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像尽意:小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功能聚焦

2021-01-19 19:52:20申璐
电影评介 2021年17期
关键词:金字塔语文课程人文

申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原则;要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样,从资源媒介的角度看,有纸质资源、数字化资源等。影视作品是一种重要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它由摄影艺术与声音相结合,融合了视觉与听觉艺术,具有时空融合、视听融合、逼真与虚拟融合的特点。由于影视作品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它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化教学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影视作品引进课堂,与课文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把握到课文和影视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最终对学生情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获得极大的育人效应。下面,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实例,对此加以论述。

一、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美的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许多表现自然美的课文,比如,二年级上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黄山奇石》《葡萄沟》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活泼可爱的小蝌蚪,绿叶底下美丽的、五光十色的葡萄串和壮美奇特的黄山,这些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起来理应会有一定兴趣。不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思维特点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对形象直观的事物充满浓烈兴趣,当他们面对文字描写的课文,理解其内容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穿插其中,由于影视作品的动态画面场景生动直观,定会对学生产生视觉冲撞,使学生感到激动、赞叹和惊奇,极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影视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自然丰富多样的美,学生观赏这些影视作品时,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自然美的世界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借助影视作品的直观画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审美感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美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他说:“我带领他们(孩子)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我们的‘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林、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1]他还说:“小学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木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2]在教学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幻灯片等影像资料带着孩子去“旅行”世界,感受世界的自然之美。著名的自然教育家查理德·洛夫指出,当代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存在着令人惊异的断裂,提示人们“自然缺乏症”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愈演愈烈。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多把孩子禁锢在校园里,孩子(尤其是城市学校的孩子)隔断了和大自然的联系,普遍患上了“自然缺乏症”,长此以往,这对学生健康的成长和良好性格的形成都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自然、体验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这是当代教育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课程教学如何利用自身的特点优势,引导学生间接地感受自然,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涉及描写自然美的课文,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在课前、课中或课后,把经过剪辑处理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展示自然美的影视作品播放给学生看,或者穿插在课文讲解中,让学生在虚拟的影像世界中徜徉,感受“自然”的无穷魅力,这对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以及丰富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审美情感,无疑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感知红色文化,培养他们的革命崇高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还编入了一些反映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人物和革命英烈光辉事迹的课文,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二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黄继光》(四年级下册)、《狼牙山五壮士》(六年级上册)等,這些课文是红色文化形象生动的再现。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以“寻找雷锋的足迹”为线索,用拟人化的手法让“小溪”“小路”开口说话,述说雷锋做好事、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课文是短小的诗歌体裁,重在抒发感情,对雷锋的先进事迹记叙得不够具体全面,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如果不作相关内容的补充拓展,学生对雷锋这一先进人物的认识定会感到抽象模糊,也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灵。如果在课前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锋》,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走进雷锋的世界,对雷锋叔叔有一个更为直观、更为完整的印象,这样对于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理解雷锋精神才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再如,课文《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歌颂了少年英雄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这篇课文的主人公雨来年仅12岁,和学习本篇课文的学生年龄相仿,他的机敏、顽皮和言行举止与学生相近。但是,抗日战争的险恶环境对今天的学生少年来说又十分陌生。如何还原血与火战争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英雄雨来身处的险恶环境,理解雨来面对强敌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是语文教学人文价值内涵挖掘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鸡毛信》《小兵张嘠》《闪闪的红心》等,让学生在逼真形象的影视艺术中,借助想象走进“海娃”“张嘎”“潘冬子”的生活世界,理解这些少年英雄的机智和勇敢,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雨来”这一形象,也才能被小英雄的革命崇高精神所感染。同理,学习《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如果能够借助相关的影视作品来辅助教学,便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美学中,“崇高”是一个重要范畴,代表和“优美”相对应的审美形态。如果说优美的形式是柔媚、和谐和秀雅,那么,崇高的表现形式就是严峻、冲突、气势和力量。社会生活领域的崇高美具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性质,社会崇高的实际内容就是至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及其代表人物,正是社会崇高的体现。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那些浴血奋战、忘我工作的人们,或是建立了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或是在平凡的工作中显现出伟大的精神,而引起人们对他们的敬仰,他们无疑是崇高的对象。因此,“崇高就是人的功勋和创造性劳动的美的集中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崇高的概念和英雄的概念一致,因为英雄是生活中表现崇高的最鲜明的形式。”[3]因此,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雷锋、雨来、黄继光等先进英雄人物,都是社会崇高美的具体体现。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挖掘利用更多的影视课程资源来助推教学,实现语文课程的“两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借助与课文相关的影视资源,充分展示事件发生的背景,更完整地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丰富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内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红色文化,感受课文中革命先进人物和革命英雄的崇高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崇高感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三、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建筑艺术,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课文《金字塔》选了两篇短文——《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让学生对比阅读。《金字塔夕照》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同时表达了文章作者观赏金字塔后的感受和遐想。“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非连续性文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建造金字塔时古埃及的概况。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性”目标的达成,尤其要根据课文的文字描写去充分展示夕照中的金字塔的雄浑之美、色彩之美。为了让学生对金字塔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应收集介绍和展示金字塔建筑美的影视资料来助推教学,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走近金字塔,感受金字塔的奇特魅力。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无论是它规模的巨大还是高超的建筑技巧,都令世人惊叹,充分表现了古代埃及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有关金字塔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够把学生带进逼真的场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让他们感受到金字塔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而更为主要的是,影视作品由于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完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时空切换,通过虚拟手法还原历史场景;不仅能够直观展示金字塔的内外结构,而且还能形象生动地展示古代劳动人民建造金字塔的艰难过程,这无疑给学生以深刻的情感影响,激发起他们的创造热情,引导他们去探索无穷的未知世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故宫博物院》,提供了三则相互补充的说明材料,其说明对象是故宫——明清帝王宮殿建筑群。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需要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概貌,更为主要的是要感受这一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举。故宫建筑群规模宏伟壮观,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课文材料一介绍的故宫三大殿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坐落在故宫的中轴线上,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许多错综相连的建筑,使故宫总体结构安排呈现出对称美;建筑与建筑之间铺排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又形成了节奏韵律美;有的建筑金黄色的琉璃瓦的重檐屋顶,与湛蓝的天空形成对比美等。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从南到北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整体概貌,说明线索清晰明了,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故宫建筑概貌能够留下大致的印象,但是,本课的人文价值目标的达成还需要拓展课程资源。我们认为,《故宫博物院》这一课的人文价值目标,一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故宫建筑的艺术魅力;二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进而激发起他们的创造热情。要实现教学的人文价值目标,除了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内涵之外,相关影视资源的合理运用必不可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收集与课文有关联的介绍故宫的影视资料,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取处理:一是要通过远景镜头展示故宫建筑的全貌,让学生从视觉上获得故宫的整体感,继而感受它的对称美、节奏韵律美和形体色彩对比美等;二是通过近景和特写镜头展示故宫建筑的精巧结构和细微的艺术匠心,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工匠的奇妙的创造力。由于影视作品既有时间的叙事性,又有空间的直观性,它在表现物体的形象美方面远远超过文字描绘的“时间艺术”。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通过诗与画两种艺术的比较认为,空间艺术的绘画才能直接表现物体美,而诗(泛指文学)却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他说:“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而这些部分是可以一眼就看遍的。所以物体美要求这些部分同时并列;各部分并列的事物既然是绘画所特有的题材,所以绘画,而且只有绘画才能摹仿物体美。诗人既然只能把物体美的各因素先后承续地展出,所以他就完全不去为美而描写物体美。他感觉到,这些因素,如果按先后次第去安排出来,就不可能产生它们在按并列关系去安排出来时所能产生的效果;在把它们历数出来之后,我们纵使专心致志地回顾,也无法获得一个和谐的形象。”[4]影视作品虽有别于莱辛分析的绘画,但是二者都是视觉艺术,都具有直接表现物体形象美的共同特点。因此,当金字塔、故宫等古代建筑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建筑之美,心灵受到陶冶,而且建筑艺术的精巧设计又能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真、善、美综合精神素养的教育目标。

