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崇良 吴云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经历了诸多变迁,对师范院校和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师范院校一度秉持面向工农、服务工农的目标,为农村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教师。2018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性指导,教师教育改革进入了新时代,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 (以下简称高师院校) 与乡村学校的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
高师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普通高校一般性的功能,又具有面向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服务的责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师院校扮演着引领者、服务者、合作者的角色。
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教育引领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引领的实质,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1]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理论联系实践”作为一种工作作风,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理论联系实践” 作为一种方法论,虽然并未有明确的双向关系表达,但在高师院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种号召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它意味着高师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中小学合作,将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
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双向协作,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的工作。由社会发展所引起的教育变革,使得高师院校在学校功能、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向中小学靠拢,使得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伙伴协作促进了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双方学校功能的建设,构建了新型的学习共同体。[2]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差异成为双方协作的基础,双方优势互补,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是平等、互惠、互信的协作,有助于盘活教育资源。
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长期性、联合性的工作。从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化、高师院校的职能等角度来看,高师院校在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高师院校是中小学教师培育的摇篮。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学历培训和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又可分为机构培训和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的机构培训主要在高师院校进行,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开展必须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相匹配。
当前,“合作” 作为一种理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得到倡导,但现实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存在诸多困境,地方高师院校和乡村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教师的培养主体、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方面呈现出开放、多样、灵活等特点。近些年来,国内有些综合性大学在 “U-G-S 合作模式”①上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理论界也有零星研究,这些研究多属于个别学校的经验性介绍。迄今为止,综合性大学对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参与度不高,高师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力军。
2007 年,我国开始在部属师范大学尝试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其理念是通过优选方案和资助政策,让最优秀的人从事教育事业。②2008 年,各省 (市) 开始积极推动省内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湖南省4 所师范院校分别承担4 个层次的免费师范生教育: 湖南师大培养高中教师,衡阳师院培养初中教师,湖南一师培养小学教师,长沙师院培养幼儿教师,层次分明、秩序井然。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确保有编有岗、直接到定向农村学校就业。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能让一批优秀学子坚定信念,下乡教学,服务农村基础教育。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政策鼓励师范生深入基层。2016 年4 月,教育部印发 《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推动师范院校选派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和行动研究,发挥高师院校对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
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毕业生与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不一致,出现师范生 “就业难” 和乡村学校 “缺教师” 并存的现象,而师资力量薄弱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改变这种困局,从2007 年开始,国家对直属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地方层面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也积极跟进。免费师范生政策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报考师范院校,但是无论是部属师范大学还是地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违约不断,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愿意服务家乡基础教育。目前,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面临着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参与意愿不高等困境。相关问题有: 文化鸿沟难以逾越,冲突难以协调,组织机构正规化程度不够,资金、时间等资源难以保障。
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不足的根源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范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功底不深,教育教学技能不强,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当初自愿填报师范专业的师范生在毕业时因何违约不断,免费师范生为何不愿 “凤还巢”?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合约期太长。在6-8年期限的长约面前,公共意志与师范生个人诉求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其次,乡村教师待遇低。部分师范生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教师待遇相对偏低等原因让他们宁可违约,不愿回乡。师范生是乡村教师供给的主力军,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励师范生去农村从教? 首先需了解师范生任教乡村的意愿,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学生任教乡村的意愿。地方高师院校要继续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适当缩短免费师范生服务年限,有利于他们诚实守信地按照协议尽好义务,安心扎根乡村,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中国乡村教育困境如何破解,已成为构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当务之急。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地方高师院校责无旁贷。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大方向。基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政策的变迁路径,展望未来,我国应当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精准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多措并举地促进教育公平。[3]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其核心是要在乡村地区集聚一大批高素质教师。地方高师院校重任在肩,其教师教育水平直接关乎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本区域基础教育的质量。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实施,尚需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的录取、淘汰和奖励机制;加强职业理想和信念教育;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建立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同时,政府要为高需求的乡村学校提供更多支持,帮助乡村学校留住教师。
