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基本构想

2021-01-19 07:03刘芳芳
关键词:思政课程发展

刘芳芳

(淮南师范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压力逐步增大。针对这一现象,出现了一种新的就业人员类型——灵活就业人员。灵活就业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灵活就业中的创新创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在高校中,如何运用时代的优势,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帮助毕业生实现创业,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文献[1]分析可知,高校教育的两个重点分别为创新创业教育以及高校思政教育,这两种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目前的创业教育中,大部分重视经济角度以及管理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研究可知,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经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是可以结合的。只有将这两部分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才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两者的融合发展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研究目标。高校思政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创新的现实需求[2]。因此,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角度,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课程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对高校创新创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关系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的特色之一,高校主要采用开设思政课的形式,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在相关的文件中已将思政教育课程提升到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创业是推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是现今的流行词汇之一,但缺乏固定的定义。根据对文献[3]与文献[4]研究结果,可将创新大致总结为如下几部分:

如图1 可知,创新可大致分为5 部分。文献[5]中认为创新是创造新的事物或是新的思想以及新的制造物的过程。文献[6]中认为创新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打破传统、认识新的知识的过程。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定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图1 创新的含义

创业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辞海》中,创业被定义为创建基业。结合文献[7]的研究可将创业理解为创新的一种特殊状态,并具有开创性、主动性与利己性特征。创新与创业内涵不同,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创新是思维层次的活动,创业是实践层面的活动,二者不可分割。创新是创业的理论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归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8]。对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可知,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密不可分。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结合现有时代发展背景可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高校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越发重视。虽然,现有的高校思政课程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将创新创业教育这种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融入到思政理论课,可创造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因此,寻找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点、提升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问卷调查

为了更加客观地提出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基本构想,在此研究中,对高校中的部分学生展开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问卷调查。在此次调查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不限专业,不限年级。此次调查主要以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情况作为调研目的,设定问卷并进行发放。

所有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问卷发放过程中兼顾性别比重,设计多种学历层级,问题贴近调研目标。在问卷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400 份,有效回收360 份,问卷有效率为90.0%,受访人群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受访人群基本信息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为本科生,且对于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具有研究热情。通过问卷结果,得出目前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部分问题如下。

1.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解误区。根据问卷研究结果(如表2) 显示,多数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出现过度理解或是不理解问题。此问题为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点问题。

通过以上结果可知,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谋生之道;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具有科研能力。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研究中,也体现了学生对此教育部分的不理解性。

通过调研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可知,高校在贯彻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相关宣传教育,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具有偏差,对其真正的教育内容认知不清,存在狭隘的认识。

表2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2.个人因素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通过对受访人员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可知,个人因素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通过调研结果可知,男生对于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热情,女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热情较低。且根据专业划分可知,工科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因而,在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基本构想中,应对此现象进行控制,避免由于性别与学科的差异对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3.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不足。在问卷的最后一部分,对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不足展开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展开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又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具体问题如表3 所示。

表3 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不足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师资结构等方面。因而,在此次研究中,针对此问题,提出新型的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基本构想。

三、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基本构想

针对调研结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高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基本构想。

1.构建思政与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教育体系。根据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构建二者有机融合的教育体系。在此次构建过程中,将依据以下原则:首先,将创新创业课堂与思政课程从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着重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与创新能力;其次,从单一的知识讲授转向实践与知识相结合。在课程设计定位上,将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要与时代同步,更要与社会相融合。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既要包含创业意识[9-10]、创业知识与素质,又要包含思政教育内容,以期实现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与此同时,伴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立,教育教学改革也要深化。教师的教育方式随之改进,首先要从传统的理论性教学[11]转化为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可讨论的、开放式的互动教育方式[12],提升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其次要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能再单纯地采用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异。

2.建立理想信念为主导的创新教学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加思政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理想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支持力量[13]。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由于学科的限制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将思政教育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对学生心理的引导,提升学生对于创业的信心。

通过思政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承担“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重任。早在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14]。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设定为以理想信念为主导的课堂形式有助于两种教学的共同发展。

3.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并构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境。校园氛围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具有直接影响。在这两种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使用互联网+技术[15],建立服务于学生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政策介绍、思政教育资源整合等服务,并使用社交媒体与思政新媒体平台,提升思政知识与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加快建立校园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社团,开办论坛及沙龙,使学生提升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对于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发展的接受度。同时,采用树立先锋榜样的形式,成立“创业引导先锋课堂”,积极树立典型,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目前,我国正努力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致使外界信息不断冲击着高校学生尚未完全建立的世界观,因此,为提升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采用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形式,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