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同一语文要素的呼应与发展,并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带着问题默读”的要求。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课后的语文要素,从课题、关键词句、课后习题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以提升学生的默读能力。
关键词:问题;默读;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一语文要素的目的是什么?默读有什么好处?教师如何引领学生默读才能真正实现其教学价值呢?实践证明,默读是学生阅读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默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除此之外,默读还有助于思考,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因此,在语文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提出了默读的要求,在三年级则要求更高。“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语文要素在三年级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挖掘出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课题也就读懂了课文内容。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有两层含义:一是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与思考,并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提出:“司马光是谁?是哪里人?课文讲了关于司马光什么时候的事情?从司马光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阅读收获?”二是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课题本身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完《掌声》一课后,我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为什么以“掌声”为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明白我们生活中处处需要掌声,要大方地向别人送出掌声。又如,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我问学生课文为什么以“灰雀”为题?作者以灰雀为线索写了一件什么事?在阅读《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我出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在读书时找到答案:(1)用“_____”画出文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2)用“ ”画出文中描写白求恩大夫动作的句子;(3)作者为什么要写当时环境的危险?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默读中获得提升。抓住关键词句研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
二、抓课文内容,挖掘有价值的问题
(一)提出有助于理解的问题
“带着问题默读”使学生阅读思考有明确的方向,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语言特色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默读边思考,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那么,有价值的问题从哪里来呢?
问题来自课文中的中心句。研读课文中的中心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学完《灰雀》一文中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反复默读课文、寻求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问题来自“课后练习”。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学习,是教师的常用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课后习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是要将问题继续延伸,进一步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要告诉读者什么。例如,在学生解决了课后“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后,教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并思考: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和同学交流。这个问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课文中人物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二)精心设计“问题链”
要理解课文内容,除了多维度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关注问题间的联系,发现问题之间存在的逻辑相关性,设计合理的“问题链”。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各学习环节之间才能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路径,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比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我设计的“问题链”是:
A.“掌声”的意义是什么?
B.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英子讲故事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D.英子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E.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样讲这个故事?
本课的“问题链”是基于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理解掌声的意义”设计的。想要让学生最终理解“掌声”的含义,就要让他们先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在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后,要让学生关注到英子在讲故事前后发生的变化,思考其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关注到同学们给她的“掌声”意义非凡。那么,“掌声”到底带给英子多大的影响呢?这就得从课文中描写英子心情变化的内容入手,体会到英子心情的转变,就读懂了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作用。最后,学生通过转换角色,以英子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移情体会当时英子的内心感受,就能深刻理解“掌声”对英子的意义。
(三)提供有效的默读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是为了提升默读时的专注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于所读的文章内容。在默读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圈划关键词句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在相关内容旁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同时,在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可以先标记出来,读完后,再反复读一读文章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不熟悉的字词。接着,在小组交流或者同桌交流时,还可以寻求同伴的帮助。解决了字词上的问题,再来交流关于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将默读过程中思考的点滴记录下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时,我请学生默读并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学生在默读时能总结出本课写了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学习本文的重点是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因为战士们的阵地在战场,白求恩的阵地就是手术台。
三、抓关键句子,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
一个语文要素的落地,需要反复教、学、习的过程。本单元“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要素的落实,先以“单元导语”找准教学起点,再分别利用三篇课文教方法、学方法、用方法,最后用“交流平台”进行梳理总结,通过精准教、精细学、精致练,实现“一单元一得”。
阅读单元导语,了解落实“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要素时,可由“关键语句”一词展开。以教学《灰雀》为例,具体分五步走:第一步,由题入手,初步默读,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灰雀”的语句,聚焦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跟课文标题、主要内容直接相关的语句,就是关键语句”,并借机了解该关键语句处于段首位置。第二步,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让学生逐段画出描写列宁与小男孩对话的语句,通过交流、梳理、体会,整体感知课文“归纳内容—揭示原因—深入理解”脉络。第三步,聚焦“归纳内容”部分,给出方法。先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一关键语句,让学生了解这一课是围绕这些句子来写的。第四步,同桌合作,尝试运用“摘录句子—概括大意—品味语言—尝试运用”的方法,学习“原因揭示”语段。第五步,学生自主,再次关注“深入理解”语段,运用反复默读的方法概括段意。如此,基于学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的“学”方能扎实、有效。
教师在落实“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语文要素的过程中,要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默读中,反复思考斟酌相关问题,走进人物的内心,读懂文章内容,就能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多指導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给予学生充分的默读思考时间,让他们体会到带着问题默读的益处,并能在课外阅读时自主运用,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蜜团.明晰语文要素 落实语言训练: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课后练习例谈[J].新教师,2018(04).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