“地方性” 和 “师范性” 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两个本质特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是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地方高师院校需牢固树立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推进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合作,需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文化融合,实行互补的双向合作方式。
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是对立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互促互进。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是地方高师院校履行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在区域基础教育领域中,地方高师院校具有 “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 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地方高师院校可通过提供理论支持、传播改革思想、培养培训师资等途径,实现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功能。[4]
地方高师院校应重视与乡村学校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使各方共同参与到师范生培养中来。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基本类型: 即利益联合型、智慧补合型、文化融合型。它们在合作动机、地位认知、身份界定、角色关系、关注重心、行动过程、力量投入、自身体验及评价内容等方面存在重要区别。[5]要想使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的合作持续深入,双方在合作中的文化融合尤为必要。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模式的构建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区域性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类型包括单向传递报告型、项目研究合作型、咨询合作型、实验推广型和教育实习型。[6]从合作主体划分,师范生培养模式有: 单一 “U” 模式;“U-S” 师范生培养模式;“U-GS” 合作培养师范生模式,“U-GS-S” 四位一体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单一 “U” 模式,“U-S” 模式在合作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领导人员管理、社会职能四个层面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但是在组织惯性、认识误区、评价机制、调节机制四个层面仍有不足;“UG-S 合作模式” 的优势表现在大学、中小学、地方政府三个合作主体形成的合作面上。“U-G-S-S 四位一体模式”③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根据我国教育体制的特点,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合作模式由三方改进为四方,有效地解决了因时空限制引起的 “在地感” 不足,专业指导不及时的问题。
新时代新背景,地方高师院校应积极谋求发展策略,拓展发展路径,构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及地方政府的合作联动机制。
在合作策略上,要转换教师教育运行机制。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离不开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与协调。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教师个人行为三者有机结合,政府要鼓励学校争取和利用区域优质资源共同培养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必须理顺部门之间关系。我国教师教育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千万不可忽视农村边远地区教育的实情,地方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不可继续流失。
在合作路径上,实行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合作文化与制度建设。为了更好地解决乡村教师 “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 等问题,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机制与体制建设,在实践中尚需进一步完善。
第一,承认多样性,抛弃同质化。这是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合作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师范院校与乡村学校,尽管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终因共同的事业而走向共生。它们之间的文化共性在于: 地方性、乡土性,以育人为根本价值取向。从本质上看,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互动及共生,就是文化的共同创造。为了让中小学与高师院校突破“隔离”,成功 “牵手”,衡阳师范学院按照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 的原则,近年来与湖南省内数十所中小学签订了 《关于合作培养教师的框架协议》,着力构建教师教育区域联盟。
第二,突出实践性,实现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互动共生。大学与中小学文化互动的理想追求是共创共生。[7]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结成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规定双方义务,实现互惠双赢;按 “自愿” 原则选择参与合作人员,扩大合作范围;寻求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重视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成立统一负责协调机构,建立 “三位一体” 合作模式,建设“真枪实弹” 的实践基地。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中小学校、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对接,切实打造制度化、常态化的师范生志愿支教、顶岗实习的实践基地。
第三,重视师范性,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师资紧缺和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面对农村教师资源匮乏的局面,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优势得以发挥,以免费培养的方式吸引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到农村任教,这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合理举措。其合理性突出表现在: 一是免费标准公开透明,有助于保障培养质量;二是服务年限规定更加切合实际。2018 年3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 提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履约任教服务期由10 年调整为6 年,并加大学生入学后的二次选拔力度。一些省 (区)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也跟着做了调整,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师范性,重视师德培养,为乡村学校定向输入年轻的高素质教师,目的是化解农村师资困境。
地处湖南省中南部的衡阳师范学院秉承百年师范传统,坚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牵手” 乡村学校共同培养师范生,践行 “双向渗透” 协同育人模式,双方深度合作,为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学校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师资。
自2007 年开始,衡阳师范学院以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 “双向渗透式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研究与实践” 为核心,以 “地方高师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常用模式研究” 等20 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和教改课题为支撑,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系列成果,并在实践经验的不断提升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衡阳师范学院特色的师范生顶岗实习双向渗透协同育人模式(见图1)。
