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章回体小说艺术的发展历程

2021-01-20 22:09闻子易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6期
关键词:章回体金瓶梅三国演义

闻子易

章回体小说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形式,经历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唐末俗讲与宋、元讲史话本的雏形阶段;将真人、真事作为故事核心,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的初期阶段;情节、人物、内涵越来越丰富的明中叶之后的成熟阶段。四大传奇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它们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发展历程,即从扁平到立体,从单一到复杂,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本文以四大传奇小说为例,对章回体小说发展的历程进行论证,展示四部小说的内在韵味,剖析小说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分析受众群体的心理,让读者体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章回体小说的发展,底层民众的自由开放之心越来越强的状况。同时,随着明代社会变迁,章回体小说的形象、结构、思想等方面也在发生转变。章回体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越来越丰富、复杂,结构越来越多样,思想越来越开明,这些转变不仅暗示了那个时代下文人创作的思想变化,代表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成熟,也展现了中国文学创作思维的逐步成熟。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形成也为中国后来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人物形象的丰满

在章回体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我们会发现人物形象呈现出由扁平人物向圆形人物转变的发展状况。由起初的单一化、类型化、标签化的特点,变得逐渐复杂化、多面化,之后便开始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变得逐渐多样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叙事结构与主题思想的改进。作者为了将人物的多面性尽可能多地展现,必然会增加相关情节矛盾,为了避免情节的冗杂繁多,又从平铺直叙变成插叙、倒叙、想象等多种叙述方式,同时人物塑造和叙事方式的发展必然也代表着主题的变化,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波澜起伏的明争暗斗场面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过度依赖事件展现人物形象的方式,致使人物形象不得不为了情节结构的顺畅而变得标签化。例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乱世奸雄的曹操、仁政爱民的刘备、忠心守义的关羽、耿直粗犷的张飞……每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独特而具有辨识度的特征,这样的人物写作方式其实是十分方便的。《三国演义》当中每一个人物发展的故事大致都可以概括为某人因为自己的某一优点或缺点而成功或者失败,这与以时间为线索的写作方式相辅相成。这样方便行文的处理方式自然也有缺点:单一的人物塑造往往造成《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禁不起读者推敲、仔细品读的缺陷。例如,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慧,将他写得神乎其神,仿佛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定性质上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假”的感觉。

到了《水浒传》,章回体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的人物形象大多在一个主特点中加入一部分次特点,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真实。最能说明此特点的便是粗中有细的鲁智深。为了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离开,一向暴躁的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拖住店小二追寻金氏父女,“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直接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再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后来不慎失手打死郑屠,也是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

《西游记》《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则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加具有真实性。两部作品善于寫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将优缺点杂糅起来,让人又爱又恨。《西游记》注重将人物形象放在日常生活片段当中,用生活的细节来多方面地表现其多面性。如猪八戒的贪吃、贪婪、贫嘴、懒惰等缺点都放在了日常与其他人的对话,以及守护师傅的过程中,而对其对抗妖怪的尽心尽力则选择分开描写,从而两个方面都能各有侧重,进而丰富人物形象。猪八戒的缺点是人性的通病,虽然是落后、不足、狭隘的一面,但又不得不让人认同,最终获得人们的同情与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其形象的可爱感。又如孙悟空,既有聪慧机智、勇敢正义的一面,又有自负冲动、缺乏耐心的一面。再如唐僧,既有善良友善、慈悲为怀的一面,又有不听建议、盲目自信的一面。《金瓶梅》在塑造人物上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在描写中,对人物的心理、形象、语言精雕细琢,赋予每个人物真正的人性特征,灵动活泼。全文有很多看似闲笔的地方,这些只是为了写心,为了刻画性格。这样的写法在之前的章回体小说中是很少出现的。

二、文章层次结构的多样

不仅仅是人物形象的丰盈,随着章回体小说的发展,写作结构也从单一化变得越来越复杂。写作结构的复杂化不仅仅是作品的创作逻辑复杂化的体现,更是当时小说创作成熟化的体现。作者对自己所要创作的事物找到了更加舒适、更加可读的写作方式,这不仅仅是作者创作艺术水平的成长,更是读者群体以及整个时代的发展。

《三国演义》采用的是最简单的时间顺序和线性结构的写作方式,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写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创作是小说写作的基本方式,初期的小说写作中插叙、倒叙等写作方式较少,情节跌宕起伏之处虽存在,但波折不大,情节冲突的情感较为表层,以上都是一个文体发展初期的基本情况,《三国演义》作为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能拥有现在的艺术成就已然值得称赞。又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早期创作,《三国演义》已经将故事整体叙述得很好了,摆脱了之前唐传奇、宋元话本相对分散短小的篇章结构以及不成熟的、口语化的、逻辑性偏差的故事结构。同时,《三国演义》在多处有意运用悬念手法,尽力改变单纯的时间顺序结构,尽力将故事的悬念度、情节的冲突度拉到最大。

