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调研组
一、同谱协同并进曲,共谋发展全局绘蓝图
(一)坚持协同发展,共筑示范平台
近年来,两县在“全域协同、全面赋能”上持续发力,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省、州“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渝东南、渝东北、长株潭、“宜荆荆恩”城市群和恩施州西翼、湘西州北部连片发展布局谋篇,着力在乡村振兴、产业协作、要素流动、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疫后重振上合力攻坚、抱团发展,携手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提升龙凤示范区的战略位势、区域能级,全力打造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坚持规划引领,勾勒发展蓝图
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接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原则,立足空间联合、交通联建、市场联动、产业联接目标,升级完善《龙凤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和空间布局、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12个专项规划,按5A级景区标准编制龙凤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编制乡镇集镇规划,有序推进产业、交通、文旅、生态、公共服务等十个“一体化建设”,全面布局“龙凤一体、城乡一体”的“全域龙凤”建设蓝图。
(三)坚持多级联动,凝聚发展合力
建立完善国家、省、州、县四级联动协调推进机制,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共建武陵山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持续在“全域协同、全面赋能”上发力。印发《关于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完善联席会议、联合向上提请事项、联合办公等机制,指导成立协作联谊组织21个,2020年以来,先后围绕高铁高速配套、“十四五”规划编制、示范区提档升级等召开联席会议8次。
二、同搭融合发展台,打造民族命运共同体
(一)推进双城融合,共建酉水新城
按照“一水、双城、三区、四片”布局,全面推进龙凤核心区、龙凤新区和龙凤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近6亿元改造升级龙凤老城区主街道等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50亿元共建湘鄂情大桥、武汉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30余个。2019年以来,联手规划建成龙凤科教示范园、龙凤百亿产业园等项目和龙凤中央、东城、南城、北城四个片区,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和骨架,推动人口、产业、要素向中心城区集聚,两县县城实现零距离对接,中心城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人口超30万人。
(二)推进错位发展,共建示范试点
坚持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按照“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完备、各具特色”发展思路,全面做强龙凤中心城区主引擎,做实乡镇发展节点,做优乡村振兴文章,持续打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体系。抢抓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机遇,规划建成龙凤中心城市“一个中心”,来凤大河镇至龙山农车乡、来凤百福司镇至龙山水田坝乡、来凤三胡乡至龙山里耶镇、中心城区至龙山苗儿滩镇“4条乡村振兴带”,百福司镇、里耶镇等1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桐子园、涝车河等9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社区)。
(三)推进联合立法,共建生态家园
用好用足民族地区立法优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制定实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护条例》。开创跨区域协同立法先例,携手鄂湘渝黔11县市持续开展酉水河保护立法和十年禁渔工作,强化部门协同、司法联动,共同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非法养殖捕捞行为防范打击,联合关闭酉水河两岸露天采石场并积极复垦复绿,实现酉水河流域全面禁渔退捕和生态环境修复。
三、同建特色产业链,全力协作示范树标杆
(一)做特农业经济,夯实产业发展特色
围绕特色产业、市场主体、区域品牌、技术培训补链强链稳链,建立“产业协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借力、相互融合产业发展布局,共建百合、藤茶等特色产业基地108.3万亩,打造“来凤藤茶”“龙山萝卜”“里耶脐橙”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12个,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市场主体19家。全面夯实科技兴农基础,立足农业农村部对口帮扶优势,建成农业农村部实践教育基地、武陵山国家农民培训基地、龙凤职业技术培训中心,2020年以来,共培训生产经营、农业技术人才2500余人。
(二)做实工业经济,筑牢产业发展底色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共同制定龙凤示范区惠企政策和服务措施,分类实施动态跟踪和分级服务管理,全面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协同开展招商引资,聚焦“招、建、退、扩、服”,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州扶持实体经济稳增长系列优惠政策,统筹推进放宽市场准入、减轻企业负担、破解融资瓶颈等工作,沿酉水河打造30平方公里“龙凤百亿产业园”,配套水、电、路、网、气等基础设施和仓储物流、“三废”处理等公共服务,招引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家。
(三)做强文旅经济,培育产业发展亮色
