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荷花季。朋友的孩子在望眼欲穿里收到了一高等学府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人们惊诧的不是这通知书的精美绝伦,而是夹带的光溜坚硬的两颗莲子,两只宛如小小香囊的青紫色的小袋中各装了一颗莲子,一只上面绣着“一颗种在故乡,记住你的来路”,一只上面绣着“一颗带回校园,见证你的成长”。小小的两颗莲子清凉着七月的夏日,好似一池荷花清凉了一个世界。
几年前圆明园发现了百年的古莲子,现在已进入“莲二代”。上世纪人们在东北的泥炭土中发现了千年前的古莲子,千年之后仍能萌芽、生根、开花。莲子带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与百年、千年莲荷相遇,听一曲古琴《荷花赋》,执手仙子于浩渺烟波之上,采一株半开的莲花挂于晚舟,照亮篷船的卧榻,让荷香弥漫着每一个梦乡。
佛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清静的莲花。
但只是少年读过的《荷塘月色》占据了对荷的整个记忆的意象,潜意识里那荷就“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十几年前有机会坐在燕园的课堂里,可满脑子都是荷花摇曳的影子,但未名湖里多是睡莲,虽娇小美丽,却有些稀落零星,远不是“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也并没有出水。不过朗润园里的荷塘倒是弥漫了浓浓的荷香,“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只是无法确定季老当年曾是坐在哪块石头上来享受这清塘荷韵的。月色的荷塘或是朱子太过朦胧迷幻的描绘,总是勾引着好奇的魂,期望能披着月光亲眼目睹荷的千姿风韵,知遇莲的孤寂而雅致的盛世清欢。
《荷塘月色》文后落款是“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朱子曾执教和借住于清华园,那荷塘就在清华园中的近春园,近春园四面荷塘环绕,东山上的“荷塘月色亭”注视着荷塘里的每一片叶子,细数着每朵盛开的莲花,验证着荷花定律的真实或虚假。燕园与圆明园仅一路之隔,东北与清华园毗邻,从燕园东门到清华园西门也不过两千多米的距离。选择一个朗月的夜行走于荷塘曲径,一切都是黑白的世界,没有粉红和青紫,也没有浅黄和暗绿,荷塘的色调随着云的浮动或明亮或灰暗,但有一点看得真真切切,满是“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和半开半包的莲花,却没“有袅娜地开着的”,因为为了看得更清楚,是带了手灯去的。后来多次反复观察,才知道莲花一般都只是在早晨盛开,傍晚花瓣慢慢合拢,第三天凋谢,莲蓬裸出,所以晚上一般是看不到盛开的莲花的。我知道,文人赏荷多有寄托,朱子也不过是把这荷塘和月色作为他情感宣泄的道具,借景欲说心事罢了。
如果说荷塘月色不过是文人的寄托,西湖的“曲院风荷”却已成大众沉醉的情人,那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美的賞荷是摇一叶扁舟于莲花深处,细雨轻拍荷叶,红荷在手旁穿梭,芬芳飘落指间,听翠鸟立于蓬头鸣叫,观鳜鱼飞起争抢花瓣。西湖红莲、千瓣莲、古莲、舞妃莲、印度红睡莲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白的、青的、红的、紫的、黄的,这些荷花在串色后,又变成了白里带红,红里带粉,暗白,淡绿,间色,暗紫,灰绿色,深蓝色……,形成一个五彩缤纷的芬芳世界。不同的莲花当有不同的风情与魅力,但无论是硕大神奇的王莲,还是碧玉灵性的碗莲,都是一样的清香温润,没有以大欺小,也没有孤芳自赏,更没有勾心斗角,一池之中,没有王者,也没有青铜,你可以才露红荷尖苞,我可以潇洒落花而去。王莲也是莲荷,也不会以王者自居,但王莲的神奇不仅在于她像竹扁般巨大的叶子,可以承载一个妙龄少女,还在于她美妙的善变,王莲在开花时花蕾才会伸出水面的,第一天傍晚时开花,白色的花瓣里的花蕊清香四溢,第二天为粉红色,第三天则为紫红色,然后闭合凋谢后慢慢沉入水中,种子也在水中成熟后落入池泥。
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太阳是由荷花绽放而诞生的,睡莲花被信奉为“神圣之花”,象征着“只有开始,不会幻灭”的祈福。花虽开虽谢,荷却留下了种子和根茎,于生死之间轮回,在轮回里得以千年万年的永恒,因此我们常在仰慕荷花盛开之余,也会惊艳于莲之枯萎的静美。深秋之后,一池芳华散尽,只剩枯黄的叶茎和干瘪的莲蓬,莲子已被馋嘴的鸟儿掏空,就连蜻蜓也是嫌贫爱富,早已投入了他人的怀抱。
我曾见过世间最美的残荷,该是那次在萧瑟的绵绵秋雨中,荷塘岸边,姑娘坐着轮椅,男子撑着一把粉红的雨伞,在烟雨里又极像一朵硕大的莲花,姑娘心无旁骛地涂抹着面前的画布,一支素荷似任性的腓骨,简单而又孤独,在秋风里却是散发着墨彩的清香,温润着那秋的丝丝凉意,此情此景心里忽然涌起“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来,但又蓦然觉得这残荷也如佛一般的神圣完美。姑娘虽然下肢残缺,可我好似看到那刚劲的秋日荷茎才是她如仙子飘逸疾驰般的双腿。
所以只要有佛的地方,莲荷从来就不会缺席。佛祖就是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的,莲眼低垂,静听世间的一善一恶;观世音菩萨也是或坐或立于莲花之上的,手握净瓶杨枝,静观婆娑的一慈一悲;其余的菩萨也有坐于莲花的,也有手持莲花的,也有做莲花指状的,也有向人间抛洒莲花的。就连庙宇飞檐也都是以各种各样的莲花雕栋画梁,甚至拜佛的跪垫也少不了刺绣的莲花图案。我猜想,莲子能千年不腐,也当是在佛前修得的正果的原由吧。
听说那位幸运的学子将一粒莲子刻上自己的名字撒入了门前的池塘,只等来年看尖尖荷角,那荷之根就会永远留在故乡的泥土里。也听说那轮椅上的残荷,嫁给了那把雨伞,他们承包了那里的千亩荷塘,从春的清池到夏的盛世,还有严冬的皑皑,她用画笔记录着莲荷的生死轮回,把荷的不争和洁净,莲的静美和风骨,定格在一抹抹的墨香里,独守着一池波澜不惊的清水。
我不知道要走多远的路,攀越多少的峭壁山峰,不知道要看过多少的千帆风云,经历多少的激流浪遏,才能把自己的心修炼成一朵纤尘不染的莲花,但我知道尘世无法逃遁,也无处逃遁,只能在滚滚红尘之中默默厮守、独善其身,心若莲荷不蔓不枝,在一纸风华里,不忘初心,幽香向远,也未必要拘泥于月色下的荷塘和西湖的雨濛迷离,为那一声可有可无的叹息和呻吟呢。
作者简介:孙君梁,河南南阳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法律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