人底色
立德树人是国家对教育的明确要求,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我省试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优势,遵循教育规律,润物无声,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试题选用的语段、篇章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将育人功能作为试卷底色。例如试卷第1题: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含标点符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3分)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从答题开始就给学生人生的引领,叮嘱青少年要珍惜时间,勇于吃苦,努力上进。
此外,词语选用题和语法题的选段,分别通过儿童放风筝的趣味、中国园林的自然美来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彰显文化的价值;古代诗歌赏析与文言文选篇,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叙事类阅读理解选篇《赶鸟的孩子》,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对亲情的回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试卷第26题,引用何其芳的小诗,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拓出一条道路,让学生在优美的诗句中,体会教师的期望。
纵观试卷,试题命制坚持正确导向,以立德树人为任务,将育人功能作为试卷底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心怀文化自信,形成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彰显学科素养,远瞻终身成长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卷以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内核,努力建构贴近学生生活和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试题,注意写字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将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取向交融、整合,减少知识性、技能性分值,适当增加开放与探究、综合与实践的分值。四个板块,每部分均涉及不同题型,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交织成一张语文素养的考查网络,使试卷既有“生活即语文”的活泼,又有文化传承的厚重。
例如,文言文阅读部分,选取课内篇目《马说》和课外篇目《晏子春秋》中一段君臣对话,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体会人才的重要性,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人才,要同学们为成为千里马而不断奋斗。
再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取了我省近期的新闻报道和当今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材料鲜活,从阅读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关注当地文化活动,关注新时代下阅读形式的变化,从而把阅读和学习联系起来,把目光投向社会,而把立足点扎根在阅读。试题立意深远,饱含教师对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期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全套试题在命题主线的统摄下,题与题之间脉络相连,既保证了知识、能力的覆盖面,又避免了内容庞杂,从而使学生思维保持连贯,体现出谋篇布局的整合思路。
(三)体现跨学科整合,倡导学以致用
“跨学科整合”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相互“融通”。例如,议论文阅读理解《诗中有画不是图》,把中国古典诗词同美术、同视觉传达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意象的描摹、光影色彩的捕捉来体现作者的立意,融通了语文、美术、摄影、诗歌等各种学科分类。此类试题带给教育一线的启示意义重大,即各门学科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或外在的必然联系。
试题在实现跨学科整合的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对今后推进我省课程改革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建构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支架,建构全方位的精神世界,建构多维度的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
(四)多形态文本解读,加强阅读素养
阅读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而阅读素养也必将成为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是人内在气质和外显能力的一种表现。试题非常关注阅读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欣赏美文,掌握品鉴的方法。尤其是在多层维、多形态文本解读能力的考查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例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提供了《辽宁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等多种材料,材料包括文字、柱状统计图、学者语录等;试卷选取了格律诗、文言文、现代诗歌、议论文、说明性文字、散文等多样化的语言材料,体现了初中生应有的宽广的阅读面,使修辞、语法、文言断句、文学常识、名著阅读等语文基本知识不再停留在碎片化的识记层面,而是以理解运用的形式落到实处。
试题中,多形态文本并存,图与文相辅相成,阅读素材丰富,多层次、多维度地考查了学生捕捉、分析、评价、综合表达信息的能力以及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究其根本,就是对阅读素养的全方位考查。
(五)创设真实情境,对接现实生活
命题非常注重设置真实任务情境,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关注试题与实际生活的对接,让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例如:古诗文默写填空的第7、8题,考查学生在语境条件下,在理解的基础上默写诗文的能力,将考查识记能力提升到考查理解层级。第14题,结合教材中的“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讨论会,设置情境,让学生结合材料,补全讨论发言。让学生真正做到考试与生活“水乳交融”,在真实任务情境中,捕捉、理解、输出正确信息,展现出应有的综合能力;试卷第26题,请赏读《新月》这首小诗,并结合“阅读提示”,写出你看到的“图”和“画”分别是什么?较好地把纸笔测试导向思维训练,使学生深刻领会文本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之外运用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试题都契合课程标准中“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理念,从而让语文学科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显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六)加大开放探究,提升思维能力
“加大开放探究"是近年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趋势和方向,也是我省中考命题的关注点之一。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秉承这一原则,由答案开放走向多元的问题开放、思维开放,其意義在于给学生以更自由开阔的思维驰骋空间和自由表达空间,试题背后蕴含的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例如,试卷第5题(2):
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即便是小人物身上也闪耀着善良的光辉。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其一,概括出作品中表现其善良的一个情节。(2 分)
备选人物:祥子(《骆驼祥子》) 、外祖母(《童年》)、阿长(《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简·爱(《简·爱》)
人物:
情节:
此题考查目的明确,开而有度。围绕“善良”这一品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经历,从多部名著中选取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作答,可选取的情节材料十分广泛。
再如,试卷第18、21题,结合选文谈理解等,这类开放性试题,不但问题开放,思维开放,即便答案也趋向多元开放,其意义在于给学生以更加开阔自由的思维驰骋空间和自由表达空间,试题背后蕴含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开放性、探究性试题彰显着对理性思维、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精神的呼唤。此类试题的命制,引导一线教师在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不足与反思
今年是我省进行全学科命题的第一年,还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因受疫情的影响,命题之前对应考地区的学情调研不充分,对学生线上学习阶段学习效果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试题的实测。今后,我省调研工作应提早计划、提早进行;预估到特殊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充分利用一切渠道,特别是新兴网络技术。
这次命题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试题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步体现并建立“素养立意”的测试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更广阔的范围引领教育教学,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今后,我们还应多搜集近年针对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报告、论著等,多研究其他各省市的优秀试题,特别关注先进地区情境化试题命制的成功经验,兼收并蓄,汲取精华,谨慎实践。
总之,我省语文中考命题的落地,有力地助推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未来,对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的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彰显、统编教材的研究、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都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