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创新基础教育则是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说,其发展必须与时代要求相符,而且能够满足社会公众的内在需要,除此以外,教育规律也是不可违背的。因此,基础教育决策者应有正确的认知,通过有效途径来保证以上三个方面能够保持平衡关系,如此方可使得基础教育的发展更为稳健。从国内基础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创新是关注的重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则是主要的内容。文章主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展开深入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予以判断,在这个基础上针对教育领导者所要承担的使命进行探究。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信息时代;教育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3-0004-03
作者简介:杨楠(1988.10—),女,内蒙古通辽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职员,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引 言
对基础教育信息化予以分析可知,其复杂程度是较高的,而且呈现出系统性。在了解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笔者针对教育领导者所要承担的使命展开深入探析。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之初是中小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接下来是中小学教育对信息技术加以普遍应用,最后则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这样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是较快的,取得的成就也较为理想,然而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要进行深入剖析,找到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可行之策,以期使教育领导者的信息化素质能够得到明显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普及
第一,顶层整体部署,促进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普及程度逐渐提高。1991年,国家教委在山东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快计算机教育发展,成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的措施。自此之后,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均加强了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开设了专门的计算机教育课程。1992年,国家教委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大量的指导意见,同时对经费投入、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软件的开发进行了统一部署,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进,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20世纪90年代,我国计算机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设备的运算速度、储存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软件技术也多次突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用计算机软件,使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计算机教育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方便人们操作计算机设备,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开发出了大量的人性化软件,如汉字输入法、Office以及中文操作界面等,不仅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还为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建设信息技术研究平台,大量优秀计算机专业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我国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重视,建设了专门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机构,专门负责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研究,同时,该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加强了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一些学校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计算机教育的研究。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将计算机教育与其他学科联系到一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还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好奇心,因此,这种计算机教育方法受到了大量教师的关注与应用。1996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向上级部门申请到了60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正式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经过多年的研究,该中心已经开发出了很多实用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且教育软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很大帮助,还为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以外,随着计算机教育方式的广泛应用,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纷纷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发新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就概述与理性反思
我国正在深入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果是明显的。具体来说,一是教育管理部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所在,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使得教育决策管理更加科学,智能化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二是学校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工作,硬件、软件条件大幅改善,行政、市场产生的驱动力大大增强;三是学校、教师对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四是教师、学生的成长速度持续加快;五是能够保证跨地域、跨时空交流顺利展开;六是教育系统变得更为开放[1]。只有真正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并对其发展进程有清晰的认知,才可以带来较多的启示,具体如下。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启示
首先是可以对更为先进的科技成果加以利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切实达成。国内的中小学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展此方面的教育工作,当时就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将前沿研究成果引入中小学教育,这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使其成为国家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计算机普及教育应该要从娃娃开始,这样的认知呈现出明显的前瞻性,实用价值也是较高的,现行的操作指南也是可以顺利实施的,因而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同,教育行政部门也能有正确的理解,这就为实施计算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可以对教育信息化具有的价值导向有清晰的认知,使得技术能够起到推动学生发展的作用。从中小学教育这个角度来说,若想保证信息技术能够融入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其能够与各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并了解其對课堂教学产生的实际影响,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学生不再需要从事重复劳动。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是促进自身教学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广大学生、家长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意愿同样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教育领导者应该要对这个价值导向予以把控,确保不会发生偏离[2]。最后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能够保证教育创新获得更为强劲的动力。在过去20年时间内,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已经建成“三通两平台”,而且相关的工作正顺利展开。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确保教学应用的覆盖面能够进一步拓展,所有教师、学生均包含在内,各个学校也要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确保广大师生能够拥有更高的信息素养。可以这样说,基础信息化保持稳定发展,必然可以为教育创新注入更强的动力,进而带来更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理性反思