《水浒传》采用的是链式结构,前半部分写个人的故事,最终各路英雄汇集梁山,后半部分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写起义、招安、破败等过程。采用链式结构将整体分为前后两部分是符合《水浒传》故事情节的。前半部分的链式结构将每个英雄分开叙述,可以更好地刻画每个人的人物形象,展现英雄的多面性,为后面的梁山好汉团聚情节做好铺垫,用故事情节逐步将每个人物汇集起来,形成人物关系网,构建起来初步的兄弟情义,反映了“忠义观”的思想情感。后半部分大多按时间顺序写梁山泊英雄一步步由盛到衰的发展脉络,一百单八将最终死的死、伤的伤,造成了魂聚廖儿洼的惨剧,他们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却使梁山起义军真正走向灭亡。这样的叙述方式也与前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人物性格上,从之前的奋起抵抗变得越来越软弱胆怯,前半部分最值得称赞的英雄豪杰也最终落得个令人唏嘘的悲剧结局。情节上,前半部分的一个个好汉汇聚成一百单八将,后半部分一个个死伤离开。前后的欢聚与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加强整本书的悲剧色彩。《金瓶梅》则展现了一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全书的背景安排在北宋末年,但它实际上写的是明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将明代中叶的社会中的人、景、物展现出来,仿佛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一般,时代下的人情百态在这里被全面展现。除此之外,小说还写了苗青害主、贿赂蔡京、结交蔡状元到参见皇上等一系列的故事,从一家之事拓展到天下国家之事,从一家之兴亡写社会的曲折变化。网状结构从一个点扩展开来,从潘金莲到西门庆,到妻妾之争,到官场之事,“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网状结构是中国章回体小说一种极大的突破,大大加深了一个故事的内涵思想,以小扩大,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最终达到对时代的展现。从《三国演义》到《西游记》所描述的都是一个故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稍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其时代性、故事性偏弱,而《金瓶梅》直接选择写世俗故事,用一个家庭的碰撞写一个时代的激荡,在保持了与前三部作品一样的可读性的同时,《金瓶梅》尽力展现故事的跌宕起伏,表现时代变迁情况。

三、思想主旨的人性化

章回体小说的起源—俗讲和话本,正是基于商业化的发展与底层民众的情感渴望而形成的。因此,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开始,小说创作便与社会时代息息相关。从四大传奇的主旨思想能感受到每本书随着社会时期的不同所呈现的主题不同,这代表了当时民众心理的发展进程。

《三国演义》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基本采用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三个国家混战,最终司马氏统一三国。《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写作现象,同样是举兵起义的人,为何罗贯中对刘备与曹操的态度却不同,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刘备拥有正统血脉,人们认为他起兵是正常的,而曹操则被认为是乱臣贼子,故对他的描写更带有一定的心理偏见。这样的思想也代表了民众对于朝代更迭时血脉的看重,是传统宗族血缘意识在文学人物形象上的体现。这时候,人们还将“人”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去看,从伦理道德审视一个人。《水浒传》也是带有朝代更迭、社会变迁的思想在其中的。两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并非作者生活的时代,但所反映的是对当时社会情景的思考。作者們站在历史和社会中感悟“人”的生存与发展,希望从历史中找寻经验,思考如何保持和平与安定。而两部小说的创作时期仍然处于元末的混乱余波时期,人们渴望统一、渴望英雄的社会心理仍然存在。因此,以上两部小说都是外部的“人”而非内心的“人”,那是社会民众对英雄给社会带来好处的心理期待。

商业化的突然兴起与蓬勃发展让社会应接不暇,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作家、思想家反思自我,希望正确理解个人对于外界的欲望与自我的力量,渴望个体的突破与成长,希望拥有对抗外界势力的能力。《西游记》与《金瓶梅》的主题思想相比于前两部小说则走出了元末的历史余波,更多地立足于对“人”的内心的思考。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一步步完成了九九八十一难,也完成了个人的升华与历练,总体而言,表现了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呼唤。师徒四人在完成取经任务的同时,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是仍然保留了自己个性当中的突出点,这是个人发展的理想状态。然而,《西游记》所涉及的内涵仅仅是针对个人心理发展的,渴望自己突破社会的浮躁风气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个人层面的思考,是回归本心的思考。

《金瓶梅》所思考的角度则更加深入。它思考在这个社会中“人”应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在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审视自己,如何将自己融入社会。明代中叶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民众心理的不适应与陌生感。同时,在传统思想与李贽的反叛精神互相碰撞的情况下,民众更是迷茫又困惑。《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小说,全面展示了时代的背景与背景下人们内心的情绪反馈。虽然这仅仅是全面地、艺术化地展露,但确实是站在社会层面思考人的内心。它说明了在这样的历史新背景下,人们渴望正常生活,寻求自我内心的安稳,渴求社会回到公平正义的状态,追求正常的人性,渴望自身与社会平衡相处的社会理想与愿望。这是人的内心与外部的社会达成和解,将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思考自己所思、所求、所愿。较前几部作品,《金瓶梅》的视野更加开阔,描绘视角更加深入,对人物内心的观察更加细致。

中国章回体小说大多从民间演变,或由民间创作而来,代表了随着时代变迁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心理发展变化,代表了底层民众心中最想表达的心愿。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从元末的混乱余波到明中叶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对和平社会的渴望到对人性理想的追求,中国章回体小说一步步的发展承载了底层民众的愿景。它的逐步成熟不仅是文学题材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规律,也是中国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越来越紧密联系的结果,是中国古典民间文学发展的一大进步。

猜你喜欢
章回体金瓶梅三国演义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小学语文章回小说阅读指导策略探究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20世纪以来现代章回体小说创作研究综述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