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俊
【摘要】抗疫斗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次严峻考验。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涌现了无数暖心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将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和“舍生忘死”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践,这对于塑造青少年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激发青少年团结合作的意识、培育青少年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鍵词】抗疫精神;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用“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塑造青少年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
“生命至上”是指相对于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至上而加以敬畏、尊重和善待,终极目的乃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中华民族历来都将人作为最高目的,坚守着“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历史上,道家、儒家和佛家的生命观及其实践活动,深深地烙上了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道家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珍贵至上,天地之大德乃孕育生命、承载生命和维持生命。儒家重人轻物,视人为天地万物之灵。佛家有言“众生平等,善待生命”,视“不杀生”为佛门“五戒”之首。[2]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紧紧团结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幸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落下一人一户。无论面临多少艰难困苦,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及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
在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密切跟踪疫情防控形势,心系人民群众的安危,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危机关头,“中国速度”、“中国担当”和“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政府“生命至上”的价值信仰。无数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普通百姓响应号召,不计个人得失、无怨无悔,投身于为人民群众谋健康谋幸福的事业中。在保护生命、驱离死神中,无数白衣战士主动深入疫区一线,全力救助每一位患者;无数基层人员严守关卡,保障居民不受病毒侵扰;无数人民警察、军人、志愿者和环卫工人通力合作,维护社会基础服务功能正常。比如,90后姑娘李慧娜接到援鄂倡议,没有丝毫犹豫便匆忙踏上援鄂的征程。她坦言:“人生不应该留有遗憾”、“时刻准备着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在国家有难时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就是我的使命,也是医护人员活着的意义。”[3]这些英雄的壮举,不仅体现了人性的光辉,更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
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蕴含着重要的价值遵循,即投身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广大青少年尚处于“拔节孕穗期”,心智水平仍待发展,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腐蚀,出现责任感缺失、理想方向迷失和偏离正确的人生态度等问题,并最终妨碍成长成才。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至上”的崇高信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这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理念的引领,并将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依托钟南山、李文亮、李慧娜和汪勇等鲜活感人的故事,以此实现青少年的“共情”。此外,还需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让青少年认识到抗疫精神的重要意义,帮助青少年领会“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信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并最终实现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精准滴灌。总之,抗疫的感人事迹和服务人民的理念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温度,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目标。
二、用“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激发青少年团结合作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4] “举国同心”充分展示了全国动员、全民参与,彰显了亿万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并深刻地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由此可见,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抗疫,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在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迅速蔓延的疫情,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和96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毅然奔赴抗疫前线,许多人来不及与家人尽享除夕团圆之夜便匆忙上阵。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基层社区日夜值守,数百万的环卫工人起早摸黑清洁着城市,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默默奉献......“天使白”、“守护蓝”、“橄榄绿”、“志愿红”从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汇聚起来,照亮生命之光,让生活回归平常,使城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每一位中国人在疫情中的担当。在疫情的大考中,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完全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和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共同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为培养青少年的团结合作精神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当前,资本的逻辑在社会生活中畅通无阻,许多优良的传统被轻易地遗弃,社会弥漫着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气息,使得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一项关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调查显示,相当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尊老爱幼、互帮互助、集体主义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偏差, “言”与“行”尚有不小的差距, 更多的青少年只“言”不“行”。[5]此外,青少年的合作倾向不算太乐观,合作倾向发展呈现出一个倒“U”型,即从四年级到预初不断增高,预初到高二年级逐渐下降。 [6]“举国同心”的抗疫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同心,弘扬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优良传统,这恰好为青少年的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发力:一方面,利用抗疫事迹营造浓厚的团结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可以积极举办系列讲座讲述抗疫之团结,也可以开展体现团结合作的抗疫故事分享,让广大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是加强和培育青少年团结合作的有效途径。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广大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博物馆和参与社会服务,使广大青少年在参观中领会抗疫精神,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用“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培育青少年无私奉献的精神
“舍生忘死”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充分彰显了牺牲小我、成就大家的优秀精神品格。古往今来,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关头,无人仁人志士“位卑未敢忘忧国”。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更是中华红色文化的主旋律。370多万的英雄先烈(有名可查)用了28年时间浴血奋战,为了革命舍生忘死,为了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战。在建设、改革时期和新时代,先辈们和英雄们传承着革命时期的无私奉献和舍生忘死的精神追求,始终心系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用青春甚至生命来建设共和国。“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生动地诠释了18岁戍边英雄的家国情怀。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抗疫英雄们也传承和延续着先烈们的精神追求。疫情发生后,广大医务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把疫情当作命令,他们心系社会、心系国家,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将个人的奋战视为使命。这些英雄给广大青少年上了一堂人生公开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历史上,马克思调和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关系,阐明了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明确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7]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由此可见,社会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离开了个人就没有社会。同时,社会也是个人的存在形式,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人。英雄们在疫情不明朗的情况下,舍生忘死地投身战疫斗争中,他们忘己爱苍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没有国何以家”的朴素道理。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需高度重视人生选择问题,以奉献社会的崇高目标要求青少年学子,在实践之中贯穿家国情怀。当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严重缺失,相当大的一部分青少年将“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当作学习之动力。[9]可见,亟需高度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首先,晓之以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思想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指明了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目标和方向。为了赋予青少年价值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胸怀人民和胸怀祖国。其次,动之以情。以英雄勇敢逆行的感人事迹启发青少年思考人生抉择,鼓励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统一小我和大我,将人生追求融入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在为人民服务中淬炼自我,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最后,融于实践。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青少年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从不因能力差距和职位之别而否定,平凡的岗位和普通的工作依然能发光发热。比如,陕西铜川的拾荒老人李艾虎贡献了所有积蓄,捐款万元抗疫,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他朴实地说:“我年龄大了,要钱没用。捐给国家用得上。”诚然,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同、职业有不同之分、职位有高低之别,但只要在个人工作岗位上尽忠职守、兢兢业业,自觉将个人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不为私心杂念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便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青少年需要汲取“舍生忘死”、“生命至上”和“举国同心”的养分,完善个人人格,培育担当奉献的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强化团结合作的意识。青年是祖国的明天,是民族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青年一代要把个人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自愿地把一生奉献于利国利民的事业。趁青春,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在未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2]江畅.“人民至上”与“生命至上”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意蕴[J].伦理学研究,2020(04).
[3]白羽.当前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4,27(02).
[4]魏辉彦.青少年合作倾向及与其自尊、人际信任和观点采择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6]马克思、恩格斯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7]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8]http://m.heihe.gov.cn/info/1002/81470.htm
[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331/c40531-31654824.html
注释: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2 江畅.“人民至上”与“生命至上”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意蕴[J].伦理学研究,2020(04):8-15.
3 http://m.heihe.gov.cn/info/1002/81470.htm
4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5 白羽.当前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4,27(02):72-74.
6 魏辉彦.青少年合作倾向及与其自尊、人际信任和观点采择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17.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02.
8 马克思、恩格斯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2.
9 注:“您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选择“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的比例只占到这次问卷调查总数的13.2%, 选择“将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 过舒适生活”的人却高达71.1%, 剩下15.8%的人选择了“为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困难处境”。引自:白羽.当前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02):72-74.
0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331/c40531-3165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