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关键词:“问题意识”學习;小学数学;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深入,对小学数学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问题意识”学习法的重要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重点课题。
一、影响“问题意识”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因素
(一)学生对“问题意识”学习法的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学生的配合能力、倾听能力、包容能力、调整能力等都会对“问题意识”学习造成影响。
每个班级中的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有的学生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擅于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而有的学生即便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即便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们在面对同样的学习任务时,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经验丰富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往往会联系自身的已有经验,以最便捷的方式将问题的答案解出来。而有的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往往无法与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导致学习体验效果不佳。此外,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的学生对于图形具有特别的感知能力,而有的学生却对数字更容易产生感知,这些差异性都会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造成影响。
(二)教学评价对“问题意识”学习法的影响
对学生的错误理解进行及时的纠正与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在“问题意识”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学生加强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动力。
二、“问题意识”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师应为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目标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们合理安排学习目标,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科学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与加工,也能够帮助教师选择更科学的教学手段。此外,学习目标也是教师为学生们合理安排学习活动的参考依据。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关于《长方体的体积》这一节时,教师为学生们安排的学习目标如下:首先,使学生充分理解在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时,主要就是看该物体中共包含多少体积单位;其次,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通过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并推演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数学规律,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由多个1cm3正方体所组成的长方体,再让学生们共同来数一数该长方体的体积有多少以及都有哪些不同的数法。其次,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出示了十二个1cm3的正方体,并让学生们共同讨论应该如何组合成一个长方体。最后,如何用第二个1cm3的正方体,组合成一个大于12cm3的长方体,并说出该长方体的具体体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长方体体积的影响因素,并明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师应为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强化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内化。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关于《倍数与因数》这一节时,教材中所展示的问题是:12和18的全部因数有哪些?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最大的公因数是多少?这种教学资料与学生们的生活太过遥远,对于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改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于是变成了:教师手里有两根小木棍,一根长12cm,另一根长18cm,如果把它们折成同样长短的整厘米小段,可以有哪些折法?每段最长可以为多少厘米?
通过这种方式,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于是有的学生用小于12的自然数逐个进行尝试,有的学生则分别写出12与18的约数,再找出相同的约数等。最后学生们总结出了四种不同的折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加强了对公因数概念的理解。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问题意识”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策略:教师应为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目标、教师应为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等。文中所提的几点策略,对于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艳平.“问题意识”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2019(004):74.
[2]姜承彬.“问题意识”学习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009):1.
[3]宁洪丽.加强过程体验,促进学的有效——“问题意识”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9,026(039):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