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才
(内蒙古荣信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 鄂尔多斯014300)
某公司2套90万t/a甲醇合成装置均采用庄信万丰(JM)低压甲醇合成工艺技术和Kt51-9型催化剂,其中合成装置Ⅰ于2014年建成投产,合成装置Ⅱ于2019年建成投产。合成装置Ⅰ投产后,出现合成塔超温、系统结蜡严重、甲醇产品中乙醇含量高等问题,影响了装置长周期、高负荷、稳定运行。因此在合成装置Ⅱ设计过程中,结合合成装置Ⅰ的运行情况,对工艺流程和部分设备进行优化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甲醇合成系统主要由两个串联的固定床绝热反应器(即预合成塔)和径向蒸汽上升式反应器(即合成塔)组成。合成装置Ⅰ流程示意图见图1。
从前工段来的合成气进入压缩机C111内升压,通过与合成塔出口气体换热到165℃,再脱除气体中的硫化物(硫质量分数<30×10-9),然后与压缩机C121出口循环气混合,共同进入预合成塔发生反应。预合成塔出口气体通过合成塔底部和顶部进入中心筒分布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反应后的气体从合成塔中部外侧出去,经冷却、分离、闪蒸得到粗甲醇,分离出的气体进入压缩机C121加压循环利用。
图1 合成装置Ⅰ流程示意图
为充分利用合成塔反应热,合成塔出口气体分3路:一路加热循环气,一路加热新鲜气,一路加热锅炉给水,换热后的3股气体汇合后进入空冷器、水冷器进一步冷却。
合成装置Ⅰ自2014年7月开工以来运行较为稳定,但也出现了如床层温度高、产品中乙醇等杂质含量高、系统结蜡严重、催化剂使用后期预合成塔入口温度偏低等问题。因此合成装置Ⅱ在设计过程中结合装置Ⅰ存在的问题,对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进行了优化,投产后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效果较为显著。
2.1.1 存在问题
合成装置Ⅰ合成塔出口气体一路用来加热锅炉水,催化剂使用初期将138 t/h锅炉水由132℃加热至147℃,使用气量约占合成塔出口气体总量的17%;催化剂末期为提高预合成塔进口温度,发挥催化剂的高温活性,将此路合成气阀门关至最小开度5%,锅炉给水由132℃加热至133℃,使用气量仅占合成塔出口气体总量的1%。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合成塔至锅炉给水换热器的合成气管线阀门选型为16″蝶阀(图1中的TV1106阀),在较小开度下不平衡力矩大,会产生跳跃开、关现象及控制室反馈与现场开度不一致的现象:(1)阀门实际开度比控制室反馈开度大,通过锅炉给水加热器的合成塔出口气体量增加,预合成塔进口温度偏低,影响合成反应;(2)阀门实际开度比控制室反馈开度小,蝶阀全关,导致合成塔至锅炉给水加热器管线形成不流通气体(即“死气”),反应产出的甲醇冷凝积聚,可能发生闪爆事故;(3)合成塔出口气体带出的催化剂粉末在锅炉给水加热器中积聚,在合成气环境下,也有可能发生合成反应,造成局部超温的现象。合成装置Ⅰ在运行过程中已多次出现在小开度情况下TV1106控制室反馈与现场实际开度不一致现象。
2.1.2 优化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合成装置Ⅱ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将锅炉水加热器和新鲜气预热器串联,即合成塔出口气体一路先加热锅炉水,再加热新鲜气。优化后合成装置Ⅱ流程示意图见图2。
自合成装置Ⅱ开车运行以来,TV1110开度一直维持在50%以上,未发现跳开、跳关导致的控制室反馈开度与现场开度不一致的现象。
合成装置Ⅰ、Ⅱ均设置脱硫槽,装填P2020型脱硫剂,主要成分为ZnO(质量分数约86%)和Al2O3。脱硫的主要原理见式(1)、(2):
图2 合成装置Ⅱ流程示意图
研究表明[1]:COS水解转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200℃左右时催化剂水解转化率最大。考虑到温度过低有液态水存在的情况下会使催化剂粉化,因此JM要求合成装置Ⅰ入脱硫槽合成气温度控制在225℃。在合成装置I运行过程中,JM提出其他装置停车过程中曾出现过脱硫槽超温的情况,经分析判断可能原因是停车过程气流速度过小、有Fe、Ni等杂质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甲烷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移走造成脱硫槽超温。李鑫等[2]研究表明,在200℃时,催化剂条件下CO甲烷化反应即可达到很高的转化率。基于以上分析,合成装置Ⅱ设计过程中将脱硫槽入口温度调整为165℃,这样既可以保证脱硫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脱硫槽中发生甲烷化反应。另外为了确保脱硫槽床层温度不会超温,在脱硫槽床层内增加一支多点热电偶,用来监控脱硫槽床层温度并设有超温联锁,防止超温造成催化剂烧结失活。