按照“千年秦城、武陵佛地、酉水双城、艺术土家”品牌定位,建立完善“品牌共创、市场共建、信息互通、游客互送、利益共享”区域旅游合作交流机制,大力实施旅游资源综合配套建设,规划建成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6家。充分挖掘整合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全面用好张富清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创新推出张富清“一馆三点”(先进事迹陈列馆、三胡乡狮子桥电站、大河镇独石塘村、百福司镇高洞村)、茨岩塘边区红色旅游线路,全力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2020年以来,两县累计接待游客5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
四、同打跨省服务牌,聚焦共享共赢惠民生
(一)公共服务跨省通办
共建两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全面梳理事项清单、制定办理流程,创新实施“标准统一、相互授权、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两地企业和群众办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和“就近一次办成”。截至目前,来凤县31家单位1300余项事项和龙山县23家单位596项事项可实现异地互辦。
(二)城乡公交一体运行
在全国率先开通跨省城市和乡镇区间公交车,制定《龙凤示范区交通一体化规划》《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交通一体化方案》,优化完善公交线路设置和站点建设,推动实施公交线路、车辆标志外型、运营时间及收费、营运管理“四统一”,实现龙凤城市及跨县乡镇公交一体化。2020年以来,两县新增城市电动公交线路5条60台、跨县乡镇电动公交线路12条120台,龙凤城市公交日均发车700余台次,跨县乡镇公交日均发车300余台次。
(三)金融合作互惠互通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成立金融生态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度,联合争取国家和省、州财税金融部门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在全国发行首张以城市命名的龙凤金融IC卡。探索实施龙凤示范区“金融信息”共享,统一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采取交叉授信方式推动实现跨省信贷、公积金购房一体化。指导金融机构推行汇兑存单、银行借记卡、资金汇划同城办理,实现“支付同城化,结算低成本”,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异地贷款207户,发放贷款8456万元。
五、同做最美石榴籽,擘画民族团结同心圆
(一)“协作互助”湘鄂情
湖北来凤县与湖南龙山县一水相依,山同脉、水同源、民通俗、人同宗。两县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彼此之间的团结和友谊,领导之间的往来已由一般礼节性拜訪,上升为以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为目的的问题探讨和经验交流,形成了和谐共处、协作共建、交流互动的共同体发展理念,促进两地人民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特别是近几年以来,两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协同推进龙凤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演绎了“民族团结、龙凤呈祥”的美丽画卷,完美展现了两县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风采。两县连续7次同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双子星”,已成为武陵山片区民族团结协作的典范和缩影。
(二)“人才交流”促发展
顺应大流动大融居趋势,积极创造共学、共育、共事、共用、共享的社会条件,推动两地人才广泛交往、交流和交融。两县共同编制了《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1—2020)》,进一步确立了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机制。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成功举办“龙凤经济发展暨土家文化论坛”“龙山来凤全民创业就业培训”“龙凤人才一体化座谈会”等活动,实现龙凤人才跟踪管理,资源信息适时发布。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符合初级职称评审条件的人员在两县均可申请职称评定,两县共同认定,区内有效,不需要到上级部门进行复审、复评或另外确认。两县坚持打破区域界线,开展人才培训交流,互通使用,目前两县已交流科级干部20人、医生71人、教师100余人、各类技术人才300多人。
(三)“文化繁荣”放异彩
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植入先进文化理念,挖掘用好楚文化、长江文化、清江巴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蕴含的历史价值、民族价值、精神价值,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文旅精品、文创产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共筑了人心归聚、团结奋进、崇美向善的龙凤民族精神家园。两县先后举办了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第二届来凤·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湖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邀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到龙凤新区举办“金凤飞、土家情”文化慰问晚会;承办了“贺龙杯篮球赛”“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乒乓球比赛”等大型活动;成功打造以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向勤仕、张富清为原型的南剧《拼命书记》和《初心》;编制地方教材《凤凰迷恋的地方——来凤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片《凤鸣和谐》,积极发挥了典型推动,文化浸润作用。
(联合单位:湖北省恩施州民宗委,恩施州来凤县委政策研究室,恩施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组长:向莉萍。成员:孙云逸,张舒源,廖建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