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2021-01-20 01:21谷晓辉李景东东莞市石碣医院神经外科广东东莞523290
吉林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分型死亡率

黄 威,谷晓辉,李景东 (东莞市石碣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东莞 523290)

颅脑损伤在全身性损伤中的发病率位居首位,该损伤严重程度比较高,集中表现在致残率和致死率方面,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1]。目前,临床对于颅脑损伤的诊断检查中,环池CT的应用比较普遍,该诊断手段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能够精确到毫米呈现出受损组织机构挤压时的位置[2]。通过环池CT诊断检查,诊断医师动态地对环池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根据颅脑损伤环池状态分型及三维重建变化,可以实现对患者预后情况的判断。本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颅脑CT进行扫描分析,将环池受压的程度改变进行具体数值分型,探讨环池CT三维重建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为病例收集时间段,纳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进行研究。其中,男51例(59.30%);女35例(40.70%)。损伤原因方面:车祸致伤38例(44.19%);意外跌伤20例(23.25%);打击伤28例(32.56%)。入院时GCS评分方面:3~5分19例(20.09%);6~8分30例(34.88%);9~12分18例(20.94%);13~15分19例(22.09%)。入院时,有2例患者双侧瞳孔出现缩小,2例双侧瞳孔出现散大,5例一侧瞳孔散大,77例瞳孔正常。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急症科即行头颅CT扫描检查,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CT复查。采用PHILIPS 公司生产的Briliance 16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方法:以眶耳线(OM线)为基线开始扫描,向上扫描至头顶,层厚和层距均为5 mm,进行无间距扫描,必要时加做薄层扫描。入院后,全部患者在0.5~5 h,平均(1.23±0.21)h内,行首次颅脑CT扫描,然后以首次CT扫描的结果为出发点,进行CT复查。第2次CT复查扫描的时间为入院后6~18 h,平均(8.64±1.52)h。第3次CT复查扫描时间为入院后19~48 h,平均(31.02±4.97)h。第4次CT复查扫描时间为入院后49~240 h,平均(154.35±21.86)h。每一次CT扫描上,均将扫描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整体进行动态观察,掌握颅内损伤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及时对环池的变化进行观察,用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

1.3判断标准

1.3.1环池分型[3]:将环池的宽度分为5型:环池宽度无明显改变,>3 mm,表示1型;环池部分变窄,轻度受压,2~3 mm表示2型;环池部分闭塞,中度受压,1~2mm表示3型;环池大部分闭塞,重度受压,<1 mm表示4型;环池完全闭塞且消失表示5型。

1.3.2预后分级[4]:参照国家《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l8667-2002)标准的1~10级对患者预后进行分组,以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等患者的预后情况作为观察指标。

1.3.3昏迷评分[5]: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患者的昏迷程度:13~14分表示轻度昏迷,9~12分表示中度昏迷,3~8分表示重度昏迷。正常人的昏迷指数是满分15分,昏迷程度越重者的昏迷指数越低分。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进行分析,以相关系数r表示两变量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环池分型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全部86例颅脑损伤患者,随访3个月后死亡16例,死亡率为18.60%。死亡率在不同环池分型方面,1型0.00%,2型6.67%,3型15.00%,4型29.41%,5型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61,P<0.05),表明环池分型越低,死亡率越低,预后越佳。见表1。

2.2环池CT三维重建动态变化与死亡的关系:环池受压减轻组49例,生存率93.88%,死亡率6.12%;环池压迫无明显变化或加重组37例,生存率64.86%,死亡率35.14%。环池受压减轻组生存率高于环池压迫无明显变化或加重组,死亡率低于环池压迫无明显变化或加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环池分型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表2 环池CT三维重建动态变化与死亡的关系

2.3环池分型与GCS评分相关性分析:环池分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641,P<0.05),环池CT分级越高,GCS评分越低。见表3。

表3 环池分型与GCS评分相关性分析(例)

3 讨论

颅脑损伤属于神经外科中最为常见的危急重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重症之一。既往,临床对于颅脑损伤的病情评估和预后,一般将患者体征、症状、GCS评分、GOS评分等结合起来,这样的病情和预后评估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局限。以GCS评分为例,该评估手段有时并不能够准确地反映颅脑损伤的程度,尤其是在早期镇静、插管及使用呼吸机时会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GCS评分。有研究表明,将近40%的颅脑损伤患者无法得到完整的GCS评分[6]。因此,采取更为客观、有效的手段进行颅脑损伤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

CT扫描近年来在颅脑损伤的病情和预后评估中逐渐应用,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研究表明,CT扫描可以决定颅脑损伤程度是否需要实施手术治疗,还能够检测颅内压变化,预测患者的预后。中脑和基底池容易受到影像学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采用CT扫描时,通常会选择脑池状态变化来反应脑干的受压基底池状况[7]。环池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价值,主要是基于颅脑损伤的生理结构及颅脑组织急性受损时颅脑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环池的形态大小可以作为脑干受压情况的重要判断依据[8]。实践证实,颅脑CT扫描后,对于环池大小形态可以直观地进行观察,从而了解受损组织的严重程度及病情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为期3个月的随访后,死亡率为18.60%,而不同环池分型死亡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池分型越低,死亡率越低。在不同环池受压程度发面,环池受压减轻组死亡率低于环池压迫无明显变化或加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环池分型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环池分型越高,GCS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严重,预后也就越差。

综上所述,环池做为颅脑损伤后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对颅脑损伤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其受压到消失提示脑损伤的不同程度及预后好坏。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分型死亡率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