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蕾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安徽 合肥 230000)
女性妇科肿瘤疾病严重威胁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目前对于该疾病治疗以手术根治及放化疗辅助为主,下肢血栓是妇科肿瘤中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曲张等,该并发症发生率超过45%及以上,如果在临床中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出现血栓脱落易诱发肺栓塞等疾病,增加死亡风险[1-2]。目前,对于妇科肿瘤患者在围手期采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血栓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预后。个性化护理以不同个体差异为主,在围手期间采取针对性护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妇科肿瘤围手期采取个性化护理的干预效果。受限等情况时,应告知其抬腿、制动,避免按摩,同时进行静脉抗血栓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皮尺定期监测患者双下肢围,并严密监测下肢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记录两组护理后下肢血栓症状(下肢肿胀、下肢疼痛、下肢浅静脉曲张)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本文中数据采用SPSS 18.0处理,采用x2进行检验,记P<0.05为差异显著。
来自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妇科肿瘤手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9例。所有纳入患者均为妇科肿瘤疾病,均经临床病理确诊,且全部患者均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排除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实验组中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49.52±3.87)岁;宫颈癌19例,子宫内膜癌10例,输卵管癌10例,卵巢癌10例;对照组中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0.09±3.90)岁;宫颈癌20例,子宫内膜癌11例,输卵管癌10例,卵巢癌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对照组围手期行常规护理,包含术前、术中准备,术后健康、饮食、用药等指导。
实验组围手期在对照组基础中采用个性化护理,详细护理如下:(1)术前护理:首先进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监测患者基础生命体征,然后进行健康教育;其次,教导患者学习下肢运动,首先平躺于床上将大腿放松并缓慢用力抬起并勾脚尖向下踩,然后放松;最后,教导患者及家属学习肢体按摩方法,自小腿从上而下进行环形按摩,轻捏小腿肌肉,双腿交替按摩。(2)术中护理:由于妇科肿瘤疾病需要较长时间,应在手术时帮助患者进行体位护理,将其头部往下倾斜15°,下肢足关节位置软垫促进静脉血液回流。(3)术后护理:首先在手术完成后6 h对患者进行下肢按摩,同时引导患者在床上轻微挪动腿部促进其下肢血液循环;然后做好下肢保暖工作,避免寒气造成血管收缩而发生痉挛;最后,在患者下肢有肿胀、活动
实验组下肢血栓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血栓症状比较[n(%)]
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12%低于对照组24.49%,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中密切相关,手术期间因麻醉药物的使用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功能,而手术器械侵入性操作使患者机体产生应激从而导致患者恢复受限[3]。此外,手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休养,活动量明显减少,同时由于术后易发生并发症等风险均增加下肢血栓疾病出现机率,下肢血栓是妇科肿瘤手术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如果病情恶化会严重侵害其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中为有效控制妇科肿瘤患者在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以从术前、术中及术后均采用有效护理干预,期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个性化护理干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从术前开始为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及按摩指导,术中对患者体位进行引导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进行预防,而术后做好一切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工作,增强患者术后健康及生活质量,同时术后及早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静脉回流速率,增强其血液循环,防止因静脉压升高导致血液大量在下肢瘀滞。本研究结果发现,围手术期采用个性化干预的实验组所出现的下肢血栓症状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该护理方法的有效性,说明个性化护理手段能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恢复而言具有促进作用,便于后续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工作的进行,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妇科肿瘤采取手术治疗患者,在围手期从术前、术中及术后就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下肢血栓症状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有预防效果,该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具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