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四川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探究

2021-01-21 07:32李彦斌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艺术设计

李彦斌

2019年,我国相继出台了系列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下,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等相关重要文件,营造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新一轮的专业建设改革热潮。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求把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发展标准协调一致,将学生知识能力构建与岗位能力需求协调一致,有效达到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善用的应用型培养目标。“1+X”证书制度,从政策层面强调了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高等职业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指明了道路①贾林平、郭炬:《高等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培养模式探析》,《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46-49页。。

近年来,四川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发展,先后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等一系列重大行动计划,正围绕“双七双五”产业、旅游发展需要,向“全国一流、国际可比”和“彰显四川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迈进。这为全省艺术设计专业为本省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省内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发现,各院校对专业的定位虽然略有差别,但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课程设置缺乏“高职化”特征、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学情分析判断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重要的文化艺术类专业,从诞生之初就与生产活动高度关联,并以加工制造类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其教学逻辑框架也基本延续着由设计到加工生产的流程式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强调与市场的结合度和匹配度,同时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训练有较高要求,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实际情况,不能形成清晰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造成专业办学特色不明确,低水平发展,甚至出现“跟风”式发展的不良现象。

(一)专业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缺乏“高职化”特征

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其设计对象市场涵盖广,形式复杂多样,不同地域、不同企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不尽相同,有的侧重概念和外观的创新,有的注重功能改良,有的则侧重于效果等,因此同样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甚至有时这种差异表现会十分明显,因此要求从业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也就各有偏重。而目前,四川的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人才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不能合理匹配。学校培养的技能对当地设计人才的需求没有针对性,忽略了不同企业的岗位要求差异,造成学生的能力只培养到“会用”,而到了企业却不一定“能用”的情况,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难以在当地找到与之适应的职业岗位,企业也很难找到适合的人才填补岗位缺口。毕业生想要达到岗位要求,企业需对其进行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的包括行业标准、制图规范、材料结构等在内的岗前培训。而大企业招聘更多的要求本科起步,小企业则因条件有限,不愿培养进而要求招聘熟手,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也往往显得“急功近利”,双方关系不能十分稳定的维持下去,造成了高职院校常常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二是课程设置普遍“本科化”,缺乏“高职化”思考,其原因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自身没有厘清人才培养定位,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不具体;其次,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照搬自己本科时期或研究生时期的学习经验,没有进行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调整;最后,高职院校在专业领域缺少有影响力的组织,尤其在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赛事和活动上,高职院校没有形成行业影响力大赛事品牌。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引进方式有待改进

西部地区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一直是高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和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艺术设计专业,遭遇的问题更为突出,除了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外功”,学校也应做好自身对人才选用、培养和晋升的“内功”。目前四川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状况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校师生比长期低于教育部要求的1∶16的标准配比,其中专职教师的占比更是严重配偏低,专业教学中甚至出现外聘教师为主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专业整体管理和建设发展,急需建立多渠道并举的专业人才引进模式;二是部分教师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面对高职院校开设最多的应用型课程以及校企合作课程,显得无所适从。企业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想要进入学校长期任教,往往因学历要求的限制、企业职称和学校职称的互认机制不完善以及学校内部自身的利益壁垒难以打破等因素影响,变得困难重重;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向学术要求,对教师“专业社会应用技能”如企业兼职、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等方面并未纳入职称评审加分或占比很低,不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四是对专业教师的选聘机制不够灵活,要避免出现招聘的教师对专业而不对“需求”的情况,对教学一线的用人需求应更加细化。

(三)学情分析不足,难以有针对性施加教学影响

四川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发展特点,是作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调整的重要依据。生源主要来自四川本省内的三校生和普高艺考生,大部分入校前对专业认识弱,专业基础差,审美能力差,学习动机不强,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没有清晰的认识,职业发展观念模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毕业会首先选择回到家乡,或留在学校当地发展,出省就业的意愿不强;随着零零后逐渐成为主要学习主体,生活和学习上强烈渴望自身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对传统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路径

教育部于2019年颁布了《关于在院校“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是对1993年开始的“双证书”制度不断实践探索后的产物,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X”证书制度并不是一种证书为王的制度,而是通过证书的形式规范地建立起一套学校与企业衔接的标准。正确把握其制度内涵有利于解决当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保障学生兼具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多种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问题,全面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①周仕来:《高职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考》,《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从人才培养观念和方式上进行重要调整,才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中找到重要建设的突破口。

(一)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职业定位

高职教育属于类型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想要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将有限的教学资源精准聚焦于业内典型岗位的具体要求。与“双证书”制度不同,“1+X”证书制度要求将人才培养标准纳入职业技能等级上,也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更加准确的描绘出这一岗位的具体等级②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7期。。如: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里对人才培养目标中常常使用“具备产品设计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漫衍生品和家居产品设计的能力,从事产品外观设计、设计管理、设计开发策划等工作的产品艺术设计高素质复合型成长型文化创意人才”,此类的描述过于笼统,没有对具体的岗位进行等级划分及描述,需要进一步满足“1+X”证书制度的要求当在目标中明确就业的初始岗位目标等级,以及其最近发展区的岗位目标等级。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文创产品开发岗位定位(如表1),按其行业规定的初、中、高级的职位名称来具体描述目标人才类型,以此明确其需要达到的职业技能等级所需素质、知识、能力要求。