总之,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育人作用,把影视资源引进课堂,能够有效地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的人文价值内涵,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语文课程目标。但是,现今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对影视课程资源的认识逐渐狭隘化,认为利用影视作品开展教学,只能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认识十分肤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5]因此,利用影视资源助推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教学中,切忌用影视作品播放代替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最重要的资源是教材,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是“教”与“学”的本体知识,在教学中加以利用的影视作品的内容必须和课文内容相吻合,它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展,仅仅为了达到教学的直观效果,把和语文本体知识、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只能是节外生枝、画蛇添足。把影视直观性教学形式化、肤浅化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杜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手段服务于目的,过分追求手段、形式,只能与教学目标相背离。他说:“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6]

第二,建立影视作品展播和课文学习的联系,实现二者之间的“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凡一种学习强化了另一种学习,称为正迁移;反之,一种学习削弱了另一种学习,成为负迁移。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先行学习为后续学习准备了迁移条件,或者使后续学习处于准备状态中,这就有利于正迁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其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虽有别于课文学习,但二者之间所指向的教学的人文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如果二者结合恰当,影视学习定能加强、促进课文学习的作用。再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人文价值内涵,教师可提前安排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为后续课文的學习奠定基础,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引导学生理解影视作品,实现从作品的“能指”向“所指”过渡。如果把影视作品看成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的光影形象是“能指”,那么它表现的人文价值内涵则是“所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深透地理解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实现从作品的“能指”向“所指”的过渡。在教学中,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多沉醉于直观的光影形式或故事情节中,而对于相对抽象的作品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不甚了解,从思维的角度看,此时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而未向概括性的抽象思维迈进,这对课程的人文价值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思维的发展都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在课堂上,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无疑是一种直观性教育,但它的目标是要求学生透过作品直观的光影形象去理解背后的人文价值内涵,进而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直观性阶段而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只能意味着教学的失败。苏霍姆林斯基说:“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7]因此,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目标应与学生思维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2][5][6][7][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80,183,84,539,84.

[3][苏]奥夫相尼柯夫著,拉祖内依编.简明美学辞典[M].冯申,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12.

[4][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0.

猜你喜欢
金字塔语文课程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金字塔”
环球时报(2022-09-19)2022-09-19 17:19:22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海上有座“金字塔”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神秘金字塔
童话世界(2017年11期)2017-05-17 05:28:25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