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明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佛山 528244)
乙型肝炎是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感染性,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母婴、妊娠等传播[1]。乙型肝炎很有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肝脏疾病,比如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影响到出生人口质量。随着乙型肝炎、肝癌患者数量的增多,相关预防措施得到了重视,新生儿普遍接受乙肝疫苗的工作得到了广泛开展,成为了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许多研究均指出了该措施的免疫效果[2-3]。但关于其长期的免疫效果研究较为少见,我们通过在幼儿园体检发现3~6岁的儿童80%乙肝表面抗体呈现阴性或弱阳性,提示着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再免疫效果可能随着时间推迟而降低,为进一步探究,本文将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评价及对再免疫效果的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到我院进行体检的1~8岁儿童中选取5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其接种乙肝疫苗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仅进行了0、1、6方案乙肝疫苗接种(分别在出生后24 h内、1个月、6个月)的290名儿童纳入A组,在此基础上仍然定期进行检查、接种乙肝疫苗的290名儿童纳入B组。A组:1岁37名(12.76%),2岁32名(11.03%),3岁58名(20%),4岁55名(18.97%),5岁54名(18.62%),6岁54名(18.62%)。B组:1岁33名(11.38%),2岁35名(12.07%),3岁53名(18.28%),4岁61名(21.03%),5岁58名(20%),6岁20名(17.24%)。对比两组儿童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展开比较。
所有儿童均进行了0、1、6方案乙肝疫苗接种,接种时间分别在出生后24 h内、1个月、6个月,每针10 μg。B组儿童在此基础上仍然定期进行检查、接种乙肝疫苗。取两组儿童的清晨空腹静脉血,各取5 ml,进行离心处理后,分离出上清血液,并将其放置于-20℃的冰箱进行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发进行HBsAb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统计两组每一个年龄段儿童的HBsAb检测结果,并做好结果记录。
用SPSS 21.0分析,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在3岁及以前的HBsAb阴性或弱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B组3~6岁儿童的HBsAb阴性或弱阳性率基本稳定,且均低于A组(P<0.05),A组3~6岁儿童的HBsAb阴性或弱阳性率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儿童各年龄段的HBsAb阴性或弱阳性率[n(%)]
HBsAb是机体受到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刺激而产生的相应抗体,它可以与HBsAg进行结合,在人体内其他免疫系统共同作用下清除乙肝病毒,以保护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4-5]。当HBsAb出现阴性或者弱阳性,提示身体没有对抗乙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性抗体,也就是身体没有对抗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此时的机体状态很容易受到乙肝病毒感染[6]。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两组儿童在3岁及以前的HBsAb阴性或弱阳性率无明显差异,B组3~6岁儿童的HBsAb阴性或弱阳性率基本稳定,且均低于A组,而A组3~6岁儿童的HBsAb阴性或弱阳性率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表明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时限是有限的,大概在儿童3岁时HBsAb会开始逐渐减少,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儿童机体受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会逐渐增大。考虑这与接种乙肝疫苗后仍然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一定关联。提示接种者需要在3岁开始定期复查乙肝系统,检查HBsAb水平,在其水平明显降低时应当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此外,需要做好乙肝及乙肝疫苗相关方面的健康宣传,促进乙肝系统复查率和加强乙肝免疫率提升,有利于提升我国人口间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新生儿在出生后接种常规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时间在3年左右,儿童体内的HBsAb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表明常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建议儿童在3岁以后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并加强乙肝免疫,降低乙肝感染率。