2.3.1 存在问题
目前,鲁奇甲醇合成、托普索甲醇合成以及JM甲醇合成是市场上应用广泛的3种大型低压甲醇合成技术,3者工艺流程类似,主要区别是合成塔的结构、催化剂装填形式以及热量利用方式不同[3]。相对于另外两种工艺,JM合成塔的主要区别是:(1)催化剂装填在壳侧,锅炉水在管侧;(2)采用轴径向塔,气体从合成塔顶部和底部同时进、外侧出;(3)内件复杂,设备制造难度大。
基于以上特点,JM甲醇合成在表现出易于大型化、便于催化剂装填、催化剂床层压降小等优点时,也带来了催化剂床层超温、结蜡严重、甲醇产品中乙醇含量高等问题。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合成塔换热面积设计偏小,反应热不能及时移走,造成催化剂床层温度高于设计值,副反应增加,乙醇含量偏高,结蜡严重;(2)由于JM甲醇合成塔的特殊结构,合成塔底部和顶部弯管区换热管分布较少,存在换热死区。在换热死区内合成反应放出的热量不能被及时移走,出现超温现象。合成装置Ⅰ满负荷运行过程中合成塔出口温度一般在275℃~280℃,催化剂床层热点温度最高达到320℃,并长期维持在300℃以上。合成塔热电偶分布(共4支、每支10个测点)见图3,合成装置Ⅰ不同阶段床层温度分布情况见表1。
图3 合成塔热电偶分布图
表1 合成装置Ⅰ不同时期催化剂床层温度分布 ℃
2.3.2 优化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合成装置Ⅱ在合成塔设计的过程中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即增加换热面积、改变底部和顶部换热死区。
(1)在保证催化剂装填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换热面积的有效途径是改变合成塔的长径比,合成装置Ⅱ通过增大合成塔直径,增加换热管数量,使换热面积增加了约13.5%(以换热管外径计算),极大地增强合成塔的移热能力。合成装置Ⅰ、Ⅱ合成塔主要特征参数对比见表2。
表2 合成装置Ⅰ、Ⅱ合成塔主要特征参数对比
(2)JM合成塔底部和顶部出现换热死区主要是由于合成塔特殊结构造成的,合成塔管束分4组与下封头管板连接,管束组外径大于管板外径,因此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采用弯管的形式以减少换热管管距。催化剂装填起始端为下管板的上边缘,因此在合成塔下部弯管段的外侧,换热管的数量远少于其他区域,反应热不能及时移走;同样在顶部,催化剂还原收缩后弯管区也存在换热死区。
为解决此问题,通过与JM反复协商,最终决定调整催化剂装填的起始位置,即将催化剂装填起始端由管束下封头管板上缘调整到上缘以上450 mm处,下部弯管区全部用瓷球填充;为了减少顶部换热死区,通过加长换热管,确保催化剂还原收缩后全部处于顶部弯管区以下。合成装置Ⅱ运行不同时期催化剂床层温度分布情况见表3。合成装置Ⅰ、Ⅱ合成气消耗及粗醇中杂质含量对比见表4。
表3 合成装置Ⅱ不同时期催化剂床层温度分布 ℃
表4 合成装置Ⅰ、Ⅱ合成气消耗及粗醇中杂质对比
由表3可以看出,合成装置Ⅱ运行9个月以来,满负荷工况下合成塔出口温度一般在264℃~267℃,比合成装置Ⅰ催化剂同期降低了10℃~15℃;催化剂床层温度比合成装置Ⅰ分布更为均匀。
由表4可以看出,通过对合成塔改造,增加换热面积,合成塔移热能力明显增强,副反应明显减少,粗醇中乙醇、丙酮和甲醛的含量大幅降低。随着合成装置Ⅱ运行逐步稳定,粗甲醇单耗也比合成装置Ⅰ降低约10 m3/t。
JM甲醇合成技术是已经成功工业化的大型甲醇合成技术,由于工艺流程和设备的特点,具有单系列生产能力大、催化剂装填系数高、系统阻力降小等优点,适合于大型甲醇合成装置,但其缺陷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催化剂床层温度偏高的问题。
合成塔是甲醇合成的核心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甲醇合成装置的长周期、稳定、低耗运行。该公司结合合成装置Ⅰ存在的问题对合成装置Ⅱ进行了设计优化,特别是对合成塔的改造,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催化剂床层温度高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优化后合成塔出口温度降低了10℃~15℃、催化剂床层温度比合成装置Ⅰ分布更为均匀、合成气消耗降低了约10 m3/t,同时副反应的减少也降低了精馏的分离难度,提高了整个甲醇装置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