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文
(辽宁省鞍山水文局鞍山,辽宁 鞍山 114002)
鞍山市多年平均降水深773.9mm,降水量为71.58×108m3,地表水资源量为24.86×108m3,地下水资源量为10.92×108m3,水资源总量为28.64×108m3,人均水资源量825 m3。按照联合国分析指标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000 m3属重度缺水。因此,鞍山市水资源严重短缺。
针对鞍山市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全域内现状年内用水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价分析,开展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与成果评价,确定超载区域,分析其超载原因,研究节约用水新途径,缓解区域用水压力,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水资源管控措施建议[1]。
本次分析以2015年为现状年,收集了现状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相关数据,详见表1。
本地区地表水供水量为35970万m3,地下水供水量为63036万m3,其他水源供水量为32万m3。
用水量等于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和生态环境补水量之和。现状年鞍山市总用水量为99038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62337万m3,工业用水量为18063万m3,生活用水量为18461万m3,生态环境补水量为177万m3。
表1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统计近5a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各年用水量及平均值,与用水总量指标进行对比,看是否有超指标用水现象,详见表2。
表2 鞍山市2011-2015年用水总量统计和控制指标表 万m3
从2011年-2015年用水总量分析情况看,总用水量基本呈现逐年减少趋势,故不存在用水总量超过控制指标情况。
鞍山市从行政分区分析只有台安县为平原区,其它区域为山区及丘陵地区。对该区域内2011年-2015年的地下水开采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指标进行对比,看是否有超指标开采现象,详见表3。
表3 鞍山市2011-2015年地下水开采量统计和控制指标表 万m3
从历年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开采控制指标对比中,分析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由于丘陵地区的特殊性,不对这部分区域进行分析评定,在这里只分析台安县情况,其地下水开采情况逐年成下降趋势。故不存在地下水开采量超过控制指标情况。
用现状年用水总量指标口径的用水量(W)与用水总量指标(W0)进行比较,分析等级划分为严重超载、超载、临界状态、不超载。具体分析标准详见表4。
表4 用水总量分析指标划分表
用现状年用水总量指标口径的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G)与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G0)的关系分析等级划分为严重超载、超载、临界状态、不超载。具体分析标准详见表5。
表5 地下水开发利用指标划分表
根据用水总量单指标分析标准表,来对鞍山市各行政区进行用水总量指标分析。详见表6。
表6 用水总量指标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水资源承载能力用水总量分析结果,按照县域行政区划分析台安县为临界状态,其它行政区均不超载。
根据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指标和2015年(现状年)平原区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得出地下水开采量单指标分析结果。详见表7。
表7 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指标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地下水开采量指标分析结果,鞍山市只有台安县分析结果为临界状态,其它行政区均不超载。
依据本次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标准和要求,确定鞍山市现状年各行政区的综合分析结果。详见表8。
表8 鞍山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分析结果
经过上述分析结果,鞍山地区台安县综合分析结果为临界状态,其它县(区)均为不超载。根据鞍山地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提出下述水资源调控措施建议。
1)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对比节水灌溉先进地区,鞍山市农田灌溉水利用仍有一定差距,具有较大节水潜力。应加快推进渠道衬砌,减少灌溉水输水损失;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同时,应退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适当退减水田种植面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缩减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限制发展高耗水工业,淘汰高耗水落后产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资源承载能力临界地区应停止审批高耗水企业,改进工艺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量;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有效提高城市生活节水水平;同时加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减少城市生活供水管网漏失率[2]。
2)城市非常规水源利用。
鞍山市非常规水源利用率很低,具有很大提升空间,非常规水源利用潜力很大。目前,鞍山市每年污水处理回用水量仅为32万m3,雨水等其它非常规水源利用基本没有。
加强污水处理以及回用工作,在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率的同时,有效提高污水处理回用水量,提高水循环利用水平。同时,增加投入,建立雨水应用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增加雨水、中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回收利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
3)兴修水利工程。
针对大洋河流域水资源量充沛,水质优良的有力条件,选择合适区域,兴修水利工程。利用水利工程发挥防洪调蓄及合理分配水资源作用,提高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合理调整产业规模和产业布局。
优先考虑耗水量少且经济产出高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充分发挥产业的影响力,使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耗水量大,但经济产出高的产业可以考虑给予高水价高配额的方式,在保障其产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控制其用水价格,实现水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基本平衡。
2)强化水资源保护,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
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城镇废污水处理能力;要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面源流失和污染;要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河湖的合理生态水位,维护和增强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3]。
3)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对于取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水域生态资源的行为。不断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促进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同时,应实施节水水价,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