表1 产品艺术设计专业文创产品开发岗位定位表

(二)从职业能力出发,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具有典型的工作情景式教学特点,需要在模拟某一具体工作内容的条件下组织教学活动,如“家居设计”“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等类型的课程,一般是给出一个设计主题,让学生完成概念-设计-制图-模型的全流程学习。但在这一过程过于强调内容导向,往往把不同课程看作只是内容的差异,是以不同形式对同一知识的重复训练,而没有重视对应岗位角色及其技能需求的变化,难以体现出职业技能的深入过程。课程设置不应是简单的单个课程的连续,而应该是对某典型岗位所需技能在不同水平的分阶段学习体验,并将在校期间的整个课程进程看作是职业技能水平提升的完整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拆分成不同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并将这些要求按难易程度以课程组的形式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整体设置。如图1所示,在“1+X”证书制度下,具体体现为一个或多个课程组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这样进行课程设置的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课程设置从职业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出发,课程与职业技能形成映射;二是按层次水平划分的课程组间形成明确的难易推进的教学次序,便于不同学情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三是课程组导致的职业技能的模块化,有利于跨专业的专业群建设,帮助学生实现多渠道就业。我们针对初级工作岗位,可开设课程组1、2下的相关课程,针对中级工作岗位在课程组1、2的基础上增设课程组3、4,针对高级工作岗位在之前课程组的基础上增设课程组5、6,以保证不同工作岗位目标均有符合其需要的课程体系进行学习,并以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作为考察标准,从职业能力出发,不断优化和深化课程设置。

(三)新的校企合作关系带来教学方式的持续改进

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一直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极大的深化这一机制并为之带来新的变化。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找准“对口”的职业岗位才能实现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精确对接,促使学校层面主动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打开房间搭台迎客”,自己的角色应适度向后退,更多的关注平台整合,监督教学规律和教学规范,企业应主动“嘘寒问暖”针对学校教学中存在的短板问题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以行业视角帮助学校补齐专业短板完善专业建构,同时尊重学校的教学规律,遵守教育原则;其次,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引入,使旧的校企合作模式或低水平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再适用,校企合作只有走向“课程企业化”“评价企业化”的深入合作之路,将教学与企业进行多维缠绕,把工厂开进课堂、把课堂放进工厂,才能培养出更接近企业的用人标准的人才,将学生放入适合的“篮子”,校企合作才能够走向实质的结合,结出果实。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在与丽维家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家居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合作中,学校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对应企业岗位需求,并由企业培训部派员授课,教研室负责听课和指导授课方法,在实训环节由教研室和企业人员共同带队前往企业提供工厂进行校外实践,课程结课以企业岗位入职考核的标准进行要求,考核优秀、能力突出的学生企业将其纳入人力资源库,为其优先提供假期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在这样的校企互动中充分将“学中做,做中学”应用到实践。学生完成一门课程,不再只是简单的“完课了事”,而为其就业提供能力依据,通过几年的合作实践,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渠道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图1 从岗位技能等级需求出发的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1+X”证书制度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师的能力素质关系到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负责“1+X”证书制度的教师不能只是针对某门课程或某项考试进行简单培训后一“证”了之,而应该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和企业能力的双向发展,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针对目前师资队伍现状,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校企合作的深度缠绕,使从企业中“柔性引进”技术人才变得可能,企业长期派驻学校一至两名驻校人员担任培训教员,学校也向企业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担任岗位兼职,当企业人员掌握了一定教学方法,学校教师掌握了一定岗位技能后,双方可以进行一定形式的互聘,帮助其取得对方的相关职称证书;第二,工作室教师主动争取校企合作项目将其纳入工作室工作,负责教师作为学校与企业的链接,可以得到很好企业“实战”机会,再结合创新创业渠道通过创办公司等手段“自我进化”为“双师型”教师;第三,人才的引进、评价机制应适度调整。学校对专业教师的招聘和评价应向二级学院或系部倾斜,让教学一线成为人才的“试金石”。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在与丽维家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中,企业员工到学校任教,教研室派员指导,以及教研室和企业员共同带领学生前往工厂实习参观,这样两种“一来一往”的互动形式,学校给予企业员工教法的指导,企业员工向教师传授实践经验,促进企业员工教师化、学校教师企业化。

(五)持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弹性”

学生职业能力的“弹性”主要体现在对个性学习的适应性、专业知识的拓展性、职业发展的可成长性等三个方面。首先,“1+X”证书制度促使我们的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等级要求进行由浅入深的划分,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模块(课程组模块),有利于处于不同学情阶段的学生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的去开展学习;其次,做好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框架下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将有助于专业群知识的融通学习,可以实现学生多渠道就业,尤其是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偏向本省内就业的情况,除了要找准行业定位外,扩大就业面很有必要;最后,“1+X”证书制度的构建,确立起的不仅限于递进式的职业技能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对职业成长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学生可以清晰地找到要达到更高职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实现的路径,并在这一个过程中学会进行自我评价,灵活决策。例如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取得相应的“1+X”初级证书后,对动漫衍生品设计更感兴趣,便可以在后期的学习中结合选择动漫设计方面的课程组进行专业群知识学习,实现在动漫衍生品设计方面的个性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岗位技能组成成分,帮助其做出正确选择。

结 语

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1+X”证书制度是在总结“双证书”制度基础之上形成的以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形式促使艺术设计专业更加重视与企业的联合,紧靠具体岗位需求,解构重组职业技能,以课程组为核心的层次分明、递进式推进的课程教学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助于我们解决艺术设计教育中出现的就业岗位需求特征不明确、教学失去特色、课程编排大同小异、学生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队伍僵化等问题。在教学执行中关键在于前期对职业岗位技能等级的划分并体现在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匹配上,以技能设课程,以等级推进课程。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间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当地产业特色、行业需求、岗位特征、学生学情、师资结构等情况的具体分析入手,做到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因专业而异。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艺术设计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星.云.海》
《花月夜》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收录证书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