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雅倩
中山大学 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改浪潮席卷全国,各类教学改革凸显出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交际能力为导向的特点,旨在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能,以期达成“高成效、低耗时”的语言学习模式。项目教学法作为“做中学”体验主义哲学的代表模式,在国内多个高校中被广泛应用、推广。该教学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实践性,但置于大学英语学科背景中,以完成情景项目任务为主线的语言课堂是否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启发?是否能实现“完成项目任务(教)”与“语言习得(学)”的有效统一?在通过实证研究,挖掘影响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要素,分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期对提高该模式下课堂有效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在真实的学习情景下,学习者通过合作完成不同难度等级的项目任务,在“做”的过程中实现语言技能习得和个人能力提高的双重受益。国内外学者认为,该模式运用在语言学习中,即教师围绕课本展开的项目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文化意识,改变学习方法等有积极的影响。(余渭深,2017;Ribe&Vidal,1993)[1][6]。有效教学其实是探索“教”与“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结果所产生的相关作用[2]。置于大学英语项目教学的框架下,有效教学应指:围绕课文开展的项目活动,具有学习价值高、项目学习达成效果优、项目活动课堂利用率高的特点。
经多年研究证实,项目教学对学生的语言应用和综合素质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展开项目教学的时候,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耗时低效:学生注入大量时间做与语言学习无关的活动,导致语言习得的效果大打折扣。(2)语言学习缺乏系统性:过于注重项目活动的形式一体化,但语言学习呈片段化和碎片化的特点,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训练。(3)缺乏有效教学的理论指导:目前就该领域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教学行为改良方法的探索上,少有实证研究去探索影响该模式下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亟需从实际出发,调查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教学行为,以提高课堂有效性[3]。
对于课堂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老师需要思考并解决的是:项目教学框架下的教学目标设置是否能达到应有的预设学习效果,在哪些方面还能提高有效性?为此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从学生视角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堂和项目式语言教学的特点,确立了以下研究问题:
(1)学生对围绕项目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满意吗?
(2)围绕项目开展的教学手段与达成的语言学习收效如何?
(3)影响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是否有相关性?
从学生来看,有效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习收获、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三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因素,厘清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选取的量表,则是以澳大利亚H. W. Marsh 提出的SEEQ(Students’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Quality)为基础,结合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以“用”为主的特点,修改了部分具体研究维度和指标。最后形成的量表包含以下七个维度:学习价值、教学热情、教学组织、课堂互动、技能发展、反馈评估和总体评价。具体维度和核心指标如表1 所示。其中“学习价值”和“总体评价”,体现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收获[4]。“学习价值”反映教学目标,而“总体评价”指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整体印象,反映学习感受。其他维度和指标反映学习过程。本问卷所有的问题都做正向表述,采用里克特的5 级记分方法:1=很不赞同;2=不赞同;3=一般;4=赞同;5=非常赞同。
表1 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
笔者所在院系实施项目式教学已有3 年,因大二学生开设的是ESP 专门用途英语,大三大四未设英语课,所以调查对象均为19 级大一非英语专业A 班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均在100 以上。所有实验班的学生均采用《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实施项目教学法。笔者在学期末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有效问卷358 份。数据统一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分析。28 项指标部分的效度信度检验表明,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71,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符合可接受的信度水平。
表2 可靠性统计
