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惠苹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而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借助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信息技术下的智慧课堂,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课堂的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课程,融合了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故此,劳动教育的重责落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劳动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深钻教材,探寻劳动价值
“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拉·乔乃尼奥里如是说。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统编版教材中劳动教育以不同结构和形式贯穿其中,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有侧重。深钻教材,才能探寻其中劳动真正的价值。劳动教育编排的内容所达成的教学目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螺旋上升的架构。一年级的内容从简单的家庭劳动切入,二年级从家庭劳动延伸到校园最常规的劳动即班级值日切入,三、四年级则在校园劳动中做进一步的提升,五、六年级侧重社会责任和法治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
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新年的礼物》板块一“新年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让我自己来整理》版块三“养成整理的好习惯”,学习整理自己的用品初步形成自主生活的意识与能力。第四单元《干点家务活》则让学生爱护家庭环境卫生,学着做家务,用自己做家务的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第七课《我是班级值日生》旨在指导学生明确值日职责,学习解决值日困惑的方法、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挑战第一次》旨在让学生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凸显《课程标准》“愉快、积极地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具体为“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第9条);在“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具体为“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第2条),简单家务劳动和常规班级劳动能力逐渐提升。而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我们的老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再到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生活离不开他们》指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课标(2011年版)》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3条),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以校园劳动为主并进一步提升其它劳动能力。五、六年级如《让我们的家更美好》《富起来到强起来》等课程中体现了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整合资源,塑造劳动精神
1.信息技术为课程提效
“智慧课堂”在我校已有两年多的研究基础了。课前,学生可以录制微课、使用平板电脑完成前置学习;课中,师生通过使用平板在学校平云台实时交互;课后,师与生、家长与教师使用平板作后续讨论与评价。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连接师生、家校、课的前中后交互的橋梁。学校为学生配备了50台平板及多台教师专用的平板,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来看,教师由原来的领导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从过去的聆听者变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能通过教学系统云平台,课前收集、整理、分析学生自学情况;课中,能动态、瞬时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学生彼此的交流互动,课堂上更加透明,改变了课程管理方式和教师与父母对话的方式。
2.劳动教育基地为课程保障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技能要有实践的机会才得以真正成为自身的能力。而学校新开辟的劳动教育基地为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把以前的植物园翻新改造出一片片田地供学生近距离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还留置一些空地让学生动手种下自己的植物,可让学生在课堂之余时刻观察生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所得再在厨房变成美味佳肴,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
3.连接多个课程为劳动续航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也不是唯一的学科,需要各个学科合力从不同方面开展教育。除了各学科课程外还有德育课程、校园文化课程、少先队课程、班会课等。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与学校其它课程、学校德育活动、班级日常管理等结合起来,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实践,提升劳动品质
卢梭曾言:“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中,应当家庭、学校、社会等联合起来,积极探索链接生活、落实劳动教育的途径,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得,获得的劳动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素材来源于生活,不仅能提高学生劳动的热情,还能让学生更加积极思考、互相探讨、敢于创新。
总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合劳动教育十分重要。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钻教材,探寻劳动价值;整合资源,塑造劳动精神;开展实践,提升劳动品质,从知、情、意、行多个角度渗透,扎实落实劳动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而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王刚.劳动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生长[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1):53-56.
[3]李舒冬.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途径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6):106-108.
责任编辑 陈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