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娟
(庆阳市中医医院肿瘤科 甘肃 庆阳 745000)
老年人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临床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渐升高。本病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和日常防护,因此,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临床护理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病情的护理,对生理、心理、社会等护理层面均有较高要求,从住院到出院提供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提高护理质量[1]。无缝隙护理干预属于新型护理模式之一,根据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身心特点,制定详细、全面、连贯的护理计划,提高紧急情况的预防及处理能力,对每个护理环节均进行细化、责任到人,从而杜绝护理漏洞,提升整体护理服务质量[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老年冠心病病人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后心绞痛发作情况、预后效果以及对生存质量,现具体汇报如下。
将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老年病科治疗的92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护理方法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超、冠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年龄≥60 岁,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无冠脉堵塞、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或关闭不全等,静息心电图有缺血性ST-T 段表现;排除贫血、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COPD、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他严重心脏疾病等;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n,±s)
心功能分级(例)Ⅱ级 Ⅲ级 Ⅳ级观察组 46 25/21 71.4±6.8 7.2±3.1 22 16 8对照组 46 26/20 71.8±6.5 7.4±3.5 21 15 10 t/[χ2] [0.649] 0.331 0.267 [0.742] [0.814] [0.979]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男/女(例)年龄(images/BZ_42_916_2822_931_2858.png±s,岁)病程(images/BZ_42_916_2822_931_2858.png±s,年)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护、日常生活指导等。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①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组员由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护理人员组成,组员中1 名为主管护师,3 名为责任护士,共同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每个组员管理1 ~3 例患者,制定无缝隙护理方案[3];②无缝隙排班。所有护理人员均实行8h 工作制,三班倒班,确保全天24h 都有护理人员监控患者病情;小组长提前1 周进行排班,在护理高峰增加护理人员,周末、节假日可适当减少护理人员,确保护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并留有充足的时间调整排班,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安全性[4];③无缝隙专科护理。患者入院后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包括疾病情况、疾病认知、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健康需求等,根据无缝隙护理方案进行个体化调整,在重视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测,积极预防并发症[5]。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要点,指导患者定时定量服药,告知患者改善饮食、稳定心理状态、适度运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处理紧急情况,讲解形式不一,可不断反复的讲解,提高患者的记忆力,重视自身病情的治疗。加强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调整患者心态,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愉悦的心情,要求患者规律作息,增加纤维素摄入量,不得用力大便,以防增加氧耗,诱发心绞痛[6]。
表2 两组护理后SAQ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护理后SAQ 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躯体活动受限程度 心绞痛发作情况 心绞痛稳定状态 疾病认知程度 治疗满意程度观察组 46 81.33±4.92 93.24±5.78 89.41±6.15 74.56±3.10 86.54±5.68对照组 46 63.75±3.21 79.49±5.83 77.12±4.06 59.37±2.85 71.62±3.79 t 5.648 5.734 5.261 5.497 5.835 P<0.05 <0.05 <0.05 <0.05 <0.05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心绞痛情况,共分为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程度等5 个维度,得分越高身体情况越好;观察有无再次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不良预后发生率;采用SF-36 评分评估护理后生存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命活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等,得分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好。
应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程度等心绞痛SAQ 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观察组再次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不良预后发生率为21.7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30%(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生理功能、生命活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等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后SF-36 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护理后SF-36 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生命活力 总体健康 社会功能观察组 46 88.32±4.73 89.26±4.69 79.38±4.57 81.43±4.82对照组 46 74.76±4.85 77.34±4.27 62.97±4.51 68.64±3.89 t 5.783 5.296 5.992 5.914 P<0.05 <0.05 <0.05 <0.05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局部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老年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因此,临床对冠心病的防治极为重视,在积极用药控制的同时,还运用多种护理手段,以期抑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护理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帮助患者改善症状、维持健康有重要临床意义。以往护理偏重于病情护理,无法兼顾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心理状态等,导致护理的针对性、全面性较为欠缺,整体护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7]。无缝隙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患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护理出发点,寻找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改进护理方法,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修补护理缝隙,或从根本上改革护理方式,从而为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提供完整、细致、全面、针对性强的护理服务[8]。无缝隙护理干预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遵循优质护理理念,在护理过程中既体现高超的护理技术,又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本研究从组间无缝隙护理小组开始,将护理资源优化配置,根据护理高峰和低峰的工作特点,确保各个时间均有足够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体现了人性化排班,增强了护理责任心,从而有效避免了护理疏漏,不断缩小护理缝隙,有助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9]。在具体的缝隙护理中,根据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身体机能较差、疾病认知较低等情况,个体化进行健康宣教,运用多种形式,深入浅出的讲解疾病知识,指导合理膳食,改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和缓解,减少不良预后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10]。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病人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效果确切,明显降低了心绞痛发生情况,减少了不良预后,提升了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