3.1.1 对项目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和“学习价值”三个因素是衡量教学效果是否达标的三大重要维度。数据结果显示,总体评价里,对项目式教学的“课程评价”均值达4.39,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同且接受在大学英语课上采用做项目的方式来实施语言情景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均值为4.31,这表明与之前传统课堂的英语老师相比,学生觉得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英语老师更能获得他们的认可。“学习价值”维度用来判断语言教学目标是否达标,其6 项指标平均值为3.94,其中“应用能力”(开展项目活动,能锻炼我们中英文语言陈述和交流的能力)均值最高(4.07);“内容意义”(通过项目活动,我能学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和“了解文化”(项目活动能使我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均值的均值相同,都为4.06。该三项指标均值较其他指标更高,反映出学生对项目教学法在语言内容输入、语言应用输出和文化输入三方面的促进作用持肯定态度。“学习价值”维度中还包含读、写、听、说能力是否提高的四个指标,能体现整体语言习得和掌握的程度,该部分四项指标均值为3.91(最高为写作4.02,其次为阅读4.00)。这说明学生认为项目活动能够帮助自己提高整体语言水平,尤其是读、写方面的效果显著,整体课堂教学效果与预设语言教学目标相符。学生对学习收获的认可度从高到低可以列为: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学到有意义的语言表达、了解了英美文化、提高整体语言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强学习兴趣。3.1.2 对其他主要影响因素的评价。除“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习价值”之外,另有5 个维度也影响项目教学效果,受学生肯定的维度从高到低为:教学热情(4.53)、教学组织(4.38)、反馈评估(4.36)、课堂互动(4.26)、相关技能发展(4.13)。从结果中可看出学生对采用项目教学的教师,在教态、情感投入、课堂组织、课堂互动的方面持积极肯定态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围绕课文展开的项目活动步骤清晰合理,教学内容丰富,讲解细致,且实际教学内容与预设教学目标相符。相关技能发展维度的整体均值稍低于其他维度,学生认为自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思辨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提高,只是受疫情线上课形式的影响,提高并不显著。
表3 影响因素描述统计
为了得出“学习价值”“总体评价(分为课程评价和教师评价)”和其他各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笔者利用SPSS 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分析结果中Pearson 相关性系数值均处于0~1 之间,数值越接近1 表示关联性越强,双方存在较大的影响关系。数据结果如表3 所示,“学习价值”与各维度之间的显著性(双尾)值为0.000,所以“学习价值”与各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与各因素相关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技能发展、互动、组织、反馈及热情。
“课程评价”与各维度之间也具有显著相关性。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价值”感越强,则代表收获越多,评价越好,与“课程评价”的相关性越强。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课程评价”的与其他因素相关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互动、热情、反馈、组织、价值和技能发展,“学习价值”并未排前三。这表明学生在已有语言知识输入的前提下,一是希望老师能给予更多课堂互动的表现机会(增加互动),体现了运用语言输出的学习需求;二是希望教师在教学上可投入更多教学热情(情感投入),反映出学生的情感需求;三是希望教师及时给予作业或项目活动的评估反馈(及时反馈),体现了学生对教师认可自身学习进步的成长需求。这三点都体现了项目教学法下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所具有的独特性。
“教师评价”与各维度之间也呈显著相关性。其从高到低排列为:热情、反馈、组织、价值、互动和技能发展。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教师体现出的个人教学风格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影响整体的教师评价,继而带动、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5]。教师跟进项目进度,及时提供指导、帮助和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被关注感,提高了积极性,进一步吸引了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由此可知,及时的项目评估和反馈在影响项目式教学课堂有效性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表4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首先,研究表明,学生对围绕项目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质量和教师表现是给予充分肯定的,项目式教学手段与语言学习收效成正相关,互为促进的作用,但“学习价值”的整体均值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认为学习成效不够,“耗时低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后期课程评估体系的建设重心应放在提高“学习价值”上面:以优化、细化教学目标为切入点,在学习内容上,增加思辨类主题以提高学习兴趣,在项目活动设置上,增加听说训练类的活动以突出语言应用方面的优势。其次,通过因素相关性分析可知,影响“学习价值”的最大三项因素是技能发展、课堂互动和教学组织。因此,后期教学步骤的设置上,应增加更具思辨性的语言输出类项目活动,引导学生用自主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辩证的看待问题,培养理性思考且善于倾听他人不同观点的能力,以期提高整个课程的学习价值。再者,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热情和及时有效的反馈都对项目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提高整体的课堂有效性,也需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来提高专业素养。需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做到精益求精。需接受师德教育以保有教学热情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方能正向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