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整个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较多的。具体来说,一是在进行顶层设计时未能保证目标、政策引导保持协调关系,确定的操作方案并不合理,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政出多门”的情况。二是教学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硬指标”的关注度过高,教育信息化投资的利用率较为低下,甚至存在严重的浪费。三是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内驱动力、外驱动力均呈现出无序状态,因而相关教育领导者要加强教育创新,特别要完善好信息平台、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确保不同的投资体系能够实现整合,将利益冲突切实消除。四是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时,相关的理论多是从域外引入的,概念显得较为混乱,必须通过有效措施来保证概念运用混乱问题能够切实消除[3]。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来看,需要关注的学科较多,而且要将理论、实践结合起来,整个研究呈现出复杂性、系统性,相关的领域、部门应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尤其是保证研究、实践、政策能够相互促进,同时也可以相互制约,如此方可使风险防范的效果更为理想,教育信息化能够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切实达成。
三、教育信息化中的两难抉择与领导者的时代使命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变革工程,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该怎样选择一个优秀的校长?怎样对学校的优劣进行判断?仅依靠领导者的水平与能力能否顺利完成教育变革工程?这些都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中小学教育领导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要想快速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领导者就必须面对并破解这些问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认清教育决策管理者面临的信息化挑战
在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这对传统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是较大的。从当下的学校教育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为普遍,这就使得教育行业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尤其是课堂教学采用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教育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若教育体制并未改变的话,两者间必然会出现明显的冲突,如此一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然要面对更多的问题。相关人员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知,并对现有的教育资源加以科学配置,使得师生能够将自身拥有的创造力充分展现出来,如此方可使教育创新真正得以实现。
(二)深刻理解信息时代教育领导者的历史使命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可行途径来促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能够有大幅提高。对此予以分析可知,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前者的发展呈现出动态化特征,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对教育决策、教学管理进行引导,确保能够紧跟信息时代前行的脚步[4]。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教育领导者要采集海量信息,并加以处理,进而使得资源配置能够更为合理,使得决策、管理所能带来的效益可以实现最大化,成本投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使得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真正实现。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对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国内的中小学正在针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切实做好改革工作能够使得广大教师、学生在校园网方面的实际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可以保证数字化改革更加深入。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数字化改革,也就是要摒弃传统模式,确保学习方式更具先进性。除此以外,教学、评价、管理也必须进行数字化改革,依据网络化服务的实际需要构建起完善的体制,使得管理意识出现明显变化,进而使得信息化服务目标能够切实达成,确保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值得注意的是,领导者所要面对的矛盾冲突是非常复杂的,进行抉择的难度很大。在对市场化运行机制予以引入的同时,教育公益性也是不可忽视的,确保改革创新、稳定管理能够切实结合起来,如此方可保证创新发展能够真正呈现出动态平衡。领导者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展开探索,特别是要通过有效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教育领导者要具有高效学习能力,能够真正做到跨学科学习、跨领域学习,并可对团队学习能力予以引领,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时间、空间的限制切实消除,如此方可保证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并在实践中可合理应用。其次,教育领导者要拥有信息技术交流能力,选择、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增强。从外部交流的角度来说,学校在邀请专家顾问来校讲学时,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专家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以外,教育信息化、政策方法等方面的专家同样也要邀请,并要转变咨询方式,确保咨询方式的多样性、便捷性,成本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教育领导者要重点关注IT企业,除了要确保企业拥有一定的实力,教育情怀也是不可或缺的,建立長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方可使得学校、企业能够实现共同发展。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化管理执行力。若想实现这个目标,领导者必须切实做到以下转型工作:一是摒弃将个体决策管理,改为民主决策管理;二是将行政化管理转变为信息化服务;三是要将层级化管理改为扁平化管理,确保全员参与的目的切实达到;四是将经验管理改为智能化管理,将数据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5]。这一系列复杂的时代转型,仅靠一所学校的力量是难以突破的。因此,教育管理信息化呼唤学校之间的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迫切要求学校—政府—企业—社会携手共创教育服务大平台,由此创生教育新生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造就新一代教育决策管理者,引领中国教育更快地发展。
结 语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赢、资源共享以及协同创新,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者与决策者的领导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快速推进,我国中小学校长与相关领导者必须破解各种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肖美艳,胡中锋.教育学的领导力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9(5):144-151.
[2]桑新民.基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18(12):26-29.
[3]张国强.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中国道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8-105.
[4]黄荣怀,刘晓琳,杜静.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变革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1-6.
[5]胡中锋,王义宁.教育领导力模式变迁之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