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葳蕤
(闽江学院 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旋律时而雄伟澎湃,时而又优美恬静。他的钢琴作品有着炫技性的技术特征、令人沉迷的情感表现以及敢于创新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之为“钢琴之王”。《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利用单乐章的结构和不同主题之间进行转换变形的手法,将诗歌般的浪漫主义情感色彩与钢琴技巧相融合,深化了钢琴演奏的内涵。学者赵赟指出《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不仅是浪漫主义风格音乐的代表,还是印象主义的先声,其认为李斯特的钢琴演奏风格,在肖邦已经奠定的和声的技巧上,增加了和声的色彩性,比古典奏鸣曲曲式更自由,比浪漫主义音乐更多变,具有一定的印象主义风格,是浪漫主义过渡到印象主义的开拓者[1]。可见,以《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为例探究李斯特钢琴演奏的技术特征及情感表现具有代表性,对于探究李斯特后期成熟的演奏技法和音乐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李斯特仅创作过两首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便是其中之一,作品表现出让人振奋的呼唤和热烈的欢腾,是一部充满乐观、热情、平静等多元情绪的浪漫主义风格音乐。《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校订到总谱完成,历时二十六年,因此也具有一定印象主义风格特征。1830年,《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主要主题零星记载在李斯特的原始手稿上,李斯特当年仅19岁,因此对于整体协奏曲的细节把控尚不成熟,仅有大体主题和框架;1849年,李斯特完成《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初稿;1855年2月17日,李斯特在魏玛的宫廷演奏会上初演这部作品,由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柏辽兹指挥,李斯特本人则负责弹奏钢琴部分。1856年此曲正式出版之前,李斯特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的修改。在魏玛的创作岁月造就了他在创作领域上的顶峰时期,他在《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和声方面的大胆运用、曲式编排的不断尝试与创新,对当时中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以及后世的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结构十分特殊,协奏曲采用了李斯特独创的“交响诗”结构,四个乐章虽相互分离但却保持着紧密联系,通过不间断的演奏,从第一乐章到第四乐章的情绪起伏、转折并不突兀,四个乐章独立自由却能有机融合,李斯特还在协奏曲中加入诙谐乐章,增强乐章演奏的难度和情绪转折点。李斯特独创的结构,为后世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艺术创作价值。其次,在协奏曲中,除钢琴外还有其他管弦乐器,为保持钢琴的主导性,协奏曲对钢琴的演奏技巧要求极高,钢琴中音阶的转换、声部的运行以及钢琴与管弦乐之间的“对抗”,都要求演奏者的钢琴水准,这为后世乃至现代钢琴演奏音乐教学提供了练习参考,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最后,李斯特以技术调动情感,升华了音乐作品中单纯的听觉享受,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柏辽兹在1836年《音乐评论报》中指出,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便是将自己的内心特质和情感融入钢琴演奏中,增强了音乐的情感表现,具有重要的音乐价值[2]。
连续使用和弦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常用的特殊手法之一,在中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流行的大背景下,李斯特在《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大量使用连贯的、饱满的、音响效果宏亮的大和弦,如谱例一。为使协奏曲中的音乐对比更加强烈,《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也有深厚且延音较长的和弦,连贯性弱奏的歌唱类和弦以及琶音式和弦等多种类和弦。李斯特在和弦的技术演奏上,十分注重力度的把控,无论是ppp、还是mf,又或者甚至在乐曲尾声才出现的fff,都是经过李斯特计算过的。如果过早或过迟地发力,都会弱化高潮的情绪点,让原本丰满的音色变得普通。例如在协奏曲第一章第二段51节处的和弦连接需柔和、自然;而在协奏曲第一章的结尾处和弦,为给听众饱满、完整、正式的结束感,在演奏时则需加重力度[3]。
在李斯特之前,鲜有作曲家会大胆地采用长篇幅的八度来编写曲子,而李斯特的作品多有连续几页甚至占据全曲的大部分篇幅的八度,例如《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和《狩猎》。而在《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虽没有出现连续大篇幅的八度演奏,但在演奏过程中,也有小部分集中的八度,利用四指和五指控制力度,使得八度的声音效果鲜明,对听者的听觉具有冲击力,高音区声音高亢明亮,低音区低沉饱满。
一方面,《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有较多的半音音阶,上行的半音阶随着音域的提高、力度的增强,听者的情绪也逐渐高涨,如谱例二。反之,下行的半音阶同样也会随着音域的降低,变得神秘、平静。半音阶的演奏技术要求演奏者在弹奏时即要饱满又要轻巧,手指灵活,声音集中具有颗粒性。基于《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半音阶的技术特征,《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现代钢琴教学,多被教师用来调整和训练学生的钢琴演奏稳定性[4]。另一方面,李斯特在钢琴演奏中很喜欢加入琶音,琶音是他常用的技术之一。李斯特认为琶音会给平淡的音乐增添生动性,李斯特根据自身的手指条件来安排琶音的指法,在跨度大、速度快、声音均匀的要求下,《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琶音不仅有跨度较大的琶音,例如音程较窄、密集的琶音;还有穿插在普通和弦中,以伴奏形式出现的琶音,此类琶音一般用小指或大指弹奏黑键,琶音展示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演奏的技术难度较大。
