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跨过风云变幻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来到了距今2.51亿年的三叠纪。刚刚过去的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堪称空前绝后,虽然无数种生物遭到重创走向灭绝,但陆地上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有少量“火种”幸存了下来。这两类动物为了争夺食物和领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久后,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爬行动物倾斜——三叠纪时期地球气候十分炎热干燥,可是两栖动物皮肤湿润柔软,适合生活在潮湿有水的环境中,相比之下,爬行动物体表有坚硬的鳞甲覆盖,能有效地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更加适应三叠纪时期的气候。因此,爬行动物逐渐力压两栖动物,大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踏上了称霸地球之路。
到了三叠纪中后期,爬行动物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其中一支长出皮膜翅膀飞上天空,形成早期的翼龙;陆地上的一支形成了日后最耀眼的明星类群之一——恐龙,但这时恐龙实力尚弱,鳄类才是真正的陆地霸主;还有的分支因为气候变化原因,舍弃了陆地生活重返海洋,其中有長着尖嘴的鱼龙类,它们高度适应海洋生活,除了必须浮到水面用肺换气外,生长、捕食、繁殖等一切行为均在水中进行,还有长着长脖子的幻龙类,它们的四肢长得有点儿像鳍但仍然保持指爪状,一共有五指,且仍然可以像海龟和鳄鱼一样回到陆地晒晒太阳或产卵繁殖。除此之外,岸边还有长相奇特的鳄龙和长颈龙伺机捕食小鱼。这些新兴的海洋爬行类动物开始成为鱼类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争夺海洋霸权。
距今2亿年的三叠纪末期,剧烈的地壳运动导致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第四次生物大灭绝降临。在这场持续了30万年的灾难中,陆地霸主鳄类遭到重创后一蹶不振,而弱小的早期恐龙却幸存下来。
到了距今1.99亿年前,时间进入侏罗纪,恐龙大发展的时代终于来临,无数新兴的种类诞生,这其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物种,比如体形庞大的腕龙、梁龙、地震龙,背上长有两排尖尖骨板的剑龙,庞大的凶猛掠食者异特龙等。还有一种恐龙居然长出了羽毛,拥有了低空滑翔的能力,它就是鸟类的祖先——始祖鸟。而我们哺乳动物的祖先形如老鼠,仍然无比弱小,在恐龙的威慑之下夹缝求生。
位于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爱西尼大眼鱼龙骨架
不仅陆地,海洋也在经历大变革。侏罗纪时期的海洋,鱼龙种类更加丰富多样,迎来了鼎盛时期,成为海洋的统治者之一,其中有一种“大眼鱼龙”,它的眼睛是所有史前动物中最大的,这双大眼睛可以在漆黑幽深的海底摄取更多的光线,以便捕猎深海生物。一同统治海洋的,还有体形庞大的蛇颈龙类,蛇颈龙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极为细长的脖子,远看就像一条大蛇把一个乌龟壳套在了身上。蛇颈龙捕食的时候会像海龟一样划动四个船桨一样的鳍脚,穿梭在鱼群中,左右摆动灵活的长脖子,用尖利的牙齿捕获猎物。共同分享侏罗纪海洋的还有一种体长近十米的上龙类,它和蛇颈龙有很近的亲缘关系,长相也类似,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龙类的脖子又短又粗,有着像鳄鱼一样又长又大、长满利齿的嘴,凭借这张咬合力惊人的血盆大口,上龙类成功晋升为顶级海洋掠食者。上龙类中最出名的物种就是滑齿龙了,曾经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长达25米的远古巨怪,但科学家研究表明,它的体长也就在7米以内,但这丝毫不影响这种凶猛的爬行动物成为海洋中的终极杀手。
海洋爬行动物高手辈出,海洋鱼类也诞生了有史以来最巨大的硬骨鱼——利兹鱼,它的体长达到了惊人的16.5米,重达21吨,比凶猛的滑齿龙还大不少。可是这个大块头却是一个性情温驯的滤食者,它的生活方式跟现在的鲸鲨很像,整天张着大嘴在海中游来游去,海水中的小鱼小虾、浮游生物、水母、藻类就被利兹鱼用口中过滤网一样的结构截留下来吞进肚里。
时间继续前进,来到了距今1.45亿年前的白垩纪。恐龙家族经过长达8000万年的发展,已经无比繁荣强大,成为陆地上的绝对统治者,还诞生了如霸王龙、特暴龙、三角龙、甲龙、肿头龙、鸭嘴龙、镰刀龙、棘龙等一大批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物种。主宰天空的翼龙也达到巅峰,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飞行动物——风神翼龙。
海洋里上演了一出逆风翻盘的好戏。有一种叫作“崖蜥”的小型蜥蜴,为了躲避陆地上凶猛恐龙的欺压,不得已进入海洋求生。它们用了300万年进化成身体更加适应海洋环境的达拉斯蜥蜴。温暖的海水和丰沛的食物为它们创造了完美的生存环境。又过了500万年,达拉斯蜥蜴从体长仅一米多的小不点儿,进化成了体长17米的巨型海洋怪兽——沧龙。沧龙性格非常凶猛残暴,咬合力和爆发力都强得惊人,巨大的嘴里布满了圆锥形的利齿,长长的尾巴为它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沧龙,短时间内就将鱼龙、蛇颈龙、上龙等旧时的海洋王者逼上了绝路,成为白垩纪新的海洋霸主。
虽然白垩纪的海洋中爬行动物占据优势,但鱼类也不甘示弱,诞生了体长8米的新成员——白垩刺甲鲨。白垩刺甲鲨游动灵活迅捷,性格凶猛且贪婪,口中有超过500颗尖利的牙齿,是当时少数能够威胁到沧龙的物种。但白垩刺甲鲨的体形比沧龙小了不少,仅仅能捕食体形较小的幼年沧龙,一旦遇到成年沧龙,它就只能赶紧逃命了。
盛极一时的霸王龙、翼龙、沧龙为什么也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呢?请看下期:海洋生物的前世今生(六)最终的胜者。
(北京自然博物馆 卢君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