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1-01-19 10:15汤颖梅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农科人才农业

汤颖梅

乡村振兴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农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如何应对乡村振兴中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培养新一代农业人才是涉农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重镇、服务三农的“排头兵”,涉农高校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质量人才、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2021年,我国 “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对高校把握时代脉搏,改造传统专业,打造新专业,将新农科建设与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相契合,建立与新时代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农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此,本文以新農科建设为切入点,分析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剖析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困境,并从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三个方面探讨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指出,通过科技创新引领,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有以下任务。

(一)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涉农高校是追踪农业科技前沿、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源头。现代农业是集信息、生物等技术与农业发展融合一体并向绿色、智能方向发展的农业。涉农高校应重点解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前沿技术与农业交叉融合,以科技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种质创新等农业重大科学技术方面加强布局。

(二)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人才振兴

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涉农高校应围绕乡村振兴的需求来培养、培训人才;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交叉融合现代技术与农科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农科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还应激发他们为乡村建设奉献青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涉农高校应加强培训能力建设,针对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农民,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管理素质。

(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农业农村创新创业

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创新创业需要符合产业需求、适合推广的科研成果。涉农高校与教师应与龙头企业合作,构建科技服务、创新项目孵化、专利运营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通转化渠道,让科技成果服务一线,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涉农高校的智库作用。涉农专业学生应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教育培训等乡村振兴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为新农村建设寻找可行方案。

二、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中共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如何合理设计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革新培养理念,为乡村振兴培养、培训农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是涉农高校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林专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下,基层人才断层严重

我国的脱贫攻坚战、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伟大成绩,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人文环境、业余文化生活、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人才、资源、要素依然是从农业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调研发现,涉农毕业生就业首选地依然是城镇,选择农村比例仅为毕业生的15%;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较少;省委组织部选拔的服务基层的优秀毕业生真正扎根农村基层的占比很小。此外,很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都是60后和70后,缺乏新生力量,人才断层问题严重。而互联网时代,农业人才还要精通信息技术、电商运营等才能完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推进产业融合,解决人才问题是突破乡村振兴瓶颈途径之一。

(二)农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双创”型人才供给存在短板

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和要求;并再一次出台《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 升级版的意见》,以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据此,各级教育部门纷纷举办 “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以期在提高学生双创水平的同时挖掘具有创业精神及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高校更注重基础与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注重学术性,对应用研究关注较少;与创新相比创业教育存在短板,导致农林高校在高级别竞赛中获奖有限,项目落地实施机会匮乏。

(三)产学研结合已初见成效,需进一步推广成功案例扩大受益面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高校提出了要求。产学研结合是将高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与企业合作,可以加速转化科研成果并带动企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同时可以了解行业的重大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实现高校、行业与企业的互利互惠。目前,农林高校已开始重视产学研合作,并与地方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如南京农业大学的菊花、梨、水稻、葡萄等方面的专家与街道合作建立科研基地,科研工作者的实验条件得到改善,新技术、新产品得到推广,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如何进一步推广成功案例,扩大受益面,是农林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涉农高校结合新农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多方位培养培训新农业人才,实现人才振兴

作为乡村振兴之“国之重器”的涉农高校,必须顺应新时期“三农”事业的规律,通过以下路径,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新型农业人才。

1、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传统专业打造新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供应链的建设、智慧农业、“物联网+”农业的实现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利用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提升一批传统涉农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造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等新产业急需的新专业,促进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规模化应用。这为新农科建设的专业调整优化与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学科专业创新改革为基础,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涉农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

2、課程思政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培养知农爱农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涉农高校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应将“知农爱农”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用贯穿教学环节全过程、教师学生全体参与、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全方位渗透的“三全育人”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引领价值观。例如开展乡村振兴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多形式的课外活动,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带领学生深入美丽乡村,使学生了解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就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农、爱农情怀和为乡村建设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相衔接,发挥涉农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排头兵”作用,为乡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知农爱农新人才。

3、创新培训模式,精准培训新型农民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主等是“领头雁”,对小农户起着示范和带头作用,涉农高校应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深入了解不同类型新型农民的需求,制定精准培训计划,切实满足农民现实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变大水漫灌式为精准滴灌式,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教室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解决现实问题。

(二)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农林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国务院提出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和要求;涉农高校可以和政府联合举办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双创大赛,实现一举多得。

1、以赛促创,为南京的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三产融合,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同质化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均需要新技术、新思路,新理念,这与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谋而合。打造花海,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可以面向园艺、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开展“花田设计大赛”、面向旅游专业的学生开展“旅游产品营销大赛”、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开展“电商直播大赛”等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征集优秀作品,特别优秀的直接吸引其进驻乡村,提供启动资金、免租金等支持政策进行创业孵化,实现了产学结合。赛事以南京乡村振兴或某街道、社区的名字冠名,同时扩大南京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影响,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2、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是现阶段的重要国家战略并知农爱农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更活跃,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上述大赛进校园,可以宣传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使其“知农”;通过参赛,鼓励并支持他们到南京乡村调研,参观美丽乡村,了解国家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其“爱农”。这起到激发其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的情怀的作用,吸引毕业后能够投身三农事业。而这一切是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避免了口号式宣传引起学生反感的弊端。这对涉农高校以及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尤为重要。

3、以赛促教,提高涉农高校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

以往高校存在唯课题、唯论文的倾向问题,对双创教育重视不够。科技部“破五唯”的文件出台后,高校开始将社会服务、指导学科竞赛等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范围。由于高校注重基础和理论研究,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短板。以创赛为纽带,邀请行业专家与教师共同组成创赛指导团队,可以加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增强高校教师对行业需求及创业的了解和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能力。聘请理论素养较高的行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通过产学研结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涉农学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及行业部门合作,实现实践生产、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企业为高校科研提供乡村振兴中对技术的需求信息和资金,助推高校科研响应行业需求,加快转化科研成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并整合校内科研资源,为教师找到合适的产学研合作资源,以教师团队的形式与产业合作,可以对核心技术展开集体攻关,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学科发展。

与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研发基地。与龙头企业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共建农产品研发基地、花卉研究基地、农产品以及畜禽良种繁育基地等,并探索将科研试验基地扩展为区域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将研究成果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扩散给新型经营主体,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带动当地农业技术进步,实现产业振兴。

〔本文系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南京市乡村振兴社会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YB29)及南京农业大学专业建设研究教改专项(项目编号:2021ZY4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农科人才农业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科种猪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