李斯特演奏手法自由,在乐曲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加入较多装饰音丰富协奏曲,增强钢琴的主导性。一方面,《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多以震音和颤音来作装饰,震音多以不相邻的两个音或者三音交替快速进行弹奏,如谱例三所示。李斯特在《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也出现有单音跳跃、大跳的范围超过十度,甚至超过了两个八度的震音,此类在距离远、速度快的要求下弹奏的震音,跳跃过程中需要高度的集中、灵敏以及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巧妙转换踏板以营造装饰音。不同的踏板运用下的音阶,表现出的音乐效果也大有不同,时而低沉浓重,时而清脆响亮。李斯特在作品中把踏板的使用安排得充足妥当,他善于利用钢琴去模仿乐队中的其他乐器,所以踏板也是他用来制造不同音响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李斯特还以其他特殊乐器制造装饰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角铁。李斯特在《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中,大胆地运用了三角铁,而这样的创作技术在当时是不被认同的,甚至被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认为这种用法“过于荒谬”,当时的音乐家们认为,在高雅的钢琴协奏曲中,三角铁不应该被重用,所以他讽刺地把这部协奏曲称之为《三角铁协奏曲》[5]。然而,从现代视角来看,三角铁的运用却是李斯特的成功之处,这样的创作更是体现了李斯特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样也开拓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打破了严谨、死板的古典音乐框架,成为钢琴历史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以至于到现今,《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仍是大部分演奏家的保留曲之一。
高难度的炫技演奏不是李斯特钢琴作品中唯一值得称颂之处,李斯特通过演奏技术所表达的音乐情感也同样具有音乐价值。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大致上都是表现出他诗意的幻想与火热和忧郁交织的性格,其以音乐表达内心,赋予了音乐作品生动的情感,增强了与观众的情感交互,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借鉴。
受贝多芬的影响,李斯特在创作思想上借鉴了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在《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多表现热情奔放的情感,营造出高大辉煌的英雄意象。李斯特在协奏曲开头就由弦乐奏出主题,多使用和弦、震音或高速度的音节半音阶来表现热情、奔放的情感[6]。协奏曲第一乐章一开始,李斯特就以庄严的快板来引出第一主题,随后,钢琴独奏再现第一主题,钢琴与其他乐器交替迭起贯穿整个乐章,最终以钢琴半音阶性上升来结束第一乐章。钢琴作为主旋律乐器,其铿锵有力的演奏方式,协奏曲的主旋律则呈现宏伟奔放的气势;钢琴与其他乐器的合作,钢琴的音程、和弦与小提琴和单簧管的穿插,则表现出热情、奔放的情感。结尾处的音阶上升更是将第一乐章热情的情感表现上升了一个层次。在往后的第四乐章中,这一主题又得到了重现,音乐色彩比第一乐章更加激昂,创作技术同样也是运用音程与和弦来营造宏伟形象、奔放的情感。
第一乐章后半部分的音乐情绪通过音阶的过渡逐渐地又缓和、平静了下来。到第二主题出来时候,钢琴创作技术主要运用和弦分解的短琶音,营造出温婉、平静的情感,表现出李斯特内心情感中除奔放热情的另一面,如谱例四所示。第二乐章中钢琴与单簧管、小提琴的音色互相融合,相互呼应,特别在与第一主题相比时,第二主题就显得更柔和了许多,音乐形象就变得更鲜明。李斯特在第二乐章中细腻、平静而忧郁的情感表现是通过运用大面积的左手琶音加上踏板展示的,有部分琶音是运用了前置踏板,配合上加入弱音器的小提琴,情感细腻、温柔而充满神秘,营造出夜曲般的音乐风格。
除第一乐章整章的热情、奔放的情感表现外,李斯特在乐曲的第二乐章中间部分运用了一段小篇幅的上行琶音使音乐得到推进,使第二乐章原本细腻、平静的情感变得开朗、热情起来。由此可见,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的情感起伏与具体表现,不是在每个乐章下进行框架式的、固定的表现,而是随意的、自由的,根据音乐而不断变化的,一个乐章中可能有多个情感表现,这也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大胆、夸张以及强烈的抒情特征[7]。
学者刘欣亮在研究中指出,李斯特钢琴协奏曲中欢快愉悦的情感与热情、奔放的情感不同,其愉悦的表现可以是内敛的、也可以是奔放的,因此,欢快愉悦的情感,可以与热情、奔放的情感与严谨、细腻、平静的情感同步进行,这也正体现了李斯特钢琴作品中情感表现的多元性和交叉性[6]。在表现欢快情感特征的时候,李斯特通常会运用大量的跳音,有单音、音程,也有和弦等,通过跳音这样的技术表现出欢快的情绪。例如《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第三乐章,这一乐章加入了大量的跳音,如谱例五所示,突出了谐谑曲的风格。除此之外,第三乐章中加入的三角铁,与钢琴的结合,将李斯特在宫廷演奏中欢乐愉悦的氛围“扩大化”,美国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指出三角铁的加入让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了“平民也可欣赏和发出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8]。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技术特征体现出李斯特高超的演奏技法和创新的创作方式,开拓了钢琴创作的思路;协奏曲中所体现的情感特征更是音乐美学和音乐价值的体现。现代研究者虽只能通过先期的录音和手稿适当恢复其原貌,但仍不影响管窥其独特的钢琴演奏特征和艺术风格。通过对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研究,也能以点窥面探析出当时时代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裂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