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兴过程中解决人的问题,不单是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从传统人格转向主体性人格,实现人格转向的现代化。全面系统的发展模式是农民主体性人格重塑,实现人格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民 主体人格 塑造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具有主体意识,而农民群体主体意识的体现又表现为主体性人格的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不只在于建城,更重要的是‘化人。”乡村振兴过程中解决人的问题,不单是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从传统人格转向主体性人格,实现人格转向的现代化。
农民现代人格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发展的人格形态。人格与经济形态共发展,一定的经济形态决定特定人格形态的历史生成,人格生成过程中必然受到经济形态的影响。农民现代人格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对农民提出了现代性要求,农民人格的现代化是乡村经济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民现代人格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化人格对乡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能够促进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农民人格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最终归宿。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民的发展需要,农民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农民主体精神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格现代化。农民人格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因。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农民人格实现了现代化,必然会推动乡村振兴。
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推动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从而带动观念与人格的现代化发展,发挥着“熔炉”作用。乡村振兴是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取向,也是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乡村振兴是联系城乡之间的纽带,它具有多种辐射功能,是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极、增长点和引擎。乡村振兴既是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的手段,也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载体。乡村振兴是“拉力极大、时效较长”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难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可以实现农民居民身份的彻底转换,社会形态由“松散型”向“集镇型”转化,提升社会化发展功能。农民人格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和前提,也是城镇化经济形态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民人格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目标。
社会进步是农民人格发展变化的动力。社会发展与人格发展相互决定和影响,对立又统一,人格现代化必需顺应社会发展之需。先进文化是提升农民人格素质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乡村文化的有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重塑乡村文化、建设好乡村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性、自信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中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乡村文化的内生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激发乡村建设的内部力量。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格的现代素养。
农民人格现代化是实现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转型的逻辑超越。一是从依附型向独立型转变。从“人的依赖状态”到“物的依赖性”到“人的自主个性”。农民现代人格必须摆脱依赖走向独立,适应社会发展。二是从服从型向创造型转变。创新型人格是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现代人格最显著特征。乡村振兴突破了屈从自然环境的生存方式,农民以自身的能力改变生活方式,促进人格转向。三是从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现代社会对现代人格提出了对人情的超越、实现法治精神的要求。小农社会的人情纽带突破后,法治规则走向农民的生活领域,促进人格转型。四是从避责型向诚信型转变。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现代人格必需承担诚信守责之任务。一定地域经济打破后,面向市场经济体制时,农民的人格必须向市场人格过渡。五是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创新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超越内向封闭自我抑制的消极人格。乡村振兴需要打破乡村的自然经济生活状态,促进农民开阔视野,转变思维。六是从盲从型向科学理性型转变。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科学理性风气形成,必然促进人格的科学理性化。科技广泛运用于农业,促进农民人格转向科学理性。
农民人格现代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由线性向复合型发展的转变,达到“五个统一”。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统一。人是生物的实体存在,社会人格是在生物性的基础上产生。农民现代人格既要体现基本生物性,也要体现乡村振兴发展之要求。二是历史性与主体性统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从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在现有社会现实基础上生成。既要体现农村发展的历史环境,又要体现农民在乡村振兴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三是系统性与整体性统一。人格系统有主次之分,构成一个统一组织系统;人格是人格主体的客观因素、成份关联性和全面性的内在统一。既要包含人格构成的系统要素,又要把各种因素统一起来。四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统一。人格受个人心理、文化程度、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有可变性,但相对于存在一定的阶段,又是具体的,稳定的。立足传统人格的基本因素,致力于转型变化。五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统一。人格具有共同的人性特点,又因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教育等背景形成差异性。农民现代人格应有人格的共同特性,又有其特殊的身份气质。人格是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适应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身心健康是农民人格发展变化的基础。
全面系统的发展模式是农民主体性人格重塑,实现人格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指导方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农民人格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其次,传统人格因素是农民人格现代化的基点。对传统人格因素与乡村振兴、城镇化、现代化要素相结合,进行利用与改造,打造人格的现代性。再次,倡导主流价值,夯实人文基础。倡导主流价值,消除人格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关注个体利益,发挥个人主动性;倡导鼓励竞争,培养合作精神。第四,完善管理模式,打造转型平台。更新乡村振兴目标,倡导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更新交流模式,创造双向交流的文化传递方式;完善社会化机构,加大社会化空间,调动一切环境资源。第五,加强实践引导,推进机制转变。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变革,形成强烈归属感;加强信息反馈,提高认知水平。第六,完善发展系统,构筑支撑力量。发展心理机构,提供心理帮扶与咨询;发挥家庭的社会支持动能,营造亲情环境;发挥社会关系网络功能,调动一切人际关系,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公共治理视域下乡村公共精神的缺失与重构[J].行政论坛,2012(4).
[2]董伟武,卓义炎.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及其消解——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视域[J].商洛学院学报,2020(1).
作者简介:
颜玲(1978.11-),女,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农民人格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MKS1547)阶段性成果。5069695D-749F-4C6A-9BF9-E77B3E3B6F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