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杨涛 杨焕芝 邢希梅 满莹莹
1滨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 251700;2滨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2517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脑组织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疾病,一般骤然起病,临床表现一般为一过性或者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1〕,临床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2〕,由于脑梗死患者常遗留部分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由此导致患者心理情绪低落,甚至长期的消极情绪,影响患者健康〔3〕。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干预,对患者致残与否及致残程度均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5〕。共情护理能够站在患者的立场,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有利于改善疏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6-7〕,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强化康复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以为临床对脑梗死患者护理提供更好的思路。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滨州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5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的顺序进行分组,先入院的75例患者为对照组,此后入院的75例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经过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并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8〕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脑卒中或脑外伤病史者,②恶性肿瘤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④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⑤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护理者,⑥近期行脑部手术者等。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研究开始前,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由责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脑梗死的相关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强化康复干预的护理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培训。采用讲座、视频观看、宣传折页、责任护士口头告知、入院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梗死相关知识、后续康复锻炼及护理技能等,并采用示范的方式,向患者和家属传授康复训练的步骤和方法。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生活习惯等进行健康宣教,促进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处于软瘫期的患者,指导患者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同时进行坐姿训练、卧平衡训练等,并进行腰腹肌锻炼,健侧肢体要进行主动活动。对于痉挛期者,指导患者进行促进分离运动、抑制异常运动、抑制痉挛等训练。对于恢复期者,指导并叮嘱患者正确使用患肢,同时加强自我生活能力等。
观察组在上述对照组护理技能的基础上,采用共情护理的方法。①换位思考:通过耐心倾听和积极的回应充分理解患者心态。由于脑梗死患者对于突如其来的病情,以及生活对家属和医护人员的依赖性增加,因此情绪上会有焦虑、烦躁等,此时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主诉耐心倾听,有效了解并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同时对患者的诉说进行恰当的回应,通过点头、共鸣等表示对患者充分地理解,适时地回应。②感情共鸣:在回应患者倾诉的过程中,除充分理解和回应患者外,对患者表达自己的共情,一方面促进患者认可医护在与其交流过程中的真诚,另一方面促进患者心理上被理解的共鸣感,进一步促进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变化的理解。③共情体验和积极引导:在倾听患者顾虑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疑问的过程中,通过患者的主诉及情绪表达,归纳出患者的问题,并对患者的问题针对性的及时解决,使得患者的需求获得满足。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情绪心理疏导,并将患者目前的病情及训练进展及时反馈给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念,促进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1.3观察指标
1.3.1焦虑抑郁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价。其中焦虑和抑郁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或抑郁程度越重。
1.3.2治疗的依从性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由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共同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估,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完全不依从,比较两组的完全依从率。
1.3.3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健康、情绪角色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精力及总体健康,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佳。
1.4统计学方法
2.1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出院前两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分,
2.2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n(%)〕
2.3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SF-36评分在躯体健康、情绪角色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精力及总体健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两组在以上表现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分,
研究显示,在全球罹患脑卒中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结局是死亡,三分之一的患者会遗留有终身残疾〔9〕,且其患病率具有随年龄上升而升高的趋势〔10〕。脑梗死患者常常遗留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这也是遗留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在承受病痛的同时,还承受着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心理压力,常产生消极的情绪,给患者及其家庭均带来沉重的负担〔11〕。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12〕,同时共情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共情护理是一种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促进医护人员深入理解患者心理的方法〔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明显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在强化康复干预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共情护理。一方面,通过共情干预护理方法,在促进医护人员深入理解患者内心的同时,促进医护人员及时敏感地发现患者的消极情绪,并给以针对性的疏导;同时,患者能够有被理解的感受与认可,与医护人员产生共鸣,也促进患者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倾诉内心的情绪,进而利于医护人员给以疏解。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康复干预,向患者介绍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并加强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如健侧肢体的摆放,患侧肢体的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掌握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许多研究也显示,康复训练是促进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措施〔14〕。
依从性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有利于促进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提高。通过共情护理与强化康复干预的联合,在康复锻炼方面给予患者指导的同时,还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有利于促进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进一步促进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提高〔15〕。
生活质量是脑梗死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反映出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更好。生活质量是患者预后的重要关注内容,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均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联合强化康复干预和共情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对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具有积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