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静
摘要:结合两部文学作品的内容、电影面向的市场以及历史题材这一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共同点对《在底层的人们》和《阿Q正传》:前者平铺直叙,而后者却处处极尽讽刺;以前者为分析典型可见当时的墨西哥电影面向国外市场,以弘扬民族特色为输出目的,而后者则为典型的当时的中国电影则是面向国内大众,以揭露民族劣性,唤醒大众为目的。
关键词:底层人民、革命、传媒
《在底层的人们(Los de abajo)》是墨西哥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马里亚诺·阿苏埃拉最杰出的作品。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墨西哥大革命的一面镜子,是对那个既痛苦又充满希望、既拼搏又深感绝望的墨西哥大革命的深刻剖析,是对那些处于各种思想混杂的墨西哥革命时期的农民们精神层面的深度透视,也是以随行军医的身份参加革命的作者本人对墨西哥大革命的深层理解。
《阿Q正传》则是二十世纪我国重要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杰作之一。二十世纪初,与墨西哥同步,中国人民也迎来了自己的革命百年,说到辛亥革命就必然会想起鲁迅的小说,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俨然是反应辛亥革命的最好方式,其中“阿Q”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中国民众面对变革所变现出来的赤裸裸的国民性弱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电影从出现到开始飞速发展的转折时期,进入二十世纪后,电影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二十世纪的文学发展也在报刊、电影等现代传播工具的帮助下得以飞速发展。二十世纪的文学与电影等现代传媒互生互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最终使得二十世纪的百年间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均硕果累累。尽管如此,“把‘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联结起来,做综合研究,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1”,是以,笔者在这个部分将着重就二十世纪的电影与当时的文学之间的联系对两部作品以及两部作品各自被翻拍时期的电影进行联系与对比。
一、两部作品内容的形成原因——从历史中发掘题材
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说是从1917年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开始的,这之后,如鲁迅一般的文人陆陆续续发表作品,将中国的现代文学带入巨大变化的百年。而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际,中国的现代传播却停留在书刊报纸的阶段,做为现代传播形式和工具之一的电影虽然在发明后的第二年(1896年)就传入了中国,但是中国人自己拍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却是在电影发明出来近十年后的1905年才完成的,且是黑白无声片。其后,鲁迅的《阿Q正传》也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经改编于1981年翻拍成电影问世,但是谈及这部作品的改编,鲁迅先生曾经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舞台,将只剩下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2”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与该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活动同步发展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反映革命运动为主要素材和主要内容的,《在底层的人民》便是墨西哥大革命的真实写照。再看二十世纪的拉丁美洲电影,“在墨西哥,早在1897年,工程师萨尔瓦多·托斯巴诺·巴拉甘就买下了一架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在以后的二十年间拍摄了他的祖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与革命運动,……”3。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墨西哥,拍摄的影片都是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的,影片的内容也以描述历史事件为主,《在底层的人们》是于1940年翻拍成电影的,而1935年至1945年这十年可以被称为墨西哥电影的黄金时期。从墨西哥的历史中发掘题材,无疑是使墨西哥电影进入黄金时期的根本原因。
二、 两部作品的不同特点
两部作品均是从历史事件中发现题材的典型,两部作品所描写的故事也均是两个国家民主革命活动的真实写照。
1. 平铺直叙的革命过程与Elipsis(省略)手法的运用
《在底层的人们》从头到尾的内容十分紧凑:从主人公Demetrio的家被焚烧到他组织自己的朋友成立起义大军,再到他们参与的几场小型斗争到最后回归故里,短短三部分,区区几十页,却为人们大致勾勒出历经几十年的墨西哥大革命全过程。
“省略,是一种重要的电影语言。4”二十世纪的墨西哥革命小说与电影一样,都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特别是在墨西哥主流电影中。《在底层的人们》和同为革命小说的众多作品的故事内容也多少受当时墨西哥主流电影的影响:大多都以平铺直叙的手法、简略地描述整个革命的过程。虽然故事以随行医生Luis Cervantes的角度出发进行描写,但是很少出现他对间接参与的各场斗争活动的主观看法,故事自始至终都好像是一个旁观者的叙述,一切的烧杀抢掠流血流泪都与叙述者无关,文本中无法直观看到民众面对革命所该出现的各种情感起伏,这样的平铺直叙反映出,当时的墨西哥人民是以这样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来迎接和参与革命的。
2. 冷嘲热讽的“胜利心态”
《阿Q正传》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改编成电影作品:这一时期的电影被称为“变革与多元的新时期电影5”。这一时期的电影与二十世纪初的文学一样,受到了“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阿Q正传》正属于这之后出现的“伤痕与反思电影”。伤痕即阿Q的“精神胜利法”,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众的愚昧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辛亥革命完成的不彻底性。鲁迅先生希望人们可以在嘲笑阿Q的时候摒弃自身的软弱和愚昧。
三、两部文学作品以及电影作品所偏向的市场
1. 对外弘扬民族特色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说,《在底层的人们》虽然没有与同为革命小说的其他作品那样以印第安人为故事的主人公,但总体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墨西哥革命小说作者大多将具体鲜明特的的印第安人、农民、士兵、工人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人物形象一方面与身处革命的墨西哥人民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以这些民族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主人公可以更加吸引对墨西哥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外邦人,由此可见,墨西哥革命小说面向的市场可以说是内外兼顾。
2. 對内揭露民族劣性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大多在批判旧制度,宣传新思想,鲁迅先生的作品也不例外,但是笔者认为,虽然他的作品也能与受压迫的被统治阶级产生共鸣,这些小说的创作目的确实给统治阶级看的。在《阿Q正传》里,他毫不掩饰的通过阿Q之口说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与人性的各个弱点,通过阿Q之死指出了不了解革命却盲目参加革命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他的作品都只是想唤醒当时统治者的良心,想通过揭露民族的伤疤来唤醒仍旧沉浸在封建独裁统治的统治者们以及全中国人民救国存亡的觉悟。
结语:本文撇开具体故事内容走向,结合二十世纪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墨西哥和中国两个国家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的大致样貌,以墨西哥大革命与辛亥革命为大背景,以两个国家各自报刊与电影的发展大致趋势为辅助,对比和展现了两部伟大作品在主人公形象与代表典型,作品发表主要目的和作品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一部分相同与相异之处;从电影传媒的角度出发,向大家展现了二十世纪近百年间的墨西哥与中国的社会全貌的一角。
参考文献
(1). 鲁迅,《阿Q正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 托雷斯·里奥塞科,《拉丁美洲文学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3). 《新西汉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4). 陈平原,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5). 鲁迅,致王齐南的信,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6).(法)乔治 萨杜尔,徐昭,胡承味(译),《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
(7). 陈众议,《20世纪墨西哥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8年。
(8). 王春灿,《电影新作》,1986年第01期,上海:电影新作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
(9). 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湖南: 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
(10). MARIANO,Azuela: Los de abajo,Bogotá D.C. Colombia, Editorial Skla.
(13). Ramírez,sergio: "América, novela con novelistas", Lateral, Revista de Cultura, n°133 enero de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