在探索师范生顶岗实习模式的过程中,衡阳师范学院先后构建了三个子模式: 顶岗实习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4321 模式、师范生人才培养回应模式、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集成原理,形成了顶岗实习双向渗透协同育人模式,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构建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的操作模式。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以师范生顶岗实习 “U-G-S 合作模式” 为基础,构建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操作模式,确保顶岗实习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在顶岗实习模式个性化的探索过程中,衡阳师范学院形成了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4321 模式: 即四方联动 (地方政府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联盟学校、顶岗实习支教中小学合作开展顶岗实习工作)、三方指导 (顶岗实习师范生接受片区骨干教师指导、中小学教师指导、高师院校教师指导)、两种途径 (对顶岗实习师范生的指导应采取面对面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一个目标 (顶岗实习的一切工作要紧紧围绕促进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这一目标)。
第二,构建师范生人才培养回应模式。借助顶岗实习平台,发现原有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不足,构建师范生人才培养回应模式,推动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师范生人才培养回应模式,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实行人才培养主辅修制度,适应乡村教育发展趋势;二是增大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提升未来乡村教师素质;三是选派年轻教师到课改特色校或示范学校任教,改进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四是开展各种层次师范生技能大赛,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五是强化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在中小学教师的反馈中不断完善。
第三,构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借助顶岗实习平台,丰富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形式,构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的构建,遵循 “共建共享,协同创新” 的原则,合作主体间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乡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推进的路径包括: 一是建立教师教育联盟,为乡村教师发展搭建优质资源平台;二是举办“高师教育——基础教育” 论坛,激发公费师范生 (未来乡村教师)的职业热情;三是吸纳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职前、职后教师培养,构建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四是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中小学教研、科研活动,引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五是开展顶岗置换培训,开辟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六是鼓励顶岗实习师范生开展基于乡村教育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未来乡村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衡阳师范学院以 “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为主旨,深入探索既能实现顶岗实习学生专业发展又能带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岗实习新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经验提升,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顶岗实习双向渗透协同育人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
第一,教师教育特色日渐形成。师范生顶岗实习培训,不仅带动了我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改革,同时也推动了我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推动了我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二,顶岗实习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快速提升。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在多方联合指导下,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主要体现在: 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实习中小学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近年来湖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我校顶岗实习师范生的表现更加突出。毕业论文设计中,基于乡村学校顶岗实习经历开展的本科学位论文和毕业设计不断增多。
第三,高师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不断拓宽。高师院校的教师,是乡村教师的培养者,也是教师教育的研究者。在实践活动中,高师院校教师自身也获得了专业发展。学校选派年轻的专业教师到课改特色校或示范学校任教学习,选派各师范专业学科教学论教师到顶岗县 (区) 指导顶岗实习工作,培养出一批既懂教师教育理论又能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 “双师型” 教师。同时,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活动拓宽了高师院校教师的科研视野,一批以顶岗实习为依托的科研项目得到立项。
第四,实现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的对接形式多样化。以顶岗实习为突破口,衡阳师范学院不断拓展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对接的形式:多次举办 “高等教育——基础教育” 论坛;成立教师教育联盟;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为大学兼职教师;选派年轻专业教师到乡村学校蹲点指导师范生实习;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与乡村学校的合作研究不断深入。
地方高师院校与乡村学校的双向渗透协同育人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推陈出新: 一是理念更新,跳出了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发展路径依赖这一窠臼,强化了顶岗实习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提升了顶岗实习师范生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二是模式重构,在师范生顶岗实习 “U-G-S 合作模式” 的基础上,形成了 “以促进顶岗实习师范生的自主专业发展为主体,通过顶岗实习,带动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形成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的双向渗透协同育人模式;三是技术创新,借力虚拟实验平台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数字化管理和全方位指导。
教师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地方高师院校是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坚持本土性,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在乡村教育情境中实现共创共生。
注释:
①U-G-S 合作模式,全称为“U-G-S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模式”,“U、G、S” 分别是University (大学)、Government (政府)、School(学校) 三个英文单词开头字母的缩写,U-G-S 合作模式旨在将大学、政府、学校联动起来进行教师培养。
②2007 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研究起草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并于2007 年5 月9 日国务院第176 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8 年8月10 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 颁布,对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全面规定,将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调整为 “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
③U-G-S-S 四位一体模式,又称 “U-G-S-S 教师教育共同体”,是 “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甲-中小学乙” 四方协同的教师培养模式。U-G-S-S 四位一体模式承继了U-G-S 合作模式的多方协同优势,并在合作主体方面进行了突破,强调参与改革行动的中小学的数量为两所及以上,且学校教育是异质的,既有优质学校,也有薄弱学校;既有城市学校,也有县、镇或乡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