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

2021-01-19 13:19李勉
中国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升学率监测评价

李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提出了明确的指引和要求。其中,在学校评价方面,《方案》明确指出,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都要评价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这表明,如何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应成为今后中小学校评价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导向与实践难题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这都为今后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但长期以来,如何解决智育和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的不平衡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实践面临的难题。学生在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在中高考考试科目上的表现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在四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数学、科学三门学科上,我国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人数比例均在75%~85%,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这三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艺术作品赏析能力较为薄弱,相应题目的答对率仅在60%左右。同时,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 36.5%和65.3%,睡眠不足率分别为69.3%和83.4%,四年级和八年级男、女学生的肥胖率在5%~9%,部分地区甚至超过15%[1]。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之一,与当前中小学校的评价导向有关。我们在对学生、学校进行评价时,往往是用学生成绩、升学率代替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成绩好、升学率高成为衡量“好学校”最重要的指标,甚至有“一好遮百丑”之势。

二、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评价体系中缺位的原因

为什么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在实践中能起到以偏概全的作用?为什么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评价体系中屡屡缺位?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从理念导向上看,原本用于选拔学生的中高考成绩被异化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指挥棒”,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方向产生偏差。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引领学校发展的“指挥棒”就是中高考,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不仅成为评价学生个体的核心指标,更成为教师、校长、教育部门绩效考核、职位升迁、评优评奖、资源分配的最主要依据[2]。这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偏差。但事实上,中高考制度最主要的功能是为选拔、输送优秀学生进入更高一层级的学校深造,并不承担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引领和导航作用。因此,打造出“如何培养人”的“指挥棒”来取代当前被错误使用的“如何选拔人”的“指挥棒”迫在眉睫。

二是从制度建设上看,我们缺乏对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行为的监督监管制度。政策的落实既需要理念导向的引领,更需要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在落实过程中之所以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与监督监管制度的缺失有关。以体育课程开设为例,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小学3~6年级和初中阶段每周应开设3节体育课。但实际上,体育课程开设状况并不乐观,全国中小学仅69.2%的四年级和51.9%的八年级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达标[3]。导致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缺少关于体育课程开设的监管制度。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举报、问责、惩治制度,对违背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行为进行曝光和追责。只有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才能产生真正的震慑和约束作用,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三是从技术方法上看,我们缺乏科学、有效、公信度高的评价学生德体美劳发展的指标、工具和数据。相较而言,我们在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和评价方面已经有长足的探索,中高考成绩也被公认为科学、公平的评价依据。但是,我们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等方面却缺乏科学、有效、公信度高的评价指标、工具和数据。例如,在进行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应该包括哪些方面”,这在学界还未形成共识,甚至对于“道德品质是否可测”这一问题仍有相当部分专家持否定意见。又如,目前中小学的体质健康数据多由学校自行上报,如果要将其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依据,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容易受到质疑。还有,学生的艺术素养一般体现在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两个方面,但这两项能力往往很难通过传统的纸笔测试测查出来。如何开发出能体现艺术学科特点的测评工具及与之相配套的操作性较强的评分标准、评分技术,是艺术教学实践面临的一个难题。可以说,这些测评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德體美劳等内容指标在学校评价体系中的落空。

三、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的建议

要全面落实《方案》意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就要从理念导向、制度建设、技术方法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构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

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挥棒”,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经费分配、干部任免、评优评奖等的依据。要纠正学校“唯分数、唯升学率”的做法,就要从根本的评价导向上做起,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状况作为学校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经验。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规定,国家监测的学科除了数学、语文、科学以外,还包括了德育、体育和艺术,这对于在一线教育实践中宣传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提高对德育、体育、美育学科的重视程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后可继续借鉴这种做法,旗帜鲜明地把学生全面发展状况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经费分配、干部任免、评优评奖等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还要出台更大力度的措施,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当前,《方案》已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这将对实践中一些错误做法起到警示作用。通过实施“既破又立、双管齐下”的政策措施,将有利于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顽瘴痼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关于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约谈问责、限期整改、追踪复查等制度。要求学校对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举措进行信息公开,并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借助社会、家长、媒体的监督力量,督促学校将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落到实处。对于重智育轻健康、重分数轻素质等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行为,要通过通报批评、内部约谈甚至撤职处分等方式对学校负责人进行问责,勒令学校在規定时限内实施整改,并向社会公布整改情况。此外还要建立对问题的追踪制度,针对问题的整改情况及时进行复查,随时掌握整改情况,防止问题反弹。

第三,加强对学生德体美劳发展的测评研究,开发出适用于学校评价的科学、客观、有效的测评工具和方法。如何衡量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由于目前一线实践普遍缺乏科学有效、操作便捷的测查指标和工具,往往导致了学校评价避重就轻、以偏概全,主要选取学生的学业成绩、升学率、巩固率、学生获奖情况等容易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为此,要加强对学生德体美劳发展状况的测评工具、技术方法研究,要使得所研制的工具既符合各学科教育的特点,重在测查学科素养和能力,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测量信度和效度,能达到测量学的测量标准和要求。此外,相应的评价技术和工具还应操作简便,便于督学、教师等相关人员在学校评价中使用。

第四,综合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等多来源的教育信息数据,作为判断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效的依据。近年来,随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等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学业成绩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评价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有不少地区在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非学业类数据。例如,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不少地区已经逐步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阶段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充分使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其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证据应当成为一个新的实践课题。又如,当前学生的德育、体育、艺术学科已成为部分地区教育质量监测的科目,对区域内所有学校进行了监测。因此,在后续的工作中,可以统筹盘活使用这些监测数据结果,分析学校在“五育”工作中的优势、特色和短板,并通过不同年度数据的对比,发现相关工作的增长点和薄弱点,为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五,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原则,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管理等方面加强对音体美等薄弱学科的政策、资源倾斜。长期以来,语文、数学、英语等中高考科目都是中小学校重点关注的学科,这些学科往往在师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比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享有更多的优势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德体美等方面成为学生发展的薄弱点。为此,在对学校进行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原则,对于存在困难的薄弱学科要注意补齐短板,在教师招聘、教师培训、课程管理、教学指导等方面向薄弱学科进行倾斜,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EB/OL].(2018-07-24) [2020-11-20]. http://www.moe.gov.cn/s78/A11/moe_767/201807/P020180724685827455405.pdf.

[2] 董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和创新[N].光明日报,2012-10-15(1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EB/OL].(2019-11-20) [2020-11-2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11/W020191120537554570333.pdf.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猜你喜欢
升学率监测评价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