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雷
谈到《济南的冬天》,人们总是徜徉于其如画的景致,惊羡于其优美的文辞,陶醉于其温润的情感。如果我问你,文中使用了几个“点”字,你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也可能认为这问题也太浅显了。这个问题,只要具备数学基础就能够回答,但是作者老舍反复使用这个量词,是有字斟句酌的巧妙构思在的。
一、“点”与“温”的印证之巧
作者在第一段就指出,“温晴”是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行文中,作者紧紧扣住这一特点展开描写,以量词“点”印证“温晴”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济南周边的地形特点像一个“小摇篮”,不仅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也形象地说明了“温晴”的原因。有人认为这句话中的“整”和“缺”是矛盾的,事实上在这句话中,作者更强调前面的“整”,因为“缺”的只是“点儿口儿”。这个量词“点”用得恰到好处,巧妙至极。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明白第一段中“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的原因。
如果把这个“点”字去掉,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便不是那么清晰,读者就会发出疑问:到底这个口儿有多大?也就不能突出“小摇篮”的“整”圈的特点。如果换成“块”,这个“块”在程度上较重,让人不能理解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没有风声”更无从说起了。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作者从日光写到山,再写到水。济南是著名的泉城,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构造使济南的泉水不但不结冰,还会散发出些许热气,但仅限于“温”水,而非“热气腾腾”的开水。所以作者说“冒着点儿热气”。“点”字限制了热气的程度,准确贴切,充分印证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二、“点”与“小”的映照之妙
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具有丰富多彩的绘画美,我们能看到阳光朗照下的“济南全景图”,也能看到自上而下空灵的一块“蓝水晶”。最让人难忘的应该是“薄雪覆盖下的山”若隐若现的秀色和“城外遠山”的古朴静谧之美。这一幅幅画中,所见之景离不开一个“小”字,所见之色同样仅仅“点”到即止。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小山”是个“小摇篮”,有时下“点”“小雪”,注意只是下一“点”,还必须是“小雪”。开头这一句为整段话、整个雪景定下了“妙”的基调。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这两句中的几个“点”紧承上文,扣住“小”的特点,展现绘画美。我们的眼前仿佛有一位秀气可爱的“看护妇”穿着“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露出更美的“肌肤”,微微露出害羞的“粉色”,这些灵动的词语,无不透出女性的柔美、优雅。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小雪”之后,城外的远山,是秀气的“小山”,“小山”上卧着的是“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便成了“小水墨画”。这不是气势恢宏的大幅油画,而是清新淡雅古朴的中国水墨画,与济南这个古老的城市极为相衬。这里的“点”与“小”相互映照,更能突显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平静,也与第二段“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
“点”与“小”的映照,贯穿全文始终,下文亦有“小团花”般的“小灰色树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小巧,那么秀气可爱。一个“小”字浓缩了济南冬天景物的精华,一个“点”字浸染了济南冬天美轮美奂的童话色彩。
三、“点”与“情”的映衬之真
1930年7月,作者受聘于齐鲁大学,担任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文学教授。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老舍还获得了人生最美的眷顾——真挚的爱情,与胡絜青女士结为伴侣。面对济南的风土人情,伴着甜蜜的爱情,老舍的创作热情喷薄而出,《济南的冬天》的文字中便明显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内心的火热幻化作脉脉的温情,这从量词“点”中也能看得出。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曾经在新加坡停留了半年,当然了解热带地区日光毒辣、天气晴朗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点”并非有意强调对热带天气的恐怖之意,而是与济南温晴的天气特点进行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晴而不毒”“晴而温暖”,展现了作者对济南这个第二故乡的款款温情。
“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点儿幻想”是指济南人对春天的向往、对春草的期待,这仅仅是济南人微不足道的幻想,因为冬天是这样的温晴,自然也不必要有那么多幻想。
量词“点”既展现了济南冬天特有的绘画之美,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也带领我们走入语言大师的文本深处,领略语言建构的奥妙。当前不少学校正在推进基于“言语创造”的语文教学,这要求一线语文教师能善于梳理文本,重新建构言语信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重变化、求创新,实现语文教学在教学的情趣、情怀、特质、艺术等方面具体而有